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是子宮內膜在卵巢激素的作用下周期性增生、分泌、壞死、脫落而發生的子宮出血。這一生理過程有時由于月經期性激素含量的改變,或因子宮內膜異位癥累及支氣管、肺、胸膜和膈肌,而引起一些月經性疾病,可有下列種種表現:
月經性偏頭痛 以額顳部頭痛多見,一般疼痛程度輕微,于行經前3~4天發生,月經來潮時頭痛減輕或消失,且伴有惡心、頭暈、煩躁等不適。妊娠期頭痛消失,分娩后月經復潮時又可復發。
月經性水腫 通常于經前10~14天出現水腫,輕者僅下肢水腫,重者全身軟組織及內臟亦水腫并出現相應癥狀,如腹痛、腹瀉、腰背部疼痛、下墜感等。月經來潮時排尿量即增加,水腫及各種癥狀亦可逐漸消失。
經性皮疹 表現為隨月經周期復發的皰疹、紅斑、多形紅斑、蕁麻疹、濕疹、紫癜等。還有一些痛經的婦女,偶然在月經期中發生蕁麻疹、紅斑、一側多汗及血管神經性皮疹,叫作痛經性皮炎,該種情況尤為特殊。
月經性哮喘 即表現為與月經周期相應的帶哮鳴音的呼氣性呼吸困難。根據哮喘發作的輕重與月經周期之間的關系,可分為月經前哮喘和月經期哮喘兩類。前者哮喘于月經來潮前5~7天發作,月經來潮后癥狀自行緩解;后者則在月經來潮時哮喘發作或加重,月經過后其癥狀自行緩解。
月經性咯血 主要癥狀為每月咯血,血色鮮紅或暗紅如月經樣,在月經前或月經期間發生,月經停則咯血止,可隨月經周期反復發作。該類病人過去多有盆腔手術史或分娩史。
月經性氣胸 即與月經周期有關的反復發作性氣胸。發病年齡以30~39歲多見,病變部位多在右側,癥狀大部分發生在經期開始的24~48小時之內,可表現為反復發作的月經性胸痛和呼吸困難,或上腹及肩部疼痛。此類病人常伴有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存在。
月經性血胸 患病年齡較年輕,尤以未產婦居多,主要表現為與月經周期相關的反復發作的呼吸困難,及多見于右側胸腔的血性滲出液,血胸量可達1000~2000毫升,常與腹腔或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引起血性腹水并存。
月經性縱隔氣腫 主要表現為隨月經周期反復發作的胸骨后疼痛,同時出現縱隔氣腫和頸部皮下氣腫。重者可表現為呼吸困難、紫紺,甚至昏迷、休克。
那么,如何預防這些月經性疾病呢?
首先,保持情緒穩定極為重要。經期應與平時一樣保持心情愉快,防止情緒波動,遇事不要激動。遇到心情煩悶的時候,應該深呼吸,做一些舒緩運動:深呼吸,雙腳張開平肩寬,雙手交叉從胸前分別向身體兩側平張開,然后向上,在頭頂,手掌向下,平壓與胸前。每次5~10遍。
其次,少吃甜食,或者含有阿斯巴甜的食品。有研究證實,甜食,或含有阿斯巴甜的食物會引起偏頭痛,尤其是月經性偏頭痛。
最后,注意休息。月經前后都不要過度勞累。
(作者系重慶市第五人民醫院老年病科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