□ 王彬彬
(國家行政學院,北京 100089)
網絡化行政生態的理論審視
□ 王彬彬
(國家行政學院,北京 100089)
網絡時代的到來向實體政府施加了不容回避的影響力, “網絡化生存”的政府只有順應時代轉型的內在要求,實施政府再造,方能在網絡時代維系其合法性和權威性。在網絡時代面臨再造重任的政府,必須對其所處的全新環境做出理性認知與判斷。本文對網絡化行政生態的描述集中于四個方面:網絡政治的勃興、網絡經濟的崛起、網絡社會的成型、網絡文化的繁盛。
網絡時代;政府再造;行政生態;理論審視
網絡文明以其特有的方式弱化了公共權力機關的政治控制能力,催生和創造了一個解構強權的、多中心的、自由平等的網絡時代,引起了行政生態的全方位變革。當前,互聯網絡已經成為展現巨大威力的 “能量場”,它對于社會和政府既具有強大的解構性威力,又具有寶貴的建構性能力。網絡的政治功能正逐漸引起世界各國政府以及普通社會公眾的矚目。如何理性認識和積極順應時代的要求,提高政府在網絡時代的革新能力、行政能力、服務能力,是當前政府必須努力解答的問題。鑒此,已經邁入網絡時代的政府必須加強對網絡化行政生態的理性認知,以便盡早地研討網絡時代的政府再造方案,并謀劃與時代潮流相契合的執政方略。
網絡時代的到來,不僅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的政治生活,充實了傳統政治學的內涵和表現形式。當前,作為網絡社會的衍生態,網絡政治已經成為現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早在1983年,阿爾溫·托夫勒(Alvin Toffler)就曾在其著作《預測與前提》中預測了“信息政治時代”的到來,托夫勒的預言今天已經成為現實。網絡的互聯互通和自由互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參與社會事務的途徑和方式,網絡政治成為人類社會民主政治的新發展和重要表現形式。美國學者馬克·斯勞卡(Mark Slouka)率先界定了網絡政治的近似概念“虛擬現實的政治”,并提示人們注意網絡對于政府實踐可能帶來的政治影響力。在網絡時代,全球政治無不處在網絡實踐之中,網絡政治已經成為社會輿情的放大器、公民政治參與的新舞臺。有人甚至大膽地推斷:未來的政治將明顯地表現為對互聯網的爭奪、控制和利用,網絡將成為政治的核心議題,網絡政治將成為最常態化的政治現象。事實上,大眾傳媒很早就發揮著自身的政治功能。但網絡的直接參與性、即時互動性彌補了現實社會的代議制民主的缺陷,在促進政務公開、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效能、擴大民主參與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顯著。因此,網絡的勃興,將傳媒的政治功能發揮到了極致,注定了它將成為推動政治變革、政府再造的重要力量。
網絡政治也悄然地影響著中國的政治進程 (詳見下表)。2008年6月20日,國家主席胡錦濤視察人民日報社,并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網絡政治在中國被推向了新的高度。新世紀以來,從“孫志剛案件”的深度揭露,到“華南虎照事件”的大白天下;從“天價煙局長”的撤職法辦,到“5.12抗震救災”的群策群力,網絡政治顯現了非凡的社會影響力、公眾認可度以及對重大事件和問題的輻射整合力。很顯然,網絡是政府未來發展的重要政治資源,利用網絡資源為本國政府服務已成為一種潮流和時代的要求。此刻,世界上任何一國政府的改革與發展都在從網絡政治發展中受益的同時,也受到網絡政治的考驗,而這又是與網絡政治獨具的特質密切相關。筆者參考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將網絡政治的特質歸納如下:形式與功效的虛擬現實性,主客體與空間的全球性,參政議政的直接性,身份與意志表達的平等性,傳播和參與的便捷性,成本和風險的廉價性,溝通與訴求的交互性。當前,網絡政治的以上特質表現得尤為突出,并有效地促進了民主政治文化的傳播,加快了廣大民眾的政治社會化,促進了民主政治的發展。具體而言,網絡政治對現代民主政治發展的價值體現如下:第一,網絡政治推動了公眾的政治參與,促進了決策的科學化與民主化。信息網絡技術為人們廣泛參與政治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代議制民主正在發展成為“共同參與民主制”,客觀上防止和抑制了專制的泛濫。第二,網絡政治增強了公民的政治責任感,培養了一大批具有批判精神的公民。網絡政治實際上也是一種通過政治主體之間的互動,實現對公共權力監督的工具。人們在參與網絡政治的同時,不僅表達了自己的利益訴求,而且通過政治參與的訓練,有助于順利實現公民的政治社會化。第三,網絡政治解構著傳統的政治權力結構和政府管理模式,有利于扁平化、分權型政府的建設。信息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將有助于打造扁平化的政府結構,并促使權力結構由過去的集權式、控制型向分權式演化。第四,網絡政治沖擊著傳統政府與社會的非對稱性結構,使國家與社會結構日益合理化。網絡政治興起的同時意味著政府與社會權力均衡過程的開始。網絡公共領域的崛起,政治博客、政壇和“虛擬社團”的海量涌現,很大程度上壯大了公民社會,對于抑制一直以來處于強勢地位的政府權力發揮著積極作用。

網絡政治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互聯網的價值不僅表現為一種新技術或政治工具,還在于它給現代社會帶來了經濟價值和經濟效益,代表著新經濟的未來趨勢和基本特征。在網絡時代,信息網絡技術與傳統產業的結合,催生了新的經濟理論,產生了新的產業形態。在本質上,網絡經濟是一種由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所催生的、以網絡文明為主要生產內容的新經濟形態。網絡的發展一方面通過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推動著網絡經濟在世界各國的形成和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對傳統的國家市場的突破,開創了面向世界范圍的網絡經濟。在此基礎上,網絡經濟將成為網絡時代的主導經濟形態。網絡經濟是在工業社會內孕育成長的經濟形態,它強調的是信息及其技術與經濟的網絡化特征和效應。網絡經濟的興起是世界經濟領域的一場革命,正迅速地改變著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網絡經濟的價值并不完全在于它本身立即能給社會帶來多少有形的財富和利潤,而是在于它可以為全體社會成員提高經濟創造力提供一個平臺,使整個社會能實現財富的迅速聚集和飛躍發展,營造一個新的社會形態。網絡經濟給社會生產力帶來了新的活力和新的發展,而生產力的發展必然會引起 “上層建筑”的變革,因此,網絡經濟的崛起必然會對社會結構產生巨大的影響,也必然為人的更深層次的解放提供新的可能。
網絡經濟不僅改造社會結構,同時也將導致政府的變革。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技術政策主任邁克爾·尼爾森(Mike Nelson)說:“美國政府不是在考慮網絡經濟將如何改變政府的角色,而是在關注政府如何通過建設信息基礎結構,來推動網絡經濟的發展。而從長遠來看,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信息網絡技術和網絡經濟的發展將如何深刻的改變公眾的期望和政府的工作方式。”[1]因此,網絡經濟對作為公共權力機構的政府的影響是最引人注目的。然而,時至今日,相較于其他網絡發達國家,中國網絡經濟的總體發展水平還相對較低,尚處于起步階段。有關專家推測,在今后10年,“美國、西歐和日本的知識產業比重將分別達到各自國內生產總值的80%、75%和60%。知識產品收益是一種制度性分配,它與知識的先進性、創造性和專利性緊密相連”。[2](p27)在網絡經濟中,掌握的知識和信息越多、越新,在社會財富分配中的收益也就越大。因此,網絡經濟的發展關系到一個國家在未來的國際經濟格局中的層次和競爭力。而且,網絡經濟的發展為公民參與政治提供了物質條件。所以,網絡經濟的發展還有助于促進政治民主化的進程。有鑒于此,為了充分發揮網絡經濟對促進現代市場經濟發展、推動政府再造的應有效力,必須加大規范和引導網絡經濟發展的力度,關注對網絡經濟政治效應和理論的研究,讓其切實成為網絡民主的建設性力量。
基于馬克思的“社會是人交互作用的產物”這一命題,信息網絡技術支撐下的網絡空間已經具備了一系列的社會性功能。在此背景下,一個特殊的社會形態——網絡社會正在崛起。網絡社會并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社會,而是借助于信息網絡技術和網絡空間而建立的虛擬社會。網絡社會是一個嶄新的社會形態,具有網絡化、信息化、虛擬化、虛擬現實性等特征。它的革命性意義在于,知識和信息的開發與運用成為了這個社會最重要的活動。網絡社會的成型取決于信息網絡技術的社會化建構功能,信息網絡技術的以下四種功能為網絡社會的勃興創設了現實的可能:其一,網絡具備實體社會的某些功能。網絡并不是虛無的,而是現實社會的網絡化延伸,是可以進行物質創造活動的公共生活空間,網絡生活已成為現實生活的重要補充和延伸。其二,網絡初步塑造了社會階層形態。由于虛擬網絡的出現,人們將依據各自在網絡社會所扮演的角色和對信息占有的程度,重新劃分社會階層,它直接影響到人們在網絡時代的財富積累和政治話語權。其三,網絡重設了人與社會的關系。對比現實社會的公民,網民具有更加便利的表達渠道和更大的交往自由度。這對于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們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的可能性、發展人的主體性和社會整體的協調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其四,網絡改變了人類的生存方式。如果說傳統技術主要是“擴展了人的肢體”,提高了人類的操作水平,那么網絡還使人的心智得到空前的鍛煉和提高,使人類智能產生爆炸效應,加速了人類奔向自由生活空間的步伐。當前,網絡社會已經成為人類賴以相互交往、發展經濟、進行社會和政治謀劃的新場所,也必將成為現代社會的新形態。
誠然,網絡社會與現實物質社會的差別是明顯的,但二者之間的關系并不是人們所憂慮的那樣糟糕。作為一種新型的社會形態,網絡社會是對現實社會的映射,具有“虛擬現實”的特性。具體而言:一方面,網絡社會的發展要以現實社會為根基,另一方面,現實社會的制度和倫理也會影響虛擬社會的秩序。網絡社會的活動為人們提供了新的生活方式和途徑,使得人們更有活力地從事現實世界的活動,“網絡社會決不是徹底脫離現實之外的世界,它為人們創造了一種新的社會交往的平臺,構建了一種嶄新的社會關系,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超越現實世界的活動和社會關系”。[3](p1)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人類各種形式的信息交流轉移到網絡社會中,任何政府與公民如果沒有信息網絡環境的支持,將不會有其在物質世界的發展??梢哉f,網絡社會已經成為伴隨信息網絡技術發展而出現的一種時代現象,政府組織只有積極采用最新的信息網絡技術,才能回應網絡時代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的發展要求,為社會的創新與發展注入活力。當一種新的技術誕生時,人們總是期望它改變整個世界的面貌,解決任何人類已知甚至是未知的各種難題。對于信息網絡技術所支撐的網絡社會,人們同樣也是寄予了過多的期望。然而,技術并非在真空中毫無阻力地推動社會變革。故而,作為一種技術的成果和表征,網絡社會能否成現實物質社會前進和發展的動力與工具,還有待于政府的科學認知與及時轉型。
網絡加劇了文化與思想的激蕩,成為信息傳播和知識擴散的新載體,催生了“網絡文化”這一新的文化形態。廣義的網絡文化包括借助于信息網絡技術的物質、制度、精神創造活動及其成果,即以信息網絡技術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的網絡時代的文化,“網絡文化與網絡經濟共同構成了網絡社會,使得互聯網具有了社會的本質”。[4]面對網絡文化的蓬勃發展,政府和決策者對其傾注了及時的關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07年4月23日召開的會議上,特別強調了發展中國特色網絡文化的重要性。2007年9月,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體學習的主題就是 “世界網絡技術發展和中國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們悉數到場聽取專家授課,胡錦濤發表了重要講話,指出“網絡文化的快速發展,為傳播信息、學習知識、宣傳黨的理論和方針政策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給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課題;要以創新的精神加強對網絡文化的建設和管理,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梢?,決策者用實際行動,給發展網絡文化做出了示范。網絡文化的誕生是人類文化的一大進步與創造,它的獨特性、豐富性、便捷性、廣域性、交互性、多媒體性都是其他任何文化形式難以比擬的。網絡文化將價值相互沖突的不同主體容納在一起,通過自由將不同價值觀念的人們聯系在一起,通過虛擬將觀念與現實融合在一起,使得大眾的文化創造積極性在網絡時代得到極大迸發。從這個意義上說,網絡文化將是真正意義上的大眾文化。此外,網絡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傳遞方式,為政府在網絡時代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供給公共文化產品創造了新的可能。
信息網絡技術賦予了網絡文化一系列積極的功能取向,如知識傳播、思想啟蒙、輿論引導、道德教化等,這些功能取向創造出了極大的社會成就,不僅為人類文明的保存和發揚做出了貢獻,而且為廣大公民塑造自身的民主思維、政治人格等創造了條件。在人人平等的網絡空間中,網絡文化使大眾文化不再只是被表現的對象(如印刷媒介開啟的精英文化)或者是被模仿的對象(如傳統電子傳媒開啟的大眾文化),而開始作為一種言說的主體,充分運用自己的權利自由地表達自身的文化。這恰恰說明了網絡文化最重大的社會意義。這種文化的建構對于網絡本身、對于全球化視野下的社會而言都是一種對秩序的尋求。它在努力達到一種人類自身與社會的統一,人的心智與現實的統一,從而也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人們之間達成沖突的諒解與溝通,促進人與政府的協調??梢哉f,這種新興的文化有著獨特的文化邏輯和文化規則,而文化邏輯和文化規則的改變也必將帶來整個社會秩序的重構。當然,在人們對信息網絡技術的文化功能大加推崇的同時,還必須警醒技術的“雙刃劍”功效可能帶來的負面危害。毋庸置疑,文化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網絡文化極大地改變和影響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已成為人類一種新的生存方式。政府應及時調整思路、轉換職能,加強對網絡文化的建設和管理,積極引導網絡文化健康、和諧發展。
綜上所述,網絡文明的發展為政府營建了全新的執政生態,為推動政府再造創造了客觀動力。歷史一再證明,改善政府管理,化解合法性危機,實現社會真正的發展與和諧,需要外部環境和技術的支持。在信息網絡技術引入政治領域之后,既對政府的管理提出了挑戰,也給予了其再造的機遇。有鑒于此,已經邁入網絡時代關口的政府,必須理性認識政府再造的時代背景,為科學謀劃政府再造預留空間,創設條件。
[1]吳玉宗.網絡時代的政府管理和政府建設[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4):240-249.
[2]何精華.網絡空間的政府治理[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3]袁峰,顧錚錚,孫玨.網絡社會的政府與政治——網絡技術在現代社會中的政治效應分析[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王梅.網絡社會的政府治理模式探析——合作治理模式的提出與困境分析[D].山西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2008,(05).
(責任編輯:王秀艷)
Theoretical Description on the Administrative Ecology in the Network Age
Wang Binbin
Great influence has exerted to the government in the network age.The government should follow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ransforming time and reengineering the government to maintain the legitimacy and authority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network age.However,the government should make rational knowledge and judgments of the new administrative ecology at first.There are four descriptions of administrative ecology in the network age,they are: booming of network politics,rising of the internet economy,shaping of the network society and prosperous internet culture.
the network age;reengineering government;environmental awareness;theoretical description
D63-3
A
1007-8207(2011)07-0023-04
2011-03-21
王彬彬 (1982—),男,山東郯城人,國家行政學院教務部助理研究員,主任科員,江蘇行政學院廉政教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為政府管理。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領導干部‘網絡執政能力’建設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1CZZ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