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俊 尚海龍 張曉青
(上海電機學院 上海 200240)
改革教學評價體系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劉 俊 尚海龍 張曉青
(上海電機學院 上海 200240)
為培養社會所需要的技術應用型創新人才,要改革教學評價體系,探索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途徑,切實發揮教學評價體系的導向和激勵作用,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教學評價體系;改革;創新能力
教學評價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進行的評價活動,是一種綜合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方法。評價結果不僅反映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水平,為教學活動提供反饋信息,并為學校教學管理提供有益的參考,對于督促學生學習、提高教學質量、優化學校管理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教學評價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對整個教學過程起著導向性作用,是高校教學改革能否繼續深入的關鍵所在。目前,教學評價改革的嚴重滯后已成為制約高校教學改革的“瓶頸”,也構成創新人才培養的最大障礙。
現行的教學評價體系存在以下弊端:
(一)評價指標體系不科學,導向不明確
現行的教學評價標準重共性、輕個性,重知識、輕能力,重智力因素、忽視非智力因素,重綜合評價、忽視特殊能力評價。一般排在測評結果前幾名的均是學習成績較優秀的學生,學生的創新精神再強、創新能力再高也會因為權重較小而得不到體現。這種教學評價難以充分發揮引導大學生個性發展的作用,而個性發展正是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
目前,絕大多數高校都采用期末考核一種評價形式,過于強調考試的作用。學生的知識、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很難通過一次考試就可以檢測出來。教師也無法通過考試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而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二)評價方式比較單一
在現行的測評方式中,測評人員主要是由院系領導、專家或教師等擔任,根據學生的綜合表現進行評定,缺乏學生按照指標體系進行自評,學生不能有針對性地找出自身的差距與不足,限制了學生自主意識的培養和提高。
(三)忽視過程性評價
大學生綜合能力(包括創新能力)的評價,大多隨同其他方面的評價在期末集中進行,并且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及其不同的學習階段均采用相同的評價標準。這種強調終極性評價、忽視過程性評價的方式,難以全面、系統、準確地對學生的個體發展狀況進行跟蹤評價,不能體現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變化,不利于學生及時找出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并及時改進,也不利于教育者采取適時的激勵措施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全面發展。
(四)評價結果靜態絕對化
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只是他評,學生的獨立意識、創新精神、競爭觀念都難以得到充分的發展和提高。要重視自評,讓學生參與評價的全過程,對照創新人才的規格和要求自主進行內省和衡量,了解自身的長處和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進而上進心和進取精神也得到增強。
綜上所述,有必要把教學評價作為教學改革的切入點,建立一套與技術本科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和要求相適應的、突出創新型人才培養質量特點的、比較科學和可操作的教學評價體系,以推動創新型人才培養。
(一)建立教學評價體系的原則
系統性與科學性相結合,強調可操作性 構建適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評價體系,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要具有足夠的涵蓋面,從而系統、全面、真實地反映大學生創新的全貌和各個層面的基本特征。要考慮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可操作性,在微觀層面的具體操作上要有明確的職責分工,有便于操作的指標和評價標準,使整個評價過程能夠為學校各部門接受和認可,并積極參與到其中來。
導向性和前瞻性相結合,著眼于現實性 評價項目的選取和評價等級的標準,既要從教學實際情況出發,又要按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趨勢對技術本科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建設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導向性和前瞻性,引導教師以教學改革為核心,以教育思想轉變為先導,以教學基本建設為重點,以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出專業特色為目標,不斷將專業建設工作的整體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過程評價與目標評價相結合,突出效果評價 一個完整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應目標明確,評價內容相對穩定。但是,教育教學過程是一個根據內外部條件和因素的變化而不斷調整與完善的動態過程,因此,評價指標基本框架也要以教學工作的實際效果為重心,突出體現創新實踐教學成果。
全面評價和重點評價相結合,鼓勵創造性 教學評價項目的確定,既要反映教學工作的全貌,又要突出重點,注重全面評價和重點評價、一般評價和特色評價的互補結合。要鼓勵教師改革創新,避免為應付教學評價而使教學工作趨于公式化。對于各項具體教學工作,要給教師留有一定空間,鼓勵教師發揮創造性。
(二)構建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教學評價指標體系要反映影響創新型人才培養質量的主要因素,突出對技術本科人才培養質量中創新能力的評價,形成特色鮮明、針對性和操作性強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克服以往教學評價面面俱到、不易區分、難以測評的問題。我們在參考現有評價體系的基礎上,吸收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在廣泛調研、反復論證的基礎上,構建了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其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如表1所示,并將該評價體系應用到了創新實驗區試點班級。該評價體系導向明確,便于我們清楚地了解創新型人才培養質量的標準,有利于教師、學生根據測評標準、結果進行自我檢查和自我調節。

表1 教學評價指標體系表
本評價體系構成的著眼點在于對學生群體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以及綜合素質進行科學的測評,以確定其培養質量,旨在引導學校以培養創新型大學生為內涵來設計教學目標,建立課程體系,安排教學內容,構建教學模式,革新教學方法。
上海電機學院機械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是上海市特色專業,也是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2007年開始設立人才培養模式試驗區項目,選擇試點班進行試點,依據學校“技術立校、應用為本”的辦學指導方針,突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機械學院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實踐:
(一)以創新能力教學評價為導向,統一認識,構建創新型教師隊伍
在推動教學評價體系構建的過程中建立專門制度,從政策導向上鼓勵和支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發現和提出問題,積極探索創新思維和多種能力培養的方法并努力運用于教學實踐,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真正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針對試點班培養方案,選擇、培養創新型教師。鼓勵教師突破思維定勢,吸收最新教育成果并將其積極運用于教學中。創新型教師應該是有獨到學術見解,能夠靈活有效而創造性地組織教學的教師。
(二)營造創新氛圍
一所期待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大學,首先應該有一種能容忍并鼓勵學生進行學術質疑和批判的人文環境。要培養學生“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科學懷疑、理性批判的精神,鼓勵學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鼓勵嚴謹治學、積極向上的學風,抵制學術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傾向;鼓勵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平等而密切的關系,使學生在與教師的思想交流和密切交往中發展智力、完善人格。
(三)改革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
教學內容模塊化 在本實驗區教學計劃中,按照學生能力培養目標,確定了9個教學模塊:政治素養模塊、公共基礎模塊、專業認知模塊、制圖基礎模塊、機械設計模塊、制造技術模塊、數字化技術模塊、拓展模塊、校企合作模塊。為更好地使知識傳授與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相結合,除拓展模塊外,其余能力模塊中均安排了一定比例的實踐環節。對于制圖基礎模塊、機械設計模塊、制造技術模塊、數字化技術模塊等四大專業主干模塊,將傳統教學計劃中單獨的課程設計內容調整為該項能力的綜合訓練,變獨立課程的實踐環節為單項能力的綜合訓練,強調該能力模塊中對應課程群知識的綜合運用及對應能力的整體綜合訓練。拓展模塊中有“現代設計方法”、“創新理論與方法”,著重介紹現代設計和創新設計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并通過“機械設計項目綜合訓練”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技能。
加強創新實踐教學環節 特別加強設計性、綜合性的創新實驗教學,將抽象的理論與創新性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在實踐性教學環節中動手動腦,從而鍛煉和提高學生的操作水平和實踐能力。
(四)改革教學方法
課內 在人才培養模式試驗區項目實施過程中,注重將先進的教學理念、方法與手段運用于課程教學中,在試驗區中大力推廣案例教學法和項目驅動教學法。在課程體系中實行大案例教學法,用一個典型產品貫穿教學過程。不同課程的教師在集中消化分解大案例后,將大案例涉及的知識點分布到不同課程中,幫助學生從系統的高度熟悉各領域知識在機械設計制造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及其所解決的問題,進而幫助學生提高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課外 多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定期開放一些實驗室和實踐基地,由學生自己收集查閱資料、動手做實驗來尋求答案,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經常舉辦一些高水平的講座及專題討論會,以便學生能夠隨時掌握學科知識發展的趨勢和動態,開闊視野,豐富知識。
(五)改革課程考核評價方法,引導學生鍛煉創新能力
鼓勵教師構建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三位一體的課程考核評價方法。考試重點在于基本概念的掌握和靈活運用以及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有的教師采用分模塊教學、分模塊考試;有的教師考慮團體項目成績權重;有的教師要求提供小制作;有的教師要求有社會調研報告等等。這些都是有益的嘗試。
(六)搭建創新平臺
第一,對學生開放機房、實驗室,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供一個良好的實踐平臺。第二,學校組織一批科研課題,并在經費和條件上予以一定的支持,由學生在指導教師的輔導下對課題進行研究。第三,成立“大學生創新集訓隊”,設立“大學生創新專項基金”,組織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為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充分的軟硬件支持。第四,經常性地舉辦一些創新系列競賽活動,進行創新成果的宣傳展示、表彰和獎勵,促進大學生增強創新意識。
(七)實現教學動態評價
建立學生檔案數據庫,全面記載學生的成長信息,包括各科課程成績、課后項目完成情況、團隊學習、溝通交流能力、參加創新活動、參與教師科研項目、聽學術報告、參與集體活動和公益活動等情況。邀請任課教師、班主任、輔導員、導師、管理人員等到網上查看數據庫,并根據自己對學生的了解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創新實踐能力進行評價。每個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在數據庫中都有體現,而且是動態的,能充分體現學生能力的培養過程。
總之,應通過改革教學評價體系,并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創新能力的動態評價,切實發揮教學評價體系的導向和激勵作用,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1]黃殿臣.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1,(5):37-39.
[2]李小平.論大學生創造性的基本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1,(3):72-74.
[3]曲繼方,安子軍,曲志剛,宜亞麗.技術創新課程教學及成績考核模式的構建[J].教學研究,2006,29(1):34-38.
[4]張建敏.教學評價改革的探索與嘗試[J].中國成人教育,2009,(16):12-13.
[5]王家棋,曹穎頤.大學生創新能力綜合評價研究 [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7,(8):133-136.
劉俊(1971—),女,江西宜春人,碩士,上海電機學院機械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機電一體化(機器人技術)。
*本課題為上海市教育高地項目:上海電機學院機械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創新實驗區項目《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系統》(批準文件號:滬教委高[2008]73號)
G717
A
1672-5727(2011)10-01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