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 邵繼樟
對減少地災損失的幾點思考
淳安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 邵繼樟
2010年,甘肅、四川、云南等許多地方都發生了特大的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給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我們淳安縣,2010年也遭受了“6.18”、“7.8”、“7.15”三次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災,山洪暴發,導致數百處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造成數百幢房子倒塌,上萬畝良田被毀……筆者分管地質災害這項工作,通過多年的調研和實踐,對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談幾點想法:
1、形成地質災害的自然性。大家都知道,山體滑坡和泥石流一般都發生在有山和有山溝的地方,這些地方如果巖層分化、土質松馳、坡度陡削、下輕上重、雨量充沛,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風吹雨打,在地球引力的重力作用下,脫離母體,自然而然就會形成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所以說,地質災害的形成具有其自然的屬性,當然也有造成生態破壞的人為性。
2、發生地質災害的必然性。地質災害隱患點形成之后,如遇到強降雨,山洪暴發,就很容易引發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強大的泥石流可以把整個村莊和縣城沖毀。甘肅舟曲發生的泥石流就說明了它的威力,而山區的群眾,由于土地少,房子往往都建在兩山夾一溝的兩邊山腳下,一旦發生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就會造成巨大的損失。因此說,發生地質災害有一定的必然性,有很大的風險性和巨大的破壞性。
3、預防地質災害的困難性。雖然我們知道地質災害形成的自然性和發生的必然性,但預防地質災害卻有很大的困難,因為只要有山溝、山坡的地方,如巖層分化、土質松馳,加上雨量充沛都有引發地質災害的可能,范圍廣,面積大,不確定因素多,預防難度大。如2010年我們淳安在“6.18”、“7.8”、“7.15”三次特大洪災中,就發生了100多處山體滑坡和泥石流,而大部分地方原來都沒有隱患的跡象,給預防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造成泥石流、山體崩塌、滑坡有自然的因素。但據調查,多數地質災害是因生態受到破壞,盲目施工和工程建設不科學,缺少防范意識造成的。因此,對修建康莊工程、農民私人建房、小水電水利工程、礦山開采工程等建設中,要認真把好三關。
1、把好事前審查關。要嚴格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規定,凡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包括農民私人建房)應當事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對沒有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一律不得立項審批。
2、把好事中監督關。對經評估認為可能引發地質災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險的工程建設,應當實施地質災害治理配套工程,工程建設與地質災害治理要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
3、把好事后檢查驗收關。對每項工程建設竣工驗收,首先要檢查該工程配套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是否已經治理到位。如地質災害工程未治理防護到位,驗收不合格,其主體工程一律不得投入使用。對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驗收合格的,才能批準主體工程投入使用的,事后也要常檢查,并嚴格執行誰引發、誰治理、誰負責的制度。
對地質災害的預防,必須要高度重視,做到警惕每一天,防范每一處,平安每一人。因此,要多管齊下抓好防范。
1、建立組織,明確責任。各級組織包括鄉村、學校、企業都應建立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縣與鄉、鄉與村要層層簽訂責任狀,并把地質災害防范作為干部年度目標責任制進行考核。
2、加強地災預防知識宣傳,提高群眾防范意識。要采取展板、講座、報紙、電視等多形式向廣大群眾宣傳介紹地質災害的防范知識,每天在電視臺開辟地災等級預報,開通并向從事地災防治工作的領導干部和工作人員開通手機氣候預報短信,以增強大家的地災防范意識。

3、創新舉措,抓好避險。對已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樹上警示牌,劃上警戒線,并向受威脅的周圍群眾發放防災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要把一旦遇到危險需要撤離時的信號、線路、安置地點、責任人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讓周圍群眾知道。汛期要落實專人監測,鄉鎮干部和村委會干部要加強巡查檢查,縣級主管部門要經常下鄉抽查、指導防災工作。
4、加強值班,及時排險。在汛期,國土部門和鄉鎮都應建立24小時地質災害值班制,一旦發生雨情險情,立即通知相關人員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抗災搶險并組織群眾轉移。如我們淳安縣,縣四套班子領導、國土局領導、鄉鎮領導及國土所國土員都分別與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村戶結對聯系,定人定點定責,一下大雨,發生險情,他們就趕赴所聯系的隱患點進行巡查監測。在2010年的三次特大洪災中,他們及時組織3000多受地災威脅的群眾進行轉移、撤離,避免了人員傷亡。雖有300多幢房子倒塌,但把損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對地質災害要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在做好預防的同時,必須下大決心抓好治理,主要方法如下:
1、誰家的孩子誰護養。在嚴格按照三同時的基礎上,堅決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對修康莊工程、小水電、建廠房等引發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必須立即責令引發管理單位出資治理。
2、建立地災治理專項基金,對老隱患點進行治理。2000年,我們淳安縣通過調查,全縣共發現480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縣人民政府作出決定,將每年全縣采礦權拍賣所得的資金全部用于地質災害治理專項資金,國土部門按照輕重緩急每年作出安排定點、定時、定質進行治理。近10年來,已投入地災治理資金8000多萬元,治理地災隱患點210多處,使1.3萬余受地災隱患威脅的群眾化險為夷。
3、整體搬遷,脫離險區。對有些受地質災害威脅嚴重,而治理又無法實施的村莊,我們經過反復調研,采取整村整體搬遷的辦法避開險區。幾年來,我們淳安縣已有5個村進行了整體搬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楓樹嶺鎮的石柱源村,160多口人,居住在兩山夾一溝的石柱源里,該村原有8處地質災害隱患點,村民整天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2009年,我們下決心對該村進行整體搬遷。2010今年6月18日,楓樹嶺鎮發生百年未遇的強降雨,與該村相鄰但地理自然條件都比石柱源村要好的木花坑村、知心坑村的房子幾乎全部倒塌,原石柱源村發生了巨大的泥石流,把連片的百年大樹、道路等全部沖毀。村民們看到這一情景時都感激地說,是整體搬遷使我們石柱源村逃過了一劫,是國土部門和黨、政府救了我們這個村,如不是2009年9月8日整體搬遷,我們石柱源村可能要全村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