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竟涵
摘要:網絡時代的攝影影像傳播具有不同于以往的一些新特點。網絡傳播不但改變了攝影影像的制作理念、存在形式和傳播形態,也對攝影本身及攝影從業人員造成較大的影響。立足于靜態攝影影像,對網絡時代攝影影像傳播進行研究和思考。
關鍵詞:靜態攝影;網絡傳播;影像品質
按照傳播媒介的不同,人們通常把媒體的發展劃分為傳統報紙、廣播和電視幾大階段,它們分別被稱為第一媒體、第二媒體和第三媒體。而隨著電子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作為“第四媒體”的互聯網如今已經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說,人們對互聯網的關注已經超過了前三種媒介形式。現在,當我們得知發生了某件國際或國內大事時,我們想到的可能不是翻閱報紙或打開電視,而是直接到互聯網上去搜索相關的信息。可以說,互聯網已成為影響我們生活的重要媒體形態。在進入網絡時代的同時,我們又進入了一個視覺文化時代,影像成為人們快速、直觀地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在這個時代,“文化脫離了以語言為中心的理性主義形態,日益轉向以形象為中心,特別是以影像為中心的感性主義形態。”①
影像包括靜態攝影、電影、電視等多種形態,本文僅在此探討狹義的靜態攝影影像。在傳統媒介時代,靜態攝影影像的傳播途徑一般是平面媒體,而到了網絡時代,影像則借助網絡進行傳播,這便造成了攝影影像傳播不同于以往的一些新特點。
一、網絡攝影影像的傳播特點
網絡的影像傳播,是以相關的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為先決條件的。其中,數字化影像、數字壓縮技術、網絡傳輸技術為影像的網絡傳播奠定了技術基礎。
網絡媒體和先前的幾種媒體相比,具有自身獨特的優點,特別是進入web2.0時代之后,這種優勢更加明顯。具有優勢的網絡媒體也為網絡影像傳播構建了良好的平臺,使其在宏觀上具有一些不同于以往影像傳播的新特點。
網絡上的影像傳播具有信息傳播的快捷性。互聯網上的信息傳播是以光速進行的。廣播和電視雖然也具有光速傳輸的特點,但由于這兩種媒體往往屬于主流媒體,在上面發布信息要經過嚴格審查,并且要通過專業的基站進行傳播。網絡與其相比,任何一個使用者都可以把自己的信息隨時隨地通過電腦終端進行上傳,更具有一種便捷、快速和隨意的性質。對于在網絡上傳播的具有新聞性質的影像信息而言,有時候會具有現場直播的效果。
網絡上的影像傳播具有信息的海量性和多元性。互聯網是目前覆蓋面最廣,涉及人數最多的媒體,通過任何一個電腦終端,都可以把信息傳輸到世界上任一角落的其他終端。并且,在目前的網絡中,傳統媒體的權威性被消解了,“把關人”的角色也得到了淡化。此外,互聯網可以把海量的信息進行高速的傳輸。這些條件都使得互聯網比先前任何一種媒體都具有信息的大容量和多元的性質。目前,通過網絡,我們可以獲取比任何一個時代都豐富的影像信息。
網絡上的影像傳播具有受眾廣泛的參與性和信息的互動性。互聯網使影像信息傳播具有空前的廣闊性,眾多用戶可以通過互聯網對這些影像信息進行分享和下載。另外,網絡上的影像傳播還具有互動性。用戶可以直接通過留言等方式對影像進行評價。而影像信息的點擊率和下載量也從另一個方面給影像發布者以反饋。用戶對影像文件下載后,甚至可以通過圖像處理軟件對其進行修改后重新上載到互聯網進行傳輸。
除上述幾點外,網絡影像傳播還具有一些其他特點,比如影像傳播者的匿名性、網絡影像的權威性和可信性被削弱等等,我們這里不再贅述。
二、對網絡攝影影像傳播的思考
毋庸置疑,網絡傳播已改變了攝影影像的制作理念、存在形式和傳播形態。本部分將主要探討網絡傳播對攝影本身,及對攝影從業人員所造成的影響。當然,網絡給攝影影像帶來了迅捷的傳播方式,但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一些消極影響,這是我們必須省察的。
(一)對攝影本身的影響
1.攝影影像品質的部分喪失
傳統攝影時代,對影像品質的追求是攝影一貫的標準。人們之所以對選用不同品牌的鏡頭或者不同類型的感光材料津津樂道,是來源于對影像品質的極端尊崇。而攝影作為藝術,除了影像本身所承載的“文本信息”,攝影作品的物質載體(膠片)所獨具的“載體信息”也很重要,比如影像顆粒是否細膩,影像反差是否細致,色彩的過渡是否柔和等等。
進入網絡時代,網絡上存在的影像必然會受到網絡“信息傳輸速度快,需求的信息量大”這個特點的影響。從主觀層面上說,考慮到制作成本和制作周期的問題,影像壓縮率和傳輸效率等問題,影像發布者漸漸淡化了網絡影像的“載體信息”,而愈加強化了其“文本信息”;從客觀層面上說,數字影像本身由于CCD成像技術過于“客觀”而喪失了拍攝中很多偶然但極具人性色彩和藝術感的因素。另外,數字影像在存儲媒質方面的特點,也決定了它不會產生“載體信息”的變異。這些原因導致了數字影像“載體信息”的淡化,而“文本信息”則得到強化。受到上述因素的影響,網絡影像受眾也逐漸在網絡的影像海洋中淡忘了視覺藝術應該具有視覺質量這一品質標準。
攝影作品的欣賞方式大致有三種:在美術館中欣賞原作、觀賞畫冊等印刷品、在互聯網上觀看攝影作品等。影友于翔在偶然得到一幅攝影原作并與印刷畫冊中的同一影像進行對比后驚呼:“我明白了在這之前所看到的幾乎所有印刷精美的畫冊都不過是原作的一個模糊的影子而已,同時也明白了攝影術雖然具有易于傳播的特性,但這個社會的發展與傳播的發展,已經拖帶不起攝影術本身笨重的精美。”②畫冊的質量尚且如此,互聯網影像就更無法與攝影原作相提并論了。
欣賞藝術原作,除了作品本身高品質的質量因素,更重要的是觀摩藝術真品時在觀眾心中所產生的儀式感和敬畏感。觀摩原作是和作者的交流,是和作品中生命信息的相通。而網絡把接觸藝術變成了一件很隨意的事情,無論是文學、電影,還是繪畫、攝影,網絡多媒體把多種功能合而為一,但卻損失了不同藝術形態獨有的欣賞方式和欣賞環境,這樣,這些藝術形態在網絡上的消費就有變為“快餐消費”的危險。
當然,客觀地說,網絡影像品質的缺失在某種程度上是由當前網絡傳播的技術特點如帶寬、網速等因素的局限決定的,而隨著網絡媒介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網絡影像的品質也將得到部分改善。但對于網絡影像受眾而言,不應該由于接觸大量網絡圖片就對攝影藝術本身產生麻木和誤解,認為攝影就應該是這樣的品質,好比看多了DVD影碟就認為電影就是如此品質一樣。在適當的時機,還是應該到美術館觀賞,至少也應該通過印刷嚴格的畫冊來接觸攝影藝術本身。
2.攝影日益由藝術形態轉化為傳播形態
傳統媒介時代,攝影一般被認作是藝術形態,以藝術的定位被創作和傳播,多見之于畫冊、畫廊和美術館。
進入網絡時代后,媒體的力量得到進一步的確認,信息成為左右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而影像信息在傳媒中的大量應用,其作為新聞信息和娛樂信息傳播工具的地位得到進一步強化,遵循短平快的傳播方式,使其日益成為一種信息傳播形態。其原初的精雕細刻的創作方法、明心見性的藝術氣質、凝神專注的鑒賞方式則被進一步削弱。
另外,順應網絡影像傳播觀念,網絡也催生了一批新生代的網絡影像藝術家。他們多是年輕人,具有敏銳的情感觸覺,以短平快的攝影、極富個性化的攝影或私攝影的形式,完成對生活斷面瞬間的記錄或個人感情的細膩表達,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3.靜態攝影的地位被削弱
和印刷媒介時代相比,靜態攝影的重要性在網絡時代被削弱了。越戰期間,黃功吾拍攝的被燃燒彈燒傷女孩的照片,人們對越戰的結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而在當今,人們對媒體上傳播的海量照片已變得麻木。在伊拉克戰場上,除了美軍虐囚的照片外,又有哪些照片能引起我們的注意呢?
此外,網絡的發展促進了“流媒體”的發展,網絡上的靜態影像如今已經受到動態影像的嚴重挑戰,尤其是單幅的靜態攝影作品,更容易淹沒在影像的汪洋大海之中。英國攝影師提姆·赫德林登(Tim Hetherington)曾說:“紙質媒體出現衰亡,網絡播放的確是主要媒體,該媒體具有能進行創作的最多可能性,而且能有大量觀眾。但我們與熒幕的關系是與動態影像有關,因此,靜態影像在熒幕上空間很小。在網絡播放的形式中,攝影基本上是沒有出路的。”③
為了應對這種狀況,靜態攝影一方面要出奇、出新,一方面要盡量放棄單幅,進行更多深入的專題性的努力。
(二)對攝影從業人員的影響
1.攝影創作人員的分流和越界
數字影像和網絡傳播對攝影人員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攝影的門檻降低了,人人都可以成為攝影師,這也使得一些受雇于專業圖片社的攝影師丟掉了工作。某些圖片社解除了與簽約攝影師的合同轉而向世界各地的自由攝影師索稿,這便是由于數字影像傳送便捷所造成的后果。另一方面,對于職業攝影師來說,互聯網對于增加客戶,獲得更大的商業利益也提供了很大幫助。其一,圖片交易方式的改變,使攝影師在網絡上傳輸及出售作品更為快捷;其二,攝影師如今可以很方便地建立個人網站、圖片博客等,給自己的作品以展示空間;其三,網絡上還有不少專門網站收購攝影師的作品,或者提供空間供攝影師上載自己的作品進行展示和銷售。
如果辨證地看待網絡時代攝影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一方面圖片的質量下降,對較低質量圖片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這種現象也反而促進了高精度和良好創意的圖片在商業用途和藝術展覽途徑的地位提高,掌握了高超攝影技法的攝影師仍可以找到用武之地。而從傳統攝影與數字攝影的關系來看,大多數人轉向數字,也更加明確了傳統膠片攝影師的角色和努力方向,傳統膠片攝影如今更多進入藝術收藏市場。
攝影師的越界是網絡時代又一個值得研究的現象。因為“人人都可以成為攝影師”,加上網絡傳播的快捷,專業攝影記者可能受到來自“草根”的強力挑戰。面對這種情況,一部分專業攝影記者另辟蹊徑,采用更高畫質的攝影設備和精雕細琢的手法進行拍攝,以便讓自己的作品在發布新聞之外,還可以進入展覽館和藝術市場。從這個角度講,這類新聞記者又兼具了攝影藝術家的身份。
總之,數字技術和網絡傳播促成了攝影隊伍的變化,一方面,攝影人員逐漸細化分為從事攝影工作的攝影師和從事攝影創作的攝影藝術家兩大群體;另一方面,有些攝影師也可以身兼數種角色。同樣,數字技術和網絡傳播也導致了攝影工作方法的分流,傳統膠片攝影、高精度的商業攝影更追求精致的制作;新聞攝影更追求快速、報道角度新穎;而觀念攝影、數字攝影則更追求觀念和創作手段的多樣、獨到。
2.圖片編輯、評論家角色的強化
上文提到,網絡上的影像傳播具有信息的海量性和多元性,這使得傳統媒體所具備的權威性某種程度上被消解,“把關人”的角色也得到了淡化。但是,另一方面,在網絡上每天都有無數人上傳大量的圖片和影像,如果沒有圖片編輯、評論家的比較權威的意見,我們可能會變得無所適從。因此,在海量信息時代,雖然存在某些技術操作層面的難題,“把關人”或圖片編輯的地位卻變得更為重要,他們需要為公眾過濾和編輯圖片,以免公眾被數百萬的照片所淹沒。
當然,單單依靠外力的幫助是不夠的。網絡時代的觀眾要掌握一定的影像基礎,“武裝”自身,要建立自己的觀點和評價體系,不隨波逐流,面對海量的圖片信息要自己做出選擇和判斷。而對于在網絡上尋求影像信息的人員,更需要有高超的影像鑒別能力、出色的網絡操控能力和導航能力,以便在浩如煙海的影像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
綜上所述,靜態攝影影像在網絡上進行傳播,表面上看只是傳播形態的改變,但深究起來其改變卻是多方面的。在一個“流媒體”時代,靜態攝影影像雖然不會輕易消亡,但我們對其產生的諸多問題都需要重新定位和思考。當然,即便當今學界對于網絡對攝影影像傳播的影響眾說紛紜、毀譽參半,但是網絡時代的到來已成定局,只有盡快適應、迅速調整,才可能在新形勢下立于不敗之地。
注 釋:
①陶東風,金元浦,高丙中.文化研究·第3輯.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72.
②于翔.24英寸巨幅相機誕生記.大眾攝影,2005(7):112.
③江融.虛擬研討會.中國攝影,2009(6):60.
(作者單位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講師〉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2007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