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曉剛
摘要: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隨機生成的過程,教師要允許學生出錯,珍視學生錯誤。在“嘗試錯誤”教學法的指導下,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正確對待和巧妙利用學生的錯誤,使之成為一種促進學生情感發展、智力發展的教育資源。
關鍵詞:“嘗試錯誤”;學習理論;錯誤;課堂實效性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創始人桑代克(EdwardLeeThorndike,1874~1949)提出“嘗試錯誤”學習理論,即“嘗試與改正錯誤”。美國心理學家利伯特在他的《發展心理學》一書中曾對此作了充分肯定:“在歷史上,兩種解決問題的研究已經得到公認,嘗試錯誤和頓悟。”人們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不斷的嘗試、犯錯、糾錯,從而逐步獲得正確的知識。
作為教師,絕不能以成人的眼光要求學生,更不必追求學生的絕對正確。要允許學生出錯,將錯誤作為一種促進學生情感發展、智力發展的教育資源,正確、巧妙地加以利用,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轉變教學觀念,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
從科學的發展史上看,通向真理的道路常常是以錯誤為基石的。一個較為圓滿的答案,總是通過許許多多的探索者從各個不同的側面提出各種各樣的較不圓滿的答案而達到的。一些科學家甚至認為,真理和錯誤是不可分割地聯系著的,科學只能在不斷清除錯誤中前進,“我們并不關心確定科學理論是可靠的、確定的或這或然的。既然知道難免犯錯誤,我們只關心批判和檢驗理論,希望發現我們錯在哪里,從我們的錯誤中學習,并且有幸推進到更好的理論。”可以說,如果關于“錯”之所以“錯”了解得越深,那么關于“對”之所以“對”也就認識得越“透”。
在教學觀念上要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就要真正承認學生有出錯的“權利”,首先就是要解除學生對錯誤的恐懼心理。許多學生都有這樣的想法:“當老師提問時,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我都是低頭不語。然而,老師有時還是能夠叫到自己的名字。每當這個時候,我的心里真是害怕,不知道自己能否回答出老師所期望的答案。”由于教師的錯誤引導,使得處于敏感階段的學生變得非常的不自信,也不愿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觀點,挫傷了學生答題的積極性,甚至會對學生造成嚴重的傷害。在教學中,我嘗試引進“嘗試錯誤”教學法使學生認識到,發生各種錯誤是自然的,世界上不存在所謂的絕對真理,它們總是在一定條件下相對成立的,從而鼓勵他們對問題作出自己的回答,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學生學習的被動狀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刺激了學生的學習欲望,變被動為主動,變苦學為樂學。實現自我價值,有利于增強學生信心。
二、采取有效方法,正確處理學生的錯誤
1.欲擒故縱,讓學生從錯誤中走出來
在教學實踐中,“錯誤”一般由教師呈現,即使是課堂中即時生成的,也只重視“錯誤”的結果、性質的判斷,或者僅對錯誤原因進行一些“假設性”分析。例如,教師經常使用下列言語對錯誤進行分析、矯正:“這樣做對嗎?”“這樣做錯在哪里?”“如何改正?”這些言語都是假設了錯誤思維過程中的某個時刻的狀況,想利用這些看似緊密聯系、實際獨立存在的某個階段的思維狀況來解決思維的整個過程。這樣把錯誤思維的過程隱蔽起來,忽略了對錯誤思維發生、發展的全過程進行分析,僅僅在“結果”上的分析是不全面的、不合理的、不客觀的,沒有糾正到思維的實質錯誤,不利于學生糾正錯誤。這樣的教學也致使學生只重視訂正習題的答案,也就是只重視思維結果的矯正。見不到學生錯誤思維過程的教學,是不成功的教學。所以應讓學生體驗錯誤的全程。
針對一些簡單但易錯的知識點,比如關于“我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和美國多黨制的區別這一知識,在通過對文本的閱讀和理解上,由學生來講解并指出一些關鍵點。如果一位同學犯了錯且不要急于糾正,讓其他同學來補充,最后教師再總結。學生在發表觀點,體驗錯誤中逐漸增強了思辨能力。
2.將錯就錯,讓學生在爭論中明理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這樣發人深省的話:“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教學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課堂是千變萬化的。在課堂教學中常常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小插曲”,面對這種“意外”,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是視而不見,還是追隨學生的興趣,抓住教學中的“機遇”,機智地做出相應變動?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具有機智的教學,可以把偶發事件、失誤等彌補在如行云流水的教學活動中,并達到天衣無縫的妙境。一個人要真正認識自己的錯誤,往往要經歷一個曲折的內省過程。在教學中,教師不要急于用自己的思想去同化學生的錯誤觀點、錯誤認知,而應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去順應學生的錯誤認識,掌握其錯誤思想的軌跡,摸清錯誤源頭,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讓其暴露錯誤,把錯誤還給學生,將錯就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引導學生在思考、爭論、反省中明辨是非正誤。
在講授“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的學說”這一知識點時,有的同學認為孟德斯鳩主張的政體就是美國后來的共和政體,有的認為這與中國古代的三省六部制是相似的。我并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將錯就錯,讓學生討論交流,在爭論的過程中學生漸漸弄清了孟德斯鳩主張的政體是君主立憲制,弄清了三權分立與三省六部制的本質區別。學生在自己參與、犯錯、改錯的過程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比教師的直接講解效果要好很多。
3.放大錯誤,讓學生在反思中提高
課堂的活力在于如何有效地引發學生的思維碰撞,從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開拓思維。這就要求教師及時發現,并利用合適的方法展示放大,讓個別的創造變成全體的智慧。在通常情況下,教科書和教師都向學生提供、正確的樣本,并加以講解,學生依葫蘆畫瓢。但結果學生還是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并且往往在關鍵處出錯。相反,如果采用“嘗試錯誤”教學法,在教學中,教師設計并出示一個錯誤的樣本,引導學生辨析、發現其中的錯誤,并加以改正。如同打預防針,使學生增強了免疫力,做到了防患于未然。
例如在講解習題時,我并不是直接講解題目,告知答案。而是課前把學生的答案批改總結,找出一些典型的錯誤,并把錯誤匯集成一個答案,在課上用投影儀把答案展示給學生看,讓他們針對這份精心準備的答案進行評論,學生在評論中逐漸找出其中的錯誤,并與自己的對應。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針對其他同學所犯的錯誤也能認識到并盡量避免。
運用這一方法,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設計的錯誤要典型,要設在關鍵處,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第二、在辨析時,既要講清錯在哪里,更要講清為什么錯,防止學生“將錯就錯”,重蹈覆轍。
總之,“嘗試錯誤”是當前特別值得我們提倡的一條重要的學習理論。在實施新課改的今天,它對于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都具有極其重要而特殊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R·M·利伯特.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李建周.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 江蘇省武進區三河口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