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千軍
摘要:總結了關于準備每年九月份通用技術高考的復習經驗。由于通用技術高考時間緊,學生準備的倉促,顯得“忙”“亂”“慌”,導致成績不夠理想。對此采取了題型復習為主附加專題復習,非選擇題型為主結合選擇題型復習的模式。
關鍵詞:通用技術;高考復習;復習模式
通用技術分兩次高考,一次安排在9月中旬,一次安排在次年3月中旬。第一次考試準備得很匆忙,從八月份暑假補課開始到九月中旬的技術高考,每個班級不過12課時。學生感覺準備不充分而信心不足,總感覺復習不充分會影響成績。因此,準備第一次高考可以用三個子概括:“忙”“亂”“慌”。如何解決第一次高考復習的“忙”“亂”“慌”的現狀?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以近在眼前的高考為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結合學校在暑假開的家長會對學生進行激勵。讓學生制訂通用技術高考的目標。這種激勵效果在一段時間內還是不錯的。
二、避免羅列一大堆知識點,讓學生去死記硬背
前幾次考試復習中都存在這種現象,但效果很差。等到第二次技術考試復習時,學生就不吃這一套了。認為老師的這一套對高考復習起不了什么作用。但核心的知識點,必須羅列讓學生去記。
三、針對復習課時的不足
加上暑假補課復習總課時總共在12節左右。內容很多,時間很短,這是一對矛盾,而且是客觀存在,至少是目前無法改變的。以前一般是專題復習,總共有八個專題,那么每個專題一節半課,復習的效果就難以保證。我采取的辦法是題型復習為主附加專題復習,非選擇題型為主結合選擇題型進行復習。
1.非選擇題往往是制圖或識圖
這里的圖往往是三視圖。這里的復習策略是這樣的:先結合立體圖分析點線面的正投影特征(積聚性相似性真實性等等)。比如,一個圓在與投影面的位置關系不同時,它的投影效果是不同的,可以讓學生去歸類。再進行三視圖的制圖訓練(包括補線的訓練),然后進行分析,重點分析三視圖作圖原則“長對正,高平齊,寬相等”,尤其需強調“寬相等”的兩種作圖方法。再讓學生去弄清楚技術圖樣中各種線條代表的意義。
2.關于流程(有時結合工藝)
有關流程和工藝專題的考試內容往往有3~4個選擇題。收集或設計題目時,要注意有通用性、遷移性、典型性。比如有關熱處理的題目,書本上有軸承的淬火工藝、法蘭制作的工藝優化、會考試卷上的鐮刀制作工藝,這些都涉及熱處理。熱處理有淬火、有回火、有加熱軟化等形式,如果對這些環節能夠清楚地知道其作用,那么這些題目就迎刃而解。將這些題目放在其中加以比較,學生能夠輕而易舉地掌握。另外一個典型的題目是有關金屬加工流程的題目。在這里一些學生往往去死記一些個別的金屬加工的流程(認為金屬加工的流程往往就是“下料—畫線—鋸割—銼削—鉆孔—攻絲—倒角等”)。導致最后失分很大。因此,讓學生去接觸不同類型的金屬加工,可以使學生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有關評價題的
這種題型學生的得分率在歷次高考中還算不錯的。考查的有關內容:技術的性質,人機關系要實現的目標及合理人機關系實現要考慮的四個方面、設計的一般原則等方面,選擇題同樣會出現2~3個題目。收集典型的題目讓學生做,教師分析半節課即可。
4.有關系統題目
有關系統的選擇題往往是兩個。這里的復習要做到一方面讓學生鞏固系統的基本特性和系統分析的原則等核心知識;另一方面做一些練習讓學生學會具體是如何進行系統優化的,學會分析系統優化中的約束條件,從而調節好影響因素使系統達到最大的優化。
5.有關控制系統
有關控制系統的選擇題往往也有兩個。這種題型從高考得分率看還是蠻高的。但平時學生總感覺掌握得不好,常常出現錯誤,教師感覺這章內容也不好上。比如控制對象的選擇不同,控制的目的不同往往控制系統的方框圖就不同,再加上很多題目出的不規范不嚴密,更容易導致學生覺得該專題難學。對于專題的復習應讓學生在掌握核心知識(開花、閉環的區別,理解干擾與反饋)的基礎上,精選題目讓學生訓練。也就是抓住重點,避開一些不必要的爭論,使復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技術試驗(往往涉及結構的強度和穩定性)
這個題目的分數有12分,有關技術試驗和結構的選擇題往往是5個左右。技術試驗的重點在于構思一個正確的試驗方案,而不是去區分書上介紹的試驗類型、試驗方法、死記死板的試驗報告書寫格式。學生為這樣的事情納悶。學生經常碰到同樣一個題目這張試卷上的答案是這樣寫的而另外一張試卷上的答案又是那樣寫的。這樣的話學生就會浪費很多無謂的時間去糾纏這些試驗過程,最后是吃力不討好,也就是說在無效地做題。因此在給學生題目訓練時,不能出的太注重形式,只要學生能給出合理試驗方案或過程即可,同時一定要規范,不能隨便拿一個東西說如何測它的強度,應該告訴學生到底是測它能承受的最大強度還是測試它是否符合使用要求(如果是這樣就給出強度要求)。因為這兩種情況在試驗時是有區別的,如果是前者,那么試驗時加重物是先加大重物到差不多時再換成加小重物,這樣試驗才能得到更精確的數據;如果是后者直接加上要求的重量或者略大于該重量。還有在做研究一個應變量與一個變量關系的試驗時,要保持其變量不變,有關這樣的試驗在科研中是經常碰到的,而學生往往有很大的欠缺。因此在出技術試驗訓練題的時候,要注意規范,要出來自于實踐中的試驗,避免題型單一。在分析題目的試驗側重分析具體的方法,對于比較有普遍性的具有遷移價值的試驗方法更是要強調。對于有關結構穩定性和強度這個考點,不能把學生教死了,比如有關結構穩定性的,學生能夠把書上的知識點記得非常牢,但書上的知識往往把學生的思維約束了,因此我們提倡“不管白貓黑貓只要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的思維方式。
7.應用設計題
這種題型非常好,能夠考查學生很多方面的技術素養。比如綜合運用技術設計知識的能力,技術的表達與交流的能力,技術創新的能力等等。選擇題里也有1~2個的有關設計分析的題目。這種能力的訓練是貫穿這個過程的,在復習幾個課時是達不到很高的水平的,我們訓練的目的是提高學生得分的水平,主要是讓學生能夠比較規范地表達出自己的設計想法。訓練的題目就是三次高考的設計題,一方面訓練學生的構思,另一方面訓練學生的繪圖能力,當然還有一個目的是讓學生適應高考題型。
這樣復習下來總共花去10課時,分別是技術語言花去2課時,流程工藝的花去2課時,評價題花去0.5課時,系統設計的花去1.5課時,控制設計的花去2.5課時,技術試驗與結構設計的花去2時,應用設計題的花去1.5課時,還有2個課時可用來分析綜合卷。這樣就能夠比較全面地、高效地復習好兩冊書,學生也能夠從容地應付第一次技術高考。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251-252.
[2]顧建軍.技術與設計1.
[3]顧建軍.技術與設計2.
(作者單位 浙江省臺州市天臺縣天臺育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