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天陽
摘要:在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大背景下,城市的現代化建設需要更加體現出人文居住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在對城市進行規劃的過程中,要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以及空間資源,用更加科學的方法調整城市的主要布局。因此本文對我國城市規劃存在的問題與對策進行探析。
關鍵詞:城市規劃;問題;對策
一、我國城市規劃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城市建設雖然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沒有經過科學合理的規劃,盲目地進行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致使生態環境嚴重被破壞以及造成城市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這些現象都是不利于我國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以下就對我國城市規劃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探討:
(一)城市規劃的大局觀不足
城市的整體環境要求設計者從城市的空間布局以及城市規劃的角度來考慮高層建筑形態將會對城市整體環境的影響。高層建筑的建立是為了形成良好的城市環境以及清晰的城市輪廓,所以在設計上就要綜合分析城市的輪廓線、建筑的高度分區以及景觀視線走廊,從這些角度出發才能夠將高層建筑充分融入到城市當中。目前我國的城市規劃發展缺乏大局觀,許多城市在制定發展戰略時僅僅把經濟發展作為城市建設的主要任務,完全忽視了城市的其他附屬功能。這樣一來,雖然城市在經濟建設上會取得一定的進展,它是由于其他附屬結構相對落后,難以為城市的整體發展起到有力的支撐作用,導致城市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許多隱患,例如土地規劃以及利用率不足,環境污染嚴重等一系列問題,這些都不利于經濟社會的健康和諧發展。
(二)城市規劃發展缺乏個性
文化底蘊是城市發展的主要基石,也是當代傳城市發展的大勢所趨,從一座城市的建筑風格以及結構布局,就能夠了解當地人的生活習慣以及民俗風情。但是現階段,在我國的一些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不注重挖掘自身的個性,許多舊城區在改造的過程中嚴重脫離了現實,盲目的跟風卻完全拋棄了長久以來流傳和保持的傳統文化,一味的追求現代化以及新鮮事物,結果造成城市文脈中斷,造成城市的發展與民俗風情格格不入的現象。再加上旅游業受到商業化的影響,沒有充分挖掘歷史文化的真正內涵,不注重文化的保護,造成寶貴的遺產逐漸被扭曲和破壞并最終消失,使得原本充滿文化底蘊的城市走上了空心化的發展道路。
(三)城市規劃中環境保護明顯不足
城市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的改造自然環境,使城市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下共同組成一個人工的生態系統。但是由于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長,迫切需要大面積的土地資源來滿足人們日益緊張的居住環境。這樣一來就造成了城市的盲目擴張,缺乏甚至是沒有進行科學合理地規劃,一些城市人口過于稠密的區域大面積的侵占自然生態地區,破壞植被和地城結構,嚴重影響了生態平衡。隨著近年來環境的不斷惡化使得人們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越來越重視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因為城市本身具有一定的地理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包含著各種獨特的生物以及非生物因素,城市的生態景觀是這些因素長期共存并請相互融合的一個過程,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二、城市規劃中存在問題的主要解決對策
城市發展戰略集中體現了城市發展的基本目標和方向?,F階段我國城市規劃中需要更多的融入人性化的理念,做到以人為本、區域協調等原則。以下就對城市規劃中存在問題的主要解決對策進行細致分析:
(一)重視城市的主體作用
城市發展戰略實際上是一項系統工程,因此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時,必須根據城市發展戰略的基本原則,在準確把握國情的基礎上,兼顧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城市建設發展、環境發展和科技發展等方面,制定一個總體發展目標。同時一總體發展目標為依據,根據各方面和各時期的具體發展目標,突出重點、規劃處具體的單向發展戰略。使得各項發展規劃緊密協調、相互促進,統統完善城市配套功能體系,提高城市綜合效益,促進城市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二)在規劃中注重發掘城市特色
城市文化依托于城市固化的特色,一個沒有個性的城市、一個缺乏文化底蘊的撐死,無論如何都是沒有前途的。在城市的文化背景當中,分為自然和人工兩大類。自然環境是非人為的由自然而形成的物質環境,包括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氣候環境作為一個地區最顯著的自然特征,對高層建筑也有著根本性的影響。高層建筑物作為城市的新寵兒,其設計也應該對當地的自然環境做出呼應。地理條件是建筑的基礎性因素,高層建筑設計必須結合當地的地質條件,努力使建筑物與周圍的地勢地貌相協調。文化背景中留存的人造物質環境,稱之為人工環境,具體包含城市的格局,空間構成、建筑形式、古跡以及典型設施等多方面內容,按照歷史劃分,可以分為傳統和現代兩種。傳統的人工環境是人們在歷史的長河中所流傳下來的生產實踐遺跡,它是一種寶貴的遺產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對此高層建筑設計必須尊重并與古代遺跡的和諧統一,同時建筑設計者必須具有開闊的胸懷,大局的思想,尊重同代人的建筑,努力使自己的作品能夠為城市空間添加和諧的音符。
(三)突出城市規劃的協調性
現階段我國許多地區的城市規劃依然保持著傳統觀念和模式,過分推崇城市增長極模式,有意淡化區域調整觀念,甚至把二者嚴格對立起來。一方面科技化和信息化促進了區域間的信息交流,加強了城市的空間擴散能力,使城市間的產業分工和且做得以實現,城鄉良性互動加快,促進了城鄉一體化進程。另一方面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各項管理法規日漸完善,區域間的競爭也在日益加劇。在進入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一些地方政府為了避重就輕、突出政績,大搞形象工程以及政績工程,偏好增長極模式。但是沒有科學的區域協調發展意識,缺乏區域調整規劃觀念,就不可能建立起合理的城市發展體系,也就不可能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也就無法促進城市的和諧發展。因此在進行城市發展規劃時,一方面要統籌城市和區域發展,把城市發展規劃置于區域發展的整體規劃中去思考,站在區域整體發展的高度區規劃城市的發展,充分發揮地區的社會經濟資源優勢,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促進區域的整體協調發展。
(四)強調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
城市作為人們居住的主要場所,集中了人類活動最多的部分,然而大多數城市的發展道路,卻在相當大程度上背離了人類家園的概念,人口過度膨脹,環境污染嚴重,這些都使得人們的居住場所日益惡化,制約城市發展的同時也降低了城市的可居住性。因此要想城市保持健康、持續的發展,就必須堅持生態原則,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紤]到人們需求和追求的生活質量的同時,還需要兼顧環境的可承受能力,維護城市環境的生態平衡,使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相互協調發展。總之,要倡導更加舒適更加人性化的城市環境,就必須加大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并且注重景觀的多樣性賦予城市居住區更為深刻的內涵。城市與生態環境的相互統一不再是僅僅追求視覺效果,而是更加注重環境內部的生態功能。進行城市規劃時,要打破傳統僵硬的城市規劃思想和手法,既要滿足城市功能與環境上的統一,又要通過藝術上的高追求,達到城市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存。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城市建設快速發展的今天,城市規劃不僅僅是為了給人們提供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它更是在社會以及自然資源日益緊缺的情況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本文從過去城市發展的角度進行分析,總結出了城市規劃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法和意見。本文通過對城市發展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和規劃,突出人性化的設計理念,避免盲目的開發造成不必要的浪費以及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最大限度的增加土地資源利用率的同時也能進一步保護生態環境,并最終實現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王蓉.我國新城建設的動力因素與典型特征研究[D].浙江大學,2006.
[2]代兵.土地利用規劃實施評價的理論與方法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05.
[3]齊永華.大城市郊區農業土地利用變化與優化設計[D].中國農業大學,2005.
[4]蒲向軍.城市總體規劃實施研究[D].武漢大學,2005.
[5]姜洋.新城規劃有效性初探[D].清華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