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冬華
所謂活動式的數學教學就是在數學領域內一定的思維活
動,認識活動的教學。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開展活動,充分發揮數學活動的優勢。居于數學活動式課堂教學核心的地位是數學課標指出的教學目標,它決定教學模式的方向性。新的數學課標指出:“數學要通過實習作業和探究性的活動積極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從數學角度對某些數學進行深入探討,并在其中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這就是:教師不僅要加強對學生的雙基教育,還必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數學規律的科學精神,讓學生用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去分析實際問題。數學活動式課堂模式在于培養學生正確解決問題的思維途徑,其特點是:視問題的提出而不僅是解答數學的問題;強調通過生活經驗建立和應用知識的能力;注重保持認識的靈活性,協調積極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對自己學習狀態的自我評價;知識在師生的互動中傳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經歷探索的互動過程以獲得理智和情感的體驗,構建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使活動式學習達到理想的目標。
一、探究式活動
數學探究式學習是指學生在數學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是親身發現、提出、探究和解決數學問題的學習方式。小組活動作為探究式學習的主要活動形式,恰好為探究式學習多元化教育價值的實現提供了適當的方式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主體活動,在“做”中“學”,在“學”中“做”,使教、學、做融為一體,實踐活動貫穿于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始終。教師要創設讓學生動手實驗、制作的機會,并通過合作交流樹立合作精神,讓學生親身經歷再創造的過程,樹立自主探索的意識。
二、角色轉換活動
現代教學要從學生的心理、生理年齡及認識水平出發,教學中要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利用學生角色情感體驗做到循序漸進,不斷提高。真正做到師生角色的轉換、教師教學觀念的轉換,是一件頭等大事,要求教師善于將自己置身于學生的位置,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即要善于“心理換位”。只有做到這一點,能以“假如我是學生”這樣一種理念去思考、分析、實驗、探究,才容易感受到學生的情感體驗,并引起與學生相似的情緒性反應。這說明只要教師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真正以學生為主體,一切教學設計圍繞學生,師生之間人際關系就會更融洽、更和諧,學生小組合作時就容易探究成功。教師心理轉換后容易為每一個學生著想,面對學生各組內出現的失誤,教師就會馬上理解學生為什么會這樣想、為什么會這樣做。教師還能在學生小組討論、研究問題時,能使自己如同學生一樣更完全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中,體驗探究的
成功。
三、趣味性活動
數學活動要使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要創設愉快的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樂于操作,樂于實踐。同時教師要發揮教學機智及時點撥,因勢利導,保證活動過程順利展開。教學中可設計節奏游戲、旋律游戲、語言游戲、動作游戲等,各種游戲可相互結合,教師不要有太多講述,主要引導學生去做什么,接下來就是實踐與創作,學生似乎感到每節課都在“玩”,在玩的過程中感知音樂的內涵,產生情感上的溝通,增強合作意識,而后為自己創作的成功感到喜悅與自豪。這些活動真正做到讓學生在“玩”中學習
數學。
四、實用性活動
活動要注意學以致用,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通過活動充實知識,發展能力,增長才干。數學知識源于生活,新理念的數學教學,要求緊密聯系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可以從他們的經驗出發,引導探索新知。但凡熟悉的事物總讓人感到親切。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更易引發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他們從容不迫地探索新知。如在學全等三角形中,可提出實際問題讓在家解決。例如,教學樓左邊有一個三角形的花池,現在在教學樓右邊再建一個與原花池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新花池,讓學生幫助解決這個實際問題。學生可發揮自己所學的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知識來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這一問題。又如,目前大街上隨時都會看到商家的促銷活動,如有獎促銷、還本銷售、買一送一等。讓學生了解數學來源于生活,現實生活中蘊藏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生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通過設計實用性的活動,激發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情感,使學生認識學習數學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開展活動式教學,讓學生有了更多鍛煉的機會,增強課堂教學的實驗操作性,由僅僅重推理、演算轉變為探索、猜想、發現,最后由學生自己得出結論的過程,增強了學生的智力開發,由純數學變為聯系實際的數學,增強了數學的應用性。活動式教學更能實現新的數學課標提出的教學目標,更能體現新課標的理念。當然,活動式教學只是一種輔助的教學手段,它不是萬能的,教師必須把握好活動的“度”,把握課標的導向與密度,充分利用好活動式教學,讓它發揮到最大的益處。
總之,整個教學環節讓學生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更精彩。
(作者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容縣楊梅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