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周刊
透視縣委書記生態“三多三累”加“三陪”
□瞭望周刊
河南一位縣委書記給記者畫了一幅 “雙三角形對頂圖”,顯示他所理解的縣委書記所處的政治生態環境:一個倒置的大三角形壓著一個正放的小三角形,形成倒壓對頂之勢。
他說,上面倒置的大三角形就像縣以上的各級權力機構,下面正放的一個小三角形就是縣級政權機構,縣委書記恰恰處在兩個三角形尖兒上。上級層層壓擔子、派任務,最終都落在縣一級,但縣里資源有限、回旋余地有限。把這個圖倒過來,立時變成上小下大,又恰似縣級政權和群眾的關系,一方面新時期群眾期望值高、訴求多;另一方面,縣級權力機構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
縣委書記處于兩個三角形的“上壓下頂”之中,困擾多、困惑大,一些縣委書記梳理出他們的四大困擾。

一是很大精力用在協調溝通各種關系上,每年參加會議、應付檢查指導的時間就占三分之一,難以深入到基層研究問題。
有些縣委書記戲稱自己是“三陪”書記:整天陪著上級領導檢查工作、陪著匯報工作、陪著喝酒吃飯。
二是有些部門權力化、權力利益化。一些國家部委制定政策,以“責任下壓”為取向,喜好出臺禁令搞“一刀切”,而服務基層、“解難解結”的內容往往很少。
三是網絡輿論壓力大。一些縣委書記反映,一些媒體對基層問題的報道不是引導型,而是放大型。有時為平息輿論,板子只能打在基層干部身上。
四是應對突發事件壓力大。出現突發性事件和安全事故,矛盾都聚焦到縣委書記身上,要求勇于承擔風險,靠前指揮,不允許有絲毫顧慮與退縮。
考核多、檢查多、會議多,招商引資累、陪客喝酒累、處理關系累,“多”和“累”是記者一路與縣委書記們交談時聽到的最頻繁詞匯。
現在,部分縣委書記中流行著“擺平就是水平,沒事就是本事;搞定就是穩定,妥協就是和諧”的順口溜。一些縣委書記說,在處理信訪維穩工作中,最困惑的是科學執政“這一手”沒有太多具體辦法。
貴州一位縣委書記說,在別人眼里,當縣委書記是件風光事,其實是在風口浪尖上過日子。有位地級市市委書記總結了縣委書記崗位的五大風險。
一是重大決策的風險??h委書記擁有一個地方的決策權、人財物調配權,如果決策中對規則程序把握不好,會造成嚴重后果。
二是執行政策風險。黨的各項政策在基層主要靠縣一級來落實,一旦管理監督不嚴,容易出偏差。
三是選人用人風險。縣委書記管理的干部人數不少,僅科級干部就300多人,選不準用不好,可能影響地方風氣。
四是從政紀律風險??h委書記在地方“位高權重”,工作彈性較大,對自己要求稍不嚴,就容易滑向腐敗深淵。
五是權力延伸風險。為特定關系人牟取不正當利益,有些并非主觀,而是權力慣性起作用,監督不到位、不及時。
多位縣委書記用親身經歷描述一幅幅時刻提防掉進各種“陷阱”的畫面。他們說,由于縣委書記“位高權重”,有很多人盯著他們,“研究”他們的秉性愛好、人際交往及朋友圈和親戚圈。
一位市委書記分析說,有些貪官膽子大,就是在當縣委書記時養成的毛病。在強調決策、執行責任及效率的今天,有的縣委書記一味追求集權,以增強其決策和執行的權威性,導致權力失衡。
中央黨校黨建部有關專家認為,以經濟指標為主的考核對縣委書記的影響很大,經濟上不去就要被誡勉談話、末位淘汰,在分配資源和資金上就有差別。因此,要想讓縣委書記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就要調整現行的評價考核體系,淡化GDP指標,將生態效益、百姓幸福指數和未來潛績納入考核體系。
(摘自《海峽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