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盛, 王樂全
(1.浙江師范大學 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2.蘇州大學 體育學院,江蘇 蘇州215021)
近年來,我國女子網球在世界網壇的位置不斷提升,女子網球也作為奧運潛優勢項目進行發展.但因起步較晚,對網球的技戰術能力的把握仍然稍微遜色于世界頂尖水平.筆者對中外女子網球單打基本單元競技過程的發球、接發球和相持3個階段進行比較研究,探索中外女子網球單打競技規律[1],為中國網球運動的發展提供參考.
1)研究對象:本文選取了李娜、彭帥、孫甜甜、晏紫4名中國女子網球運動員,國外選手有海寧、莎拉波娃、伊萬諾維奇、大威廉姆斯、小威廉姆斯、瓦伊迪索娃、克里斯特爾斯、辛吉斯、庫茲涅佐娃、巴托利11名.這15位運動員基本代表中外女子網壇最高水平.對她們的比賽錄像進行觀察統計.
2)錄像分析法:本文選取了18場比賽,其中9場是中外對決,取數據名為“中國選手”、“國外對手”.另外9場是國外選手間對決,取數據名為“國外選手”.18場比賽都是選自四大滿貫賽事.
3)數據統計法:運用SPSS11.15軟件系統對統計數據進行處理.
發球是由運動員自己掌控而不受對方技術影響的技術,并且對場上的主動與被動形勢有重大影響,歷來是網球比賽的焦點.比賽規則規定每min有2次發球機會,給發球技戰術變化增加了很大的空間.通常情況下發球有平擊、上旋、切削(對世界選手來說通常是指帶切的側旋)3種類型;落點上有內角、中間、外角之分;區域上有右區、左區的區別.發球質量主要側重發球次數,不同發球區域的發球類型和落點[2].
2.1.1 發球得分能力的比較分析
網球比賽中,運動員一發是為了建立優勢掌控比賽,二發要保證發球進區,威懾力低,易被對手搶攻.保證一發的贏球是發球技術的重點.

表1 發球的常規技術統計 %

表2 發球贏球率χ2檢驗
由表1、表2看出,中、外選手同場對抗時,一發成功率高于對方,但贏球率低于對方(P <0.05)[3],顯然中國選手發球較穩但威懾力不足.同場對抗時中國選手的ACE球和雙誤都明顯低于國外對手,這一切都表明中國選手是在保證發球成功的前提下追求發球贏球率,發球威懾力低.這種策略適用于網球起步階段,在高水平競技階段,則不能出奇制勝[2].因此,一發在保證成功的基礎上,提高發球的威力,是中國選手急待解決的問題[3].與國外選手間對決的數據比較分析,中外同場對抗時國外對手的一發贏球率更高,說明了國外選手在對決中國球員時,發球有更大的制勝或取得優勢的能力.在二發贏球率方面,中外選手贏球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中外選手的二發質量沒有明顯差距.
2.1.2 一發、二發發球類型和落點的比較分析
從表3、表4可以看出,中、外選手同場對抗時,一發發球類型沒有顯著差別(P>0.05),但發球落點有邊緣顯著(P=0.06)[4],這表明發球落點控制及發球速度和力量等因素是國外對手一發贏球率高的關鍵.通過錄像可知國外選手普遍身材高大,力量素質好.相對來講,中國選手普遍身材矮小、力量弱,中國選手可在發球落點變化上尋求突破,彌補速度力量欠佳的弱勢.另外,國外選手間對決時表現的一發發球類型與對決中國選手有明顯的差別(P<0.05),平擊球較多.這種不同的發球策略是因為對決中國選手時其發球優勢明顯,避免冒險使用威脅性大、失誤多且體力消耗大的大力平擊球.

表3 中外女子網球單打一發、二發發球類型和發球落點的統計 %

表4 發球的χ2檢驗
通過表4可以看出,中外選手在二發球類型與落點上都有顯著差異(P﹤0.05),國外對手面對中國選手時平擊球發球較多,而國外選手間對抗時則上旋球比例較高,以此增加球的安全性,且落點在中間和內角的比例較高;中國選手的二發則主要以上旋球較多,多落于內、外角.表明國外選手二發主要用上旋球發追身(落點在中間),接發球方在接追身球時無法回出大角度球,這樣發球方就不會太被動,而且接發球方在處理彈起很高的上旋追身球時,難度更大.但上述研究已表明中外選手二發贏球率無較大差異,雙方的發球戰術各有千秋.
2.1.3 不同發球區域發球類型和發球落點的比較分析
網球運動員在比賽中處于不同區域發球時會根據接發球方站位采用不同的發球類型和落點,給接發球方制造困難,建立下一拍進攻優勢,從而能最終贏得該分[5].
從表5和表6的統計中可以看出:在落點分布上,中外選手的右區發球類型和落點分布沒有明顯差異;而在左區,中國選手的發球落點較集中在內外角,國外選手則分布比較均衡,這是造成中國選手發球贏球率低的原因之一.發球落點集中,容易讓對手提前預判到,除了會導致發球贏球率低以外,還會由于左區的占先位置,失去整局比賽.因此,中國選手應該加強在左區的發球落點變化,提高左區發球的威懾力,這樣就會提高拿下發球局的能力.

表5 左、右區的發球類型和發球落點 %

表6 不同發球區發球的χ2檢驗
接發球在基本單元競技過程中有非常重要的戰術意義,決定該分是否進入基本單元競技過程的相持階段,起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接發球是受發球制約的一項技術,隨發球的變化采取相應的措施[6].在此對接發球的技術類型、回球線路和回球的空間位置進行較詳細的分析,找出中國選手在接發球上需要進一步提高的方面.
2.2.1 接發球技術類型的比較分析
通過觀察比賽錄像可以看出,女子網球單打接發球技術主要是正、反手的抽球這一常規技術類型,說明女子網球單打的接發球方相對來說不處于很大的劣勢.女子網球單打比賽過程中往往互破發球局,也證明了這點.具體見表7、表8.

表7 接發球技術比較 %

表8 接發球技術χ2檢驗
由表7、表8可以看出,中外對決時,接發球技術類型沒有明顯差別(P>0.05),可知國外對手的接發球贏球率跟接發球技術類型沒有必然聯系.相比之下,國外選手間對決時的接發球類型卻有很大差異(P<0.05),正反手多用攻擊性較強的迎擊球技術.而中國選手的正手多用攻擊較差的削球,反手多用抽球,這可能跟國外選手發球力量強、速度快,落點變化多有直接關系,是造成中國選手接發球失誤的一個原因[5].
2.2.2 接發球線路的比較分析

表9 接發球回球線路比較%

表10 接發球回球線路χ2檢驗
通過表9、表10可以看出:正手接發球回球線路選擇上,中外選手沒有明顯差異(P>0.05);但反手接發球線路選擇上,中國選手較多地使用了更冒險的反斜線回球,這也許因為對方的發球速度快、力量大,無法完全做完接發動作,線路偏向反斜線,失誤增多.如果是主動搶攻的話,無論左右區,反手反斜線也是失誤率很高的線路選擇,這也是中國選手接發球失誤率高的一個原因.
2.2.3 接發球落點的比較分析
接發球回球落地的統計見表11、表12.

表11 接發球回球落點比較 %

表12 回球落點χ2檢驗
通過表11、表12可以看出,中外選手在接發球回球落點上沒有明顯差異(P>0.05).接發球相對于邊線的回球落點主要在中路,可見接發球回到中路是基本原則,尤其在發球質量較高時,不但能提高安全性,并且能限制對方回出角度更大的球,使自己的下一拍處于更主動的局面.但在統計過程中也發現接發球直接得分時回球落點的選擇集中在左路和右路,表明接發球搶攻時,接發球方會選擇更冒險的落點,爭取一擊制勝,可見發球有無威脅是接發球相對于邊線回球落點選擇的關鍵[7].相對被動時的接發球回球落點大都集中在后場,將球回深以減慢對方回球的速度,從而贏得時間,改變場上的劣勢.
相持階段是基本單元競技過程的最后一個階段,也是得失分分布最高的階段,約占整個比賽過程的60% ~70%.雙方運動員進入相持階段后,除了發球接發球建立的優勢對相持階段的影響外,相持階段攻防轉換的能力是得分與否的關鍵[1].從觀察比賽錄像可以看出,中國運動員的相持能力較強,在多拍回合中占優勢的往往是中國隊員,但是由防轉攻的能力差,在被動相持時表現不錯,但是一旦占優卻沒有拿下該分的能力,往往還會在機會球上失誤.統計過程中也發現,中國選手的非受迫性失誤率較高.國外選手常使用不同旋轉球變換比賽節奏,由防轉攻,建立優勢,拿下該分.
2.3.1 相持階段技術類型的比較

表13 相持階段技術類型比較%

表14 技術構成比的χ2檢驗
通過表13、表14可以看出,中國選手在相持階段正反手各項技術使用頻數與國外選手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抽球比例較高,而削球相對較少,反手尤其明顯.說明中國選手在底線相持時缺少變化,主動變換節奏能力差,國外選手在底線相持被動時常通過削球來改變節奏,贏取時間,由防轉攻.其他技術使用頻率相對較低,盡管有顯著性差異,但實際過程中差別不大,說明中國選手在比賽中已經擁有運用各種技術的能力.
2.3.2 相持階段回球線路的比較

表15 相持階段回球線路 %

表16 回球線路χ2檢驗
通過觀察錄像可以看出,底線對攻時往往通過大角度斜線球左右調動對手,有機會時就直線制勝,而被動時回球角度就變小,防止對方回出角度更大的球.通過表15、表16可以看出,中外對決時中國選手反手回直線和反斜線的比例高于對手,而斜線比例低,說明中國選手的反手底線技術在與世界選手同場對抗時略占優勢.兩者的正手回球線路差別不大(P>0.05).相比國外選手間對決時的回球線路,中國選手正手回斜線的比例較高,直線和反斜線比例少,中國選手與世界選手相比正手主動進攻能力相對差些;反手回球線路兩者差別不大(P>0.05),中國選手的反手技術已處于世界前列.
2.3.3 相持階段回球落點的比較

表17 相持階段回球落點 %

表18 回球落點χ2檢驗
通常情況下,相持階段會將球回到底線附近,將球回深,不但可以將對手壓制在底線附近,讓其沒有一擊制勝的機會,并且回球線路長,可以讓擊球節奏變慢,讓自己更好地回位.很多時候底線附近的大角度球可以直接得分,或者建立場上優勢,創造主動得分的機會.通過表17、表18可以看出,相持階段相對于邊線的回球落點方面,中外選手沒有明顯差別(P>0.05),但中國選手將球回到后場的明顯較多(P<0.05),底線相持時的相抗衡能力較強.
1)中國選手一發贏球率低,ACE和雙誤都明顯低于國外選手,但在發球戰術選擇上,發球類型和落點卻無較大差異,表明造成一發贏球率的原因主要還是速度和力量等技戰術外的原因;二發贏球率中外選手無較大差異,但戰術選擇卻差異較大,中國選手較多使用上旋球,落點于內、外角,而國外選手較多使用平擊球,落點多選擇在中間和內角,各有千秋;中外選手在右區發球類型和落點變化上沒有顯著差異,但是在左區發球落點變化上,中國選手的發球較集中內外角,分布集中,容易讓對手預判,而國外選手的左區發球落點相對要分布均衡.
2)中國選手的接發球直接失分和失誤率都較高,接發球進入相持階段的比例和贏球率卻較低.在接發球技術類型上,中外選手差異不大,但與國外選手間對決時所選用技術類型相比,國外選手多用控制性較好的擋球,而中國選手正手多用削球,反手多用抽球;在接發球回球線路選擇上,差異較大的是反手接發球,中國選手較多地使用了更冒險的反斜線回球,這與對方的發球速度快、力量大,無法充分完成接發球動作有關,致使線路偏向反斜線,失誤增多;接發球落點選擇上,中外選手大都回在對方中路,以限制對方回出角度更大的球而陷入被動.但接發球搶攻時回球落點大都在對手的左路和右路,爭取一擊制勝.
3)在相持階段,中國選手的底線相持能力強,回球深度較大,回球的落點選擇也較好,尤其是反手回球技術相對占優勢,但是缺少變換節奏能力;而國外選手在被動時往往會通過削球改變節奏,由防轉攻.
1)加強中國選手的發球質量,尤其是在發球的速度和力量方面.在發球戰術選擇上有待深入研究,特別是對于不同的站位所衍生出來的戰術落點等,利用發球技戰術的配合提高發球贏球率.
2)加強接發球得分的穩定性訓練,深入研究接發球回球落點及回球線路的選擇,突出中國特色的技術風格.
3)競技過程中應加強相持階段的比賽節奏變化能力訓練,攻防轉換有待提高.
[1]陶志翔,祁兵,胡亞斌,等.對網球發球體系的探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12):1695-1697.
[2]何文盛,張力為.溫網決賽納達爾戰術思維的《孫子兵法》理論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6):129-136.
[3]陶志翔.網球運動教程[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
[4]盧紋岱.SPSS for Windows統計分析[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
[5]陶志翔.對持拍隔網對抗項群男子單人項目基本單元競技過程的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教育學院,2005.
[6]陳正,胡亞斌,陳莉,等.我國網球項目奧運備戰運動員技戰術水平跟蹤監測及比賽勝負規律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07,43(1):67-71.
[7]張孝亭,付艷芝,王振.對優秀女子網球雙打基本單元競技過程的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7,26(3):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