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旺生
摘要:
隨著信息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應用,使知識的更新速度加快,周期不斷縮短,為老師及時更新知識、迅速掌握前沿的教育信息,改善知識結構,以適應現代教育對教師知識的要求提供了較好的平臺。
With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ying in the modern education, it fastensthe knowledge update speed and shortens the period . This can help the teachers to update the knowledge in time, master the frontier knowledge promptly and optimize the knowledge structure.It provides a better platform for teachers to ajust themselves to the modern education。
關鍵詞:教師,合理運用,信息技術
Keywords: teacher, reasonable appl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計算機和網絡等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普遍應用,也給教師帶來了負面沖擊,本文列舉現象如下。
現象一:基本教學技能退化。長期使用計算機等信息技術媒體,一些傳統的優秀教學技能逐漸退化,如基本技能——板書。有的教師粉筆字、鋼筆字退化,字越寫越不好看,課堂上甚至于淡忘板書,一節課除了屏幕顯示,教學重點也沒有板書。
現象二:無機難備課,無電難教學。一部分教師對計算機等信息技術媒體產生了依賴,尤其是在教學條件好的學校從教的青年教師,憑借自己對信息技術的嫻熟應用,平時不喜歡翻書,幾乎所有的資料都從網絡上獲得。備課時一旦缺了計算機網絡,就成了問題;教學時一旦學校沒有電,就急得不知應該如何教學,因為他設計的思路完全需要電腦等技術媒體配合的。實際上,認真思考撰寫教案或教學設計都會有收獲的,尤其是剛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來說更是如此。
現象三:研究教材表面化。有計算機網絡資源的依靠,有的教師不深挖教材和課程標準,教材理解表面化、膚淺化,對教材很生疏,上課離開了課本就上不下去。
現象四:教學設計復制化,拼盤化。奉行“拿來主義”,不研究學情,不結合自己的實際,借鑒模仿過頭甚至復制,一味地照抄照搬,缺乏思考創新。借助計算機網絡資源,有的教師直接把某個教案或教學設計復制或下載下來就拿去上課,有的教師把復制或下載下來的價格相同課題的不同教案或教學設計進行“優化組合”,拼湊起來就拿去上課。借鑒別人甚至名師的教案或教學設計,自己卻沒有消化,也不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進行修改,就拿到課堂上教學生,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殊不知,優秀課件、優秀教案或教學設計可以復制,但教學效果卻是不能復制的。更有甚者,連教學工作計劃、班主任工作計劃、學校工作計劃,教學工作總結、班主任工作總結、學校各處室的工作總結等從不考慮學生的實際、學校的實際,一律都從網絡上下載,更改一下日期,作者的姓名就完成。自己沒有積累,沒有思考和創新,多年以后仍然是普通教師,很難成為學者型優秀教師、成為名師。這樣的教師是誤人子弟的教師;這樣的領導是誤國誤民的領導。
現象五:教學過程圖文化。把傳統教學中的“照本宣科”演變為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教學中的“照屏宣科”,上課時教師照著屏幕讀ppt.文檔。有的教師把訓練學生的思維想象變成圖文教學,如有的數學教師在文字應用題的教學時還在每一段文字上配圖,使學生的思維想象力沒有得到訓練,而配圖應該是在學生對文字理解有困難時才提供。
現象六:渲染過分,適得其反。有的教師片面追求視聽動畫效果對學生的沖擊力,連在學生思考、練習時都使用背景音樂,有的畫面色彩過于花哨,動畫效果過于精彩,喧賓奪主,學生是看熱鬧了,卻干擾了甚至沖淡了教學重點。一堂課下來,學生沒有記住教學重點內容,卻記住了哪個畫面最刺激、哪個畫面最精彩。
現象七:傳統教學工具被遺忘。由于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媒體的先進性等特點,一些傳統教學工具被遺忘,如一些較為經濟而又簡單的模型、掛圖棄之不用。事實上,模型的立體效果遠比電腦平面圖片的效果要好。如人體模型與人體圖片相比,模型可以近距離觀察,可以用手觸摸感受,而電腦圖片只有視覺效果。
現象八:簡單教學復雜化。一般知識性的教學問題,主要采用傳統的講授手段就完全可以解決,但有的教師還一定要使用計算機等信息技術媒體,甚至制作動畫課件。
信息技術只是一種手段,“信息技術并不能解決教學中的所有問題,也不是所有教學內容都適合用信息技術的方法來實現。”因此,在運用計算機等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針對不同學科、不同的教學任務、不同的教學內容、學生的需要和水平等方面的實際情況,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 主體性原則。在先進的技術媒體也不能代替教師對教學的研究,更不能用多媒體的顯示代替學生的思考和實踐。相反,計算機等信息技術運用于教學,需要教師具備更高的整合學科與技術的技能,促進教于學的方式的轉變,從而優化教學。
2、 針對性原則。提倡教師教學時運用計算機等信息技術,不等于說生搬硬套“一刀切”,而是要根據教學實際有針對性地運用。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特點,所選擇的多媒體工具不一樣,低學段側重于直觀形象,高學段注重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根據不同學科特點,多媒體運用不一樣,如體育、理科使用、勞動技術、棕和實踐活動課等實踐操作性很強的學科教學,讓學生充分地動手獲得體驗是主要的,多媒體只是對關鍵操作起演示作用。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多媒體的運用不一樣,如理論性較強、枯燥的教學內容,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借助多媒體來輔助解決。
3、 適時性原則。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何時運用最為恰當,應該是在需要激發興趣、突破重難點,分析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的時候。
4、 適度性原則。信息技術的運用也不是教學全程都需要,一些要讓學生發揮思維想象來解決的問題,用多媒體展示要做到視聽與思考相結合。而且學生長時間的觀看屏幕,媒體的光波的輻射也會使學生產生視疲勞。,同時,也要對多媒體進行科學合理的選擇,做到組合優化。
5、 高效性原則。信息技術運用于教學的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優化教學、提高教學效益。因此,需要考慮教學投入與產出,需要考慮設備的投入、用電量等的成本,需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效果,如果高投入得到的是低產出,或者高投入與低投入的產出相當,運用信息技術媒體就顯得沒有必要了。
總之,教育信息技術給我們的教育教學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使知識的更新速度加快,周期不斷縮短,為老師及時更新知識、迅速掌握前沿的教育信息,改善知識結構,以適應現代教育對教師知識的要求提供了較好的平臺。但一定要合理地利用技術,不能盲目地“拿來”就用,而是要根據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所教班級的實際情況、所在地區及所在學校的實際情況具體分析,選擇適合本地區、本學校、本班級學生的相關技術信息運用于教育教學中,才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