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
【摘要】
當前我國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探究,才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造能力最主要的手段。本文將和大家一起探討如何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能力。
【 abstract 】
At present, the important goal in the quality education in China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e ability. In the classroom, guiding the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science inquiry is the best way to train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how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explore.
【關鍵詞】 自主探索培養
【 Key Words 】 independence, explore, cultivate
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知識的獲取、智力的開發,還是能力的培養都要通過學生的學習和探索,教師是無法代替學生分析思考問題,更不能把知識硬灌輸到學生頭腦中去。教師只有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并創造一定的條件,讓他們在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中,引發探究知識的內驅力,增加獲取知識的自主性,真正體現自身價值。也就是說學生只有在自主探索中,才能享受到課堂主人之快樂。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呢?
一、尋求規律,開發學生自主探索的潛能
在教學中首先要培養學生學會探索發現知識的內在規律,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發現規律的過程中,逐步積累愉快的體驗,從而激發自主探索的熱情,開發學生自主探索的潛能。如:教學“乘法口訣”時,學生在探索中發現,每相鄰兩句口訣間相差的數是固定的,3的乘法口訣相差數為3,4的乘法口訣相差數為4,那么,再學習5、6、7、8、9的乘法口訣時,就可以應用規律自己獨立地編寫乘法口訣了。其次,教師要改變教學中居高臨下的角色意識,自覺地走近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靈,尊重學生,給學生學習的主動權,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以利于學生的自主探索。第三,利用生活實例啟發自主探索興趣。數學來源于現實生活,也應用于現實生活,因而,教學中密切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活和釋放學生主動探求新知的潛在智能。例如,在教學《小數的性質》時,我采用了讓學生找日常生活實例證明“小數的末尾添上零或去掉零小數的大小不變”這一性質,學生爭先恐后的列舉“小數的性質”在生活中的應用。甲生:我買了一支鋼筆,標價是8.00元,實際我付出了8元,說明8.00=8;乙生:我的身高是1.5米,老師在我的體檢記錄上填寫的是1.50米,說明1.5=1.50;丙生用面積單位的進率來證明;丁生用重量單位的化聚來證明等等。五花八門,一時不得收場。通過教學,學生運用生活實例,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生活實際,還可以設計開放性的題目,讓學生大膽嘗試,探索創新,從而體會到探索發現的喜悅。
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現代心理學家也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是探究的動力。質疑問題,是學生自主探究的起點和中心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質疑能力,激發學生動腦提出問題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做學習的主人,這也是探究性學習的基礎。
如在數學教學中“問題是數學的心臟”這一觀點已逐步成為數學教育者的共識。通過“問題解決”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只有自主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主動探索才會有創造。愛因斯坦說過:“在數學上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的價值更大?!笨梢娕囵B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才能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興趣,因此,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哪怕提出的問題稀奇古怪、不著邊際,也不要加以指責和批評,而要循循善誘,逐步使學生學會尋求發現問題的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自主探索的能力。
三、大膽放手,保證學生足夠的自主探索時間
探索學習是以學生自主能動學習為主的教學過程,教師要適時的騰出一片天地,大膽放手,指導學生廣泛而開放地交流、討論、探索、研究、辯論、爭論、實驗、操作,取長補短,互相啟發。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索、思考,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如果答不上來,我們就忙著啟發暗示,試想在極短的時間內學生的思考能有一定的深度嗎?學生能獲得多少“頓悟”的火花呢?如果說,教師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探索思考,然后回答問題時效果肯定不一樣,特別在一題多解中,學生一定會從中找到更理想的答案。當學生在回答問題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以期待的目光鼓勵學生積極思考,這個等待的時間雖短,卻正是學生思維最為緊張活躍的時刻。
四、實踐操作,激發學生樂于探索的熱情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要創造,非你在用腦的時候,同時用手去實驗;用手的時候同時用腦不可,手腦雙全是創新教學的目的?!币虼耍匾晫W生自主動手實踐操作發現的真理學生才會信服。如:教學“圓的面積”時,組織學生自己動手實驗:把學具剪成16、32、64......等份拼成一個熟悉的學過的圖形。學生在剪后邊拼邊思考:拼出的圖形近似什么圖形?拼出圖形的面積和原來圓的面積是什么關系?拼出的圖形的邊各相當于圓的什么?那么怎樣才能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呢?學生在這獨立動腦動手過程中自然培養了自主探索的能力,在探索總結正確結論的過程中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對于不成功的學生也不要否定,不要挫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每個學生始終保持著積極向上的樂觀情緒。從而進一步引發了探索創新的意識和努力獲得成功的強烈愿望。
總之,教學中,要能為學生創設一個不斷實踐、自主探索,再發現,再創新的平臺。也有利于教師的主導作用和主體作用和諧發展,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這正是自主探索的中心目的,值得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繼續探討,可持續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