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牧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所展示的內容是新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二十九章第二節《三視圖》的第二課時。本節知識是在學習了第一課時性質、概念規律的基礎上結合具體問題并運用幾何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提高對投影和視圖的認識水平。通過本章及本節知識的學習,不論是對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還是對以后學習高中立體幾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之前,學生在七年級學習了“從不同方向看物體”等內容,對投影和視圖的知識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對有關的基本規律還缺乏總結提升。而且初中學生空間想象力太弱,缺乏從多角度觀察事物的經驗,尤其生活經驗少,所以需要教師的積極直觀引導學生親自操作,觀察舉出生活中熟悉的例子配合教學內容,可以使學生對三視圖位置關系加深理解,能夠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三、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三視圖的性質和畫法,理解三視圖中三個位置關系。
2.經歷探索簡單立體圖形的三視圖的畫法,使學生經歷畫圖、識圖等過程,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事物的能力以及空間想象能力,滲透數學轉化思想。
3.通過觀察、體驗生活中的物體三視圖畫法及應用,培養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四、教學方法
依據本節教學目標、內容特點及初中生的認知水平,采用了實際問題—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方法,其中第一環節教師充分引導學生發現,采用情境教學法、直觀教具演示教學。第二環節鼓勵學生獨立再討論,合作完成學習、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針對學生缺乏空間想象力的弱點化難為易。讓學生能輕易理解三視圖的作法。
在學法指導上,我讓學生初步體驗“結合情境,自主參與,合作交流”的探索式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活動中實踐,在實踐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
五、教學過程
1.復習引入,通過回憶,說一說、做一做、講一講,對上一節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新的認識,使學生在做中領會所學知識。
2.講解例題,對教材例題的學習,進一步學習由立體圖形畫三視圖。首先在多媒體上出示例題,讓學生通過討論、探索,學會畫其三視圖,并且讓學生明確三視圖中為什么出現虛線,前兩例都是基本立體圖形,讓學生自己動手,自己體會畫三視圖的過程,把學習任務讓給了學生,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也是創設和諧課堂的需要。教師同時指導學生觀察多媒體,達到了直觀效果,突破了本節難點,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3.鞏固運用。課上到這里,學生對三視圖的作法基本掌握,那么學好三視圖有什么用呢?這時正是讓學生回歸生活,應用數學的最佳時機。這時我讓學生也來當一回工程師,給學生一個描繪長寬高的數值是固定的六角螺母零件的三視圖的機會。并讓學生體驗到學習三視圖的用途,加深對三視圖作法的印象,進一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從而體會用數學來解決生活問題。
本環節對于整節課教學目標的實現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螺旋上升,達到較高要求;第二,整堂課的設計體現實際—理論—實際的過程,幫助學生形成從實際中抽象數學問題,得出結論,再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數學的思路。
六、教育技術的應用
1.媒體選擇。根據本節課教學實踐,非常適合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因為初中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差,接觸這部分知識不是連續的、系統的,對于一個印在紙上的幾何體,我們要從各個方向看,如果從正面看很好解決,從其他方向看則對于學生稍困難,這需同學們要有空間觀念,而這種空間想象力不是教師講的過程,是幫助學生一點點在大腦形成的過程。
2.應用方式。我采用學生通過實物觀察、討論、操作后再利用多媒體演示的方式進行的,這樣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思維循序漸進的形成,而不是使課堂成為電子媒體的灌輸空間。
3.使用時機。本節課在突破難點和鞏固提高兩部分內容使用多媒體。在突破難點上,由于例1較簡單,所以只演示其結果即可,讓學生了解其生成的過程。但是算哪一條線段的長度是學生容易困惑的地方,所以此時選擇多媒體演示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七、教學評價
本節課通過書中例題,學習三視圖的畫法,并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對其進行鞏固,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樣有益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展學生學習數學的思路。在反饋本節的學習中采用了課后小測,學生達成效果較前一課時更好,當然在練習過程中應大膽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建立。
八、教學反思
如何規范和完善現代信息技術在學生學習數學的機制上,竭力挖掘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在學生學習數學的潛能上,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作用上,是我們孜孜以求的。從本節課的教學活動后我們可以體會到,初中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是從數學教學的需要出發,確定哪些環節哪些教學內容適合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并運用合適的軟件,創造相應的學習環境,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數學中的輔助教學,達到優化數學教學的作用。
(作者單位 遼寧省撫順市第十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