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東 李瞰
“空海一體戰”,老虎還是紙老虎?
□林東 李瞰

2009年下半年以來,美國海空軍和太平洋總部在國防部長蓋茨的授意下,聯合展開了“空海一體戰”研究。2010年5月18日,美國戰略和預算評估中心公布了最新研究報告《空海一體戰的初步構想》。該構想將“空海一體戰”劃分為奪取主動和打贏持久兩大作戰階段,同時明確了4大作戰樣式:航天作戰、網絡戰、遠程精確打擊、海上封鎖,這是繼“空地一體戰”理論后,美軍又一個以軍種聯合為特征的作戰理論。值得關注的是,“空海一體戰”史無前例地把矛頭直指中國軍隊,曲意迎合了2010年國防部《四年防務評估報告》中所警告的“西太平洋地區崛起中的大國對美國構成嚴峻挑戰”。
新理論祭出,首先是想籠絡軍事同盟,以抵消中國軍事力量增長帶來的地區政治影響力。如是觀之,其政治意義甚至超出軍事意義。美軍太平洋戰區試圖把美日、美韓和美澳軍事聯盟統一到“空海一體戰”中來,其隱含的政治圖謀就是建立環西太平洋的超級軍事聯盟。事實上,自金融危機以來,日、韓都逐步尋求政治、軍事的獨立性。尤其是日本提出東亞一體化政治概念,嚴重沖擊了美軍對太平洋的控制力。美國此時提出新的針對中國的大規模作戰理論,與亞太地區的穩定發展形勢極不相稱,但也充分暴露出美軍挽救傳統陣營的心思。美軍將通過實施“空海一體戰”,進一步主導和控制西太平洋地區。
其次,此時拋售概念有利于彌補美軍海上優勢喪失的不利態勢,用以抵消中國軍事力量增長帶來的地區軍事影響力。近年來,隨著先進軍事技術的擴散和其他國家軍隊 (尤其是中國軍隊)對先進技術的應用,使得美國太平洋戰區深感對華海上遏制的優勢正在喪失,自身正面臨著日益嚴峻的挑戰。具體說,就是中國軍隊快速發展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已對美軍在西太平洋地區的行動自由構成嚴重威脅,甚至可能被完全封鎖在西太平洋地區以外。“空海一體戰”主要是抵消中國實施反介入/區域拒止作戰的主要作戰方式,重點是阻止中國在戰爭中速勝,或不讓中國脅迫美國的盟國與伙伴。
“空海一體戰”最大特點就是大空間體系對抗的正規戰。美國人研究作戰理論,總是瞄向下一場戰爭。自海灣戰爭以來,美軍先后拋出了“反恐戰爭”、“快速決定性作戰”、“震懾戰”、“網絡中心戰”等一系列作戰理論。但它們對付的都是作戰體系不完善或不正規的對手,而“空海一體戰”的運行高度依賴太空和網絡空間能力,是以正規戰對付戰爭體系完善的大國。網絡戰成為“空海一體戰”的主體,空軍、海軍信息作戰系統緊密耦合,發動網絡戰爭,控制空間衛星系統,奪取制信息權的戰爭,它已超越了遠程精確打擊的聯合作戰視野。
“空海一體戰”如果為美軍正式接受,將對中國軍隊構成嚴峻挑戰。首先,該理論以結構破壞為主,即便中國軍隊在主戰武器上獲得突破性進展,但如果體系結構被攻破,那么這些先進武器也不過是散了架的組件,難以發揮戰斗力。其次,該理論是“攻防兼備、先發制人”的體系對抗,其極力打造的九大作戰系統有:全域預警監視系統、空海一體化指揮系統、戰區反導系統、反衛星系統、網絡攻擊系統、聯合反潛系統、全維全縱深打擊系統、海上通道封控系統、一體化支援保障系統。無論是哪個領域的“空海一體戰”,都將對重要武器平臺和發射系統構成致命威脅,包括戰略導彈發射裝置、航空兵基地、縱深內河港口都將暴露在“遠程即時打擊”之下。此外,美軍“空海一體戰”平時也將發揮威懾與遏制作用,強力壓縮中國軍事發展空間,嚴重干擾中國海軍海上行動自由。
盡管“空海一體戰”看似來勢洶洶,但畢竟尚處于構想和理論階段。要想實現它,必然涉及到國防預算、軍種關系、盟國關系等各方制約,其最終能否實現還是個未知數。即使得以實施,其距離形成成熟的作戰能力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空海一體戰”帶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在執行過程中面臨的挑戰會很多:實施“空海一體戰”所需的關鍵能力極其復雜,核心技術的研發和采辦周期長,日益加大的削減軍費壓力,以及各軍種及軍種內部的長期競爭矛盾等等,都將加大實施的難度。多年來,美空海軍都已開發了各自的專網,使用不同的技術規格與標準,其結果是軍種內部許多網絡都不相容,跨軍種網絡的通用性更差。在安全保密的嚴格制約下,使得美國同盟軍的作戰網絡銜接也困難重重。“空海一體戰”能否成功?最關鍵的問題及最可靠的信號,還要看最終獲得投資的金額。此外,解決上述問題關系到海空軍作戰體制的大范圍整合,涉及到兩個軍種的文化磨合,以及處于強勢地位的太平洋戰區司令集中權力搞好頂層設計等現實問題。盡管研究報告中已經提出了一些執行建議,但就連該中心都認為這些建議付諸實踐困難很大,甚至在理想的條件下,從執行作戰概念、展開訓練,到獲取作戰能力,也得花費近十年或更長的時間。
由于美軍中軍種之爭由來已久,各軍種為謀求自身的發展,都格外強調自己的作用,就連現行的國防體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軍種斗爭與妥協的產物。海軍曾為美國的海外擴張立下赫赫戰功,因而從各個層面上都擁有很高的地位。而空軍的前身是陸軍航空兵部隊,1947年才獨立建軍,當時就遭到海軍的反對,在這種淵源下,空軍和陸軍存在一種特殊“感情”,而海空軍的矛盾則較為突出。上世紀80年代,空軍就曾提出過“空海一體戰”構想,但由于海空軍的隔閡而未能實現,五角大樓此次提出“空海一體戰”,顯然也有彌合軍種隔閡之意。
其實,“空海一體戰”并非無懈可擊,因此切不可自亂陣腳。如果中國能夠運用一些有效措施,加大“空海一體戰”的環境磨擦,營造“空海一體戰”的行動困境,或能將這只老虎變成紙老虎。
美軍運用“空海一體戰”的重要基礎,就是亞太地區的盟國,報告明確將日本和澳大利亞的支持,列為與“空海一體戰”直接相關的問題。近年來,美國到處打仗,四處樹敵,與盟國的關系也并非鐵板一塊。中國地處美軍實施兩大戰略新理念,即“空海一體戰”(西太平洋地區)和“混合戰爭”(西南亞地區)構想的結合部,應對“空海一體戰”,也不應將眼光局限在中美軍事對抗本身。增強中國的地區影響力,利用地區制衡可以削弱“空海一體戰”的盟國基礎;加強與周邊國家合作互動,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尤其是增加與美國亞太盟國的關系至關重要。同時,還可以利用阿富汗問題、朝核問題等地區熱點問題分散美國注意力,拓展中國戰略回旋空間。
“空海一體戰”的特性,決定了島嶼必然是其重要依托。早在1951年,美國總統顧問杜勒斯就勾畫出了第一島鏈的雛形。但一劍雙刃,島鏈可以成為美軍的基地,也可以成為反美的陣地,一切皆取決于人心的向背。由于美國長期推行霸權主義和軍事占領政策,地處島鏈的一些國家或地區已經產生了強烈的反美情緒,駐日和駐韓美軍都遭遇了尷尬的局面。因此,利用美國與盟國間的矛盾,綜合運用“心理戰、法律戰、輿論戰”等多種手段,掀起島鏈各國反美熱潮,使之喪失民眾支持。如果沿海國家拒絕向美軍開放領空、領海、港口、基地,將使美軍喪失有利的作戰條件,就能有效延緩或瓦解“空海一體戰”的部署和實施。
盡管美國在西太平洋上的島鏈有數條之多,但從目前分布和兵力部署看,存在“一線淺、二線空、三線遠”的問題。近年來隨著遠程打擊手段的發展,美軍越來越擔心其前沿基地的安全。一旦和中國開戰,島鏈將暴露出易遭打擊,海空軍協同困難、兵力投送緩慢、后勤補給點多線長等問題。
中國整體經濟和技術水平遠遠落后于美國,應避免在各個領域“全面鋪開,全面競賽”,只有瞄準其薄弱環節才能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美軍最依賴空間與網絡,而太空和網絡系統的重要性又使其難以承受系統的損失。而太空安全和網絡安全的脆弱性尤為突出,包括美國在內的航天大國都無法保證其絕對安全,針對美軍太空系統的關節點和薄弱環節,打其“三寸”亂其陣腳,便能形成類似于“相互確保摧毀”的威懾機制。
威懾戰略自古有之,通過戰略威懾來遏制、延緩戰爭,往往能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面對“空海一體戰”的軍事威脅,盡量避免與美國形成全面對抗,但又不可放松決定性威懾力量的建設才是明智之舉。有效的反制手段是形成對美威懾的基石,從戰略武器發展的歷史看,發展進攻性戰略武器的費效比遠遠優于防御性武器。積極防御軍事戰略的積極性,表現在會采取包括有力反擊在內的有效措施。威懾構成要素中,除了具有威懾能力外,向對方表明自己使用力量的決心,具有同樣的重要性。面對美軍咄咄逼人的態勢,必要時要做出飽和打擊美軍一線基地、港口、大型艦艇之勢,如此才能有力地支持國家外交斗爭,產生綜合威懾效果。
(摘自《世界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