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虹
摘要:學習數學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必要的日常生活工具”。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聯系、運用于生活實際,可以促進學生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
關鍵詞:數學;教學;生活
數學是對客觀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關系的一種抽象,是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的。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能使學生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學內容。
一、教學內容力求生活化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規律、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的實際,轉化“以教材為本”的舊觀念,靈活處理教材,根據實際需要對原材料進行優化組合。數學教學中,要從多方面“找”數學素材,讓學生到生活中“找”數學、“想”數學、真切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在七年級數學第三章《字母能表示什么》中的教學,以一首兒歌:一只青蛙一張嘴,二只眼睛四條腿,撲通一聲跳下水。二只青蛙二張嘴,四只眼睛八條腿,撲通、撲通二聲跳下水。()只青蛙()張嘴,()只眼睛()條腿, 撲通、撲通、撲通()聲跳下水。(a)只青蛙(a)張嘴,(2a)只眼睛(4a)條腿,撲通……(a)聲跳下水。從歌中發現規律添出歌詞,再在續的歌詞中體會規律,從而添出——如a只青蛙()張嘴,()只眼睛四條腿,撲通……( )聲跳下水。使學生體會到歌中有數學。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到了數學在生活中的用處。
二、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盡量生活化
從教學方法看,要堅持啟發式教學,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引導他們自己發現和掌握有關規律。如在七年級數學下冊第四章《概率》教學中,在上學期第七章《可能性》的基礎上,探討小明和小麗都想去看周末的電影,只有一張電影票的問題。小明提議采用如下的辦法來決定誰去看電影:任意擲一枚均勻的硬幣,如果正面朝上,那么小麗去,如果反面朝上,那么自己去。他的這個辦法對雙方公平嗎?讓學生做實驗。再從得到的結論分析,并與歷史上數學家的數據對照分析后,初步體會到此方法對雙方公平。鼓勵學生大膽猜想還有哪些辦法解決?學生想到了裝盤、摸球、擲均勻小立方體、摸牌等。
三、數學應用生活化
學生學習數學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必要的日常生活工具。”如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后可以讓學生解釋一下:我們住的房子的屋頂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師傅幫同學修理課桌為何要在桌腳對角處釘上一根斜條?教學平行四邊形的特性時,請學生說明:為什么拉柵門要做成平行四邊形的行狀而不做成三角形?通過一些生活現象,使學生更深地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數學與生活是密切聯系的。在傳授數學知識、訓練數學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自然注入生活內容,這樣的設計,不僅貼近學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學生的需要心理,也給學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們將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得更緊密。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自主創新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清水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