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完全不能在任何事物中得到快樂,我不能理解、相信或想到任何能使我舒心的事……我艱難地度過一天又一天,缺乏精力和能量,不能振奮起來,哪怕是起床、梳洗、吃飯這類最小的事情也要經過巨大的努力才能完成,我在痛苦中發呆……我想象自己‘罪孽深重’,不斷地‘起訴’自己,不斷地貶低自己……我甚至自己給自己判死刑……”
上面這段話,是一個抑郁癥患者真實的內心獨白。抑郁癥被稱為“精神病學中的感冒”,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全球抑郁人口多達1.2億,抑郁癥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第4大疾病。我國抑郁癥發病率約為3%~5%,目前患有抑郁癥的人數已超過2600萬,每年大約有25萬人死于自殺,自殺未遂者有200萬~250萬人。
抑郁癥可以通過早識別、早預防、早治療的手段得以緩解,關鍵是要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尤為重要的是患者家人的陪伴和支持。家人與抑郁癥患者很好地相處,并積極幫助尋求診治的途徑,對抑郁癥患者早日恢復健康非常重要。但是抑郁癥患者往往“不是一盞省油的燈”,如何與其相處就成了一項既重要又有難度的家事。那么,抑郁癥患者家屬應該怎樣做才能幫助他們?
◎充分認識抑郁癥
對家屬而言,最重要就是了解抑郁癥,對之有正確的認識。
1.抑郁癥不是思想病,不是意志不堅強,更不是裝病。
2.最普遍也最糟糕的錯誤觀念,就是認為抑郁癥最后會變成精神分裂。抑郁癥屬于情感官能癥,和想法奇特、行為怪異的精神疾病大不相同。
3.有些人認為抑郁癥患者如果想自殺,根本不會透露給任何人知道。事實上,很多患者在自殺前都有一些蛛絲馬跡,家屬如能細心觀察,應當可以防患于未然。
4.有些患者會以喝酒來抒發郁悶,甚至喝到爛醉;有些則整日精神不濟地躺在床上。這時家屬應該認識到,這是抑郁癥的表現之一,而不是患者個性脆弱或缺乏自制的表現。
◎理解患者的痛苦,不要指責批評,多傾聽多支持
抑郁癥患者本來就容易自責,對批評更加敏感。家屬最理想的方式就是陪在他(她)的身邊,以傾聽代替責備,以支持代替脅迫,有點類似心理治療師對待病人的方式。此時患者會覺得較沒壓力,知道身邊的人會耐心地陪他們度過人生的低潮期。
◎對于有強烈自殺觀念乃至自殺行為者,要有專人全程看護,確保安全
當醫生建議給患者充分支持時,并不表示有一件事也包括在內。那就是有自殺危險性時,記得要為患者做決定。當患者處于心境極度惡劣且有自殺傾向時,就該毅然決然地讓其就醫或住院。即使病人極力反抗,不愿住院或聲稱永遠都不會原諒家人,家屬也要負起保護他們生命的責任,將他們帶到醫療院所接受治療。
◎鼓勵患者尋求醫生幫助,督促患者按醫囑服藥
對于有強烈自殺傾向者,藥物應該由家屬來掌握,按時拿出來讓他吃,避免患者很隨便就能拿到藥。另外,藥物說明書盡量不讓患者看。因為有時候患者對自身健康很關注,出現一些疾病的情況就感到恐懼。對于正常人來說,藥物的不良反應是可以接受的,但有些抑郁癥患者可能把細小的不良反應放大,從而拒絕吃藥。家屬看說明書,可以在患者用藥的過程中去觀察,而不是說把這個思想負擔扔給病人。
◎和患者一起制定切實可行的日?;顒佑媱?,并鼓勵執行
家屬在面對抑郁癥患者時,常會有高度的情緒表現。也就是過度關心、過度介入、過度批判或過度主導。不消多說,這些對病人只有害處沒有好處。有些家屬,尤其是患者的父母在聽到醫師的勸說時,都急著替自己辯解:“我這樣做哪有錯,我還不是為他好!”“難道我還會害他嗎?”其實,他們的確犯了錯,一個最基本的錯誤,就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而不是設身處地,站在患者的角度來看。
“難道我們就什么都不用做,看著他這樣消沉下去?”心急的家屬常會這樣問。其實,默默陪在他們身邊,支持他們,說些鼓勵的話,這就是最適當的付出了。如果患者情況稍微好轉,便可陪他們做些運動或從事體力勞動,例如陪他們散散步、種種花等,都是不錯的方法,但是切記不要勉強和強迫。
◎要盡量淡化患者的無名之火,與他們分享有益信息
經常發無名火是抑郁癥患者很普遍的特征。處在抑郁狀態的人往往是“陰虛陽亢”,渾身不爽,遇到一點不如意、不稱心就會莫名其妙地大發雷霆。事后抑郁癥患者也會意識到爆發那么大的肝火其實沒有必要,有內疚感,也知道需要克制,但就是不易做到。對此,家人需要做的是淡化,不對著干,因為向家人發無名火似乎對他們來說是最安全的發泄對象。
與抑郁癥患者的相處要當心無意的“火上加油”。多分享一些有益和積極的信息,而不要去談論一些不幸和倒霉的事情,任何不良的信息對抑郁癥患者都是惡性刺激,會使他們的情緒變得更加低落。因此,與抑郁癥患者交流要把會產生負面效應的信息盡可能去除。
◎謙讓和忍耐,堅持就是勝利
與抑郁癥患者相處最難之處就是謙讓和忍耐。因為這種謙讓和忍耐包含委屈的成分,有時還有一點壓力。抑郁往往是一個慢性的過程,走出抑郁又需要耐心的歷程,而家人的關愛是患者走出抑郁最有力的支柱。
最后,我們應該相信一個早被臨床實踐證實的客觀結果:抑郁癥患者康復之時,也就是全家生活質量提高之日。
?。ㄗ髡呦到K省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