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是關節炎的高發季節。關節炎屬于中醫的痹癥范籌。痹癥是指風邪、寒邪、濕邪侵襲人體后,使人體的經絡不通,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起的以肌肉、關節疼痛、麻木等癥狀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疾病。
中醫治療關節炎的方法很多,藥物方面常用的有中成藥和外貼膏藥(散劑)等。
中成藥:經濟、省事療效好
中成藥經濟、省時、服用方便,對需長期服藥治療的慢性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尤為適宜。
追風活絡丸:能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用于急慢性風濕性關節炎。每日3次,每次3片。
疏風定痛丸:能溫經散寒,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強筋壯骨,適用于關節肌肉酸痛,遇寒加重,關節屈伸不利,肢體重,四肢麻木,腰膝酸軟者。每日2次,每次1丸。功用類似的中成藥還有風濕骨痛片、九味羌活丸、同仁堂復方小活絡丸、祛風舒筋丸、換骨丹、稀薟丸等,臨床均可選用。
寒濕痹沖劑:能溫陽散寒,通絡止痛,適用于肢體冷痛沉重,或腫脹,遇寒痛增,得熱痛減,舌淡,苔白膩或白滑,脈弦緊或沉遲者。每日2~3次,每次10~20克。功用類似的還有同仁堂大活絡丹、舒筋丸、活絡丹等。
濕熱痹沖劑:能疏風清熱,利濕通絡,適用于關節肌肉酸痛,關節局部灼熱紅腫,痛不可近,得冷則舒,伴發熱口渴,煩悶不安,舌紅苔黃膩或黃燥,脈滑數者。每日2~3次,每次10~20克。功用類似的還有二妙丸、三妙丸、四妙丸、當歸拈痛丸等。
淤血痹沖劑:能活血化淤,通絡止痛,適用于關節刺痛劇烈,拒按,或久痛不巳,痛處不移,局部腫脹可有硬結,或淤斑,伴面色晦暗,舌質紫暗,或有淤斑、淤點,脈細澀者。每日2~3次,每次10~20克。功用類似的還有百寶丹、跌打丸、骨刺丸、舒筋活血丸等。
尪痹沖劑:能補肝腎,強筋骨,散風除濕,通經活絡,止痛,適用于痹癥,久病不愈,肌肉關節輕度腫脹,麻木,腰膝酸軟,畏寒喜暖,手足不溫,舌淡苔薄白,脈滑細者。每次1~2袋,每日2~3次。
祛風止痛片:能祛風止痛,散寒除濕,補益肝腎,強壯筋骨,適用于關節疼痛重著或麻木,遇陰寒天氣疼痛加重,伴有腰膝酸軟,頭昏耳鳴者。每次6片,每日2次。痹證日久兼見肝腎不足者,還可選用健步虎潛丸、金剛丸等,以祛風散寒,補益肝腎。
獨活寄生丸:能祛風除濕散寒,補氣血,益肝腎,適用于腰膝酸軟而痛,關節酸楚,屈伸不利,喜暖惡寒,肢末欠溫或麻木不仁,舌淡苔薄白,脈細弱者。每次1丸,每日2次,溫開水加黃酒少許,空腹沖服。類似功用的還有薯蕷丸、同仁堂人參再造丸、再造丸、回天再造丸、補肝丸等。
外貼膏藥:不吃藥也治關節炎
膏藥外貼可使藥性從皮毛而入腠理,通經活絡,較服藥更有有利的一面。如傷濕止痛膏能驅風散寒,除濕通絡,活血止痛。使用時先將皮膚用溫水清洗擦干,貼于患處,用手掌將膏藥按摩,使其粘在皮膚上。凡對橡皮膏過敏,皮膚糜爛有滲液者及外傷合并化膿者,不宜貼用。與其功用類似的還有同仁堂風濕關節貼、麝香虎骨膏、青海麝香膏、關節止痛膏等,臨床可任選一種使用。
狗皮膏能祛風散寒除濕,舒筋活絡止痛。使用時將膏藥加溫軟化后,貼于患處。與其功用類似的還有萬靈筋骨膏、追風膏、老鸛草膏等,亦可選用。
武力拔寒散(散劑)能祛風除濕,通陽活血,止痛消腫。用時取藥適量,以雞蛋清略加溫開水或人乳與藥調成糊狀,分攤在蠟紙上,貼于穴位或患處。使用時注意忌生冷,不可內服。皮膚貼藥處10天內不可用水洗。臍輪、腳心等處不可貼用。兒童、體弱及浮腫者忌用。
五虎散(散劑)功能與武力拔寒散相同,使用時以白酒調勻,敷于患處。除外敷外,本散也可內服。每次6克,用溫黃酒或溫開水送服。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一些治療風濕、類風濕的中成藥多含有制附子、烏頭、馬錢子等溫經通陽之品,也常配伍地龍、全蝎、蜈蚣、穿山甲、白花蛇、蜂房等通絡止痛的蟲類藥物。這些藥物大多辛溫燥烈,作用較猛,也有一定的毒性,孕婦應慎用或忌用,并要在正規中醫院中醫指導下規范使用,使用期間定期復查血象和肝腎功能。
(編者注:貼藥膏容易引起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