縉云縣國土資源局 呂傳進 王 勇
縉云縣積極探索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縉云縣國土資源局 呂傳進 王 勇
縉云縣地處浙南山區,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0.68畝,土地后備資源匱乏。近年來,縉云縣不斷深化縣情認識,立足科學發展,圍繞“富民強縣、創業創新”發展戰略,以開展創建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為載體,充分發揮國土資源調控作用,大力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努力破解用地“兩難”,走出了一條具有縉云特色的節約集約用地新路子。
工業用地占新增建設用地比重大,其利用是否節約集約直接影響到整個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針對該情況,縉云縣在工業用地上逐步建立完善節約集約利用機制。
1、實行招拍掛出讓。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發〔2006〕31號)及《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國土資源廳關于全面實行工業用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實施意見(試行)的通知》(浙政辦發〔2006〕150號)精神,進一步推進該縣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充分發揮市場配置土地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切實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根據本縣實際,制訂出臺了《關于全面實行工業用地實行招標拍賣掛牌出讓的實施意見》(縉政發〔2007〕9號),該《實施意見》明確了嚴格工業用地供應政策,嚴格執行工業用地出讓最低限價標準,規范工業用地出讓程序,增加工業用地出讓的公開性和透明性,使工業用地供地方式實現根本轉變。
2、鼓勵零增地技改。為鼓勵工業企業開展節地挖潛,提高土地利用率,我縣制訂出臺了《中共縉云縣委縉云縣人民政府關于推進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縣委〔2007〕73號)。該《意見》明確對利用現有廠房、土地實施“零增地”技改的項目等予以10萬元-50萬元的獎勵;新增生產性用房2000平方米給予一次性獎勵10萬元;5000平方米給予一次性獎勵20萬元;8000平方米以上的,給予一次性獎勵50萬元,努力提高集約節約用地水平。提高容積率已成為我縣大部分工業企業的共識,2009年以來工業企業壓縮超標的綠地面積和輔助設施用地面積等方式,擴大生產性用房面積181378平方米,按1.2容積率計算,節約土地226.72畝。
3、出臺新規促轉型。該縣針對前幾年為了招商引資,對工業用地政策傾斜,出讓價位相對較低,導致一些企業,對用地規模寬打滿算,求大貪多,從而影響了工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為此縉云縣政府著手制訂加強工業投資項目用地管理的實施意見。2010年12月30日縉云縣出臺了《縉云縣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工業投資項目用地管理的實施意見(試行)》。《實施意見》從四個方面對工業投資項目用地管理進行了規定。一是確定了項目用地原則。從促進工業經濟轉型升級,保障重大工業投資項目、高新技術項目用地需求的原則出發,明確了九大類優先擬受讓用地項目和六大類限制供地項目。二是明確項目用地要求。對新建項目投資強度、畝均稅收、節能降耗、安全生產等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三是加強項目監督管理。實施履約保證金制度、項目綜合驗收制度,同時加大對土地閑置的處罰力度,還將逐步推行閑置用地、廠房收儲制度。四是加強了對土地使用權轉讓的管理。《實施意見》明確了工業用地受讓方,在繳納土地出讓金的同時,還須繳納每畝6萬元的履約保證金,提高了工業用地準入門檻,這充分體現了工業用以畝產論英雄的理念,這無疑推動了工業用地集約節約利用。
縉云縣通過上述措施,工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成效明顯,從該縣工業園區節約集約利用評價得到證明,工業用地產出強度從2008年的每公頃4323萬元提高到2009年的4628萬元。在2009年對工業園區土地節約集約評價得分為81.02分,在2010年其分值為88.61分。
1、大力推進舊村改造。開展農村危舊房(舊村)改造是貫徹黨的十七大提出的“住有所居”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政府改善民生的戰略部署,更是促進農村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的重要舉措。2009年,該縣為推進新農村建設,全面改善農村居民居住條件,縣委、縣政府制訂了《關于加快農村危舊房改造的實施意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該縣實施農村危舊房改造11260戶,并同步實施舊村改造37個行政村。當年,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全縣各鄉鎮、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突出重點、狠抓落實,扎實推進農村危舊房改造和舊村改造工作,推進了新農村建設步伐。全面啟動37個改造村的實施,共拆除舊房2538戶、占地面積20.61萬平方米,其中上小溪、湖川、東山楊等14個已基本完成舊村改造。通過開展舊村改造,既改善了農村居民的居住條件,又促進了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2、城鎮住宅高層化。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的品位要提高,就要有高層住宅,面對縉云土地資源的稀缺,占城鎮建設用地主要部分的住宅用地更要在土地空間上求拓展,這種認識在城建規劃、國土部門、乃至政府決策者中普遍形成,從而近年來,縉云縣縣城住宅小高樓一幢幢撥地而起,2008年以來我縣出讓的9宗商住用地中,其中有5宗地容積率在2.0以上,平均容積率達1.92。比以前平均容積率1.3提高了0.62。如今年劃撥供地的某地塊,在方案初步設計時有兩個選擇方案,一個方案容積率為1.36,另一個方案為1.69,當然容積率高的方案要協調解決周邊的問題,最后還是按照容積率1.69的方案供地。
1、領導重視抓清查。面對建設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從新《土地管理法》實施以來,實行批次農轉用與具體項目供地在數量上存在差額,由于各方面原因,造成部分土地不能及時供地,時間越長,累積的數量越多,也就是轉而未供土地在系統數據庫中顯示越來越大,如何充分利用現有庫存量顯得成為重要,縣政府主要領導在2010年初到國土部門調研時就要求國土部門下大決心、化大力氣查清轉而未供土地,縣政府成立轉而未供土地清理專項活動領導小組,為開展轉而未供土地調查提供組織保障。
2、方法對頭清家底。縉云縣國土部門開展對轉而未供土地清查,整個清查工作分三步進行:一是依據土地利用動態監測系統和查閱尚有轉而未供的農轉用審批檔案,初步掌握轉而未供地塊坐落、面積情況;二是實地調查,主要調查土地征收、目前土地利用狀況以及未供地原因等到情況;三是統計匯總,建立圖冊。經調查匯總,截至2010年8月20日,縉云縣共有轉而未供土地4384.4畝。從轉而未用土地的用途看,主要為工業用地和住宅用地,其分別為1883.59畝和972.38畝,占轉而未供土地總量的42.96%和22.18%。通過清查將轉而未供土地分地塊標注在圖冊上。
3、措施落實促消化。縉云縣針對該縣轉而未供數量大的實際,區分各種不同情況,采取“補辦完善一批,組織供應一批、盤活調劑一批”的辦法,加快消化轉而未供土地,2010年該縣供應土地1884.6畝,其中消化2010年前轉而未供土地811.59畝。
從2008年以來,縉云縣實施“365”節約集約用地行動計劃,與有關部門、鄉鎮一起對全縣閑置土地進行了清查,并針對不同情況采取相應措施。一是對原用地單位確實需要,且有能力開發建設的,扶持并敦促其盡快開發建設。如縉云縣新新拖內機械制造廠廠區內有較大的空閑地,2009年,利用閑置土地進行技術項目改造,增加建筑面積5735平方米,土地利用強度指標容積率從0.72提高到0.93。二是對處于閑置的土地,原用地單位無力建設進行收回處置。近三年來共收回土地8宗,面積91.77畝。對收回的土地,國土部門本著“地盡其用”的原則,合理安排,及時供應。2009年,對原先收回的縣木材公司壺鎮分公司地塊供應給第二人民醫院,用于該院病房綜合樓建設。2010年收回縣城兩個地塊,分別用于農民公寓建設和拆遷安置建設,使該縣有限的土地資源地盡其用、用盡其效,發揮應有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