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錦,羅金玲,楊春獻,郭書旺,黃艷春
(龍山縣農業局,湖南 龍山 416800)
生姜既是人們常用的調味佳品,又是健胃驅風的中藥材。生姜為芳香性辛辣健胃藥,有溫暖、興奮、發汗、止嘔、解毒等作用,特別是對魚蟹毒,半夏、天南星等藥物中毒有解毒作用。生姜是龍山縣的重要經濟作物之一。種植生姜產量高,生產成本低,經濟效益好。生姜一般產量為2 500~3 000 kg/667 m2,最高產量超過4 500 kg/667 m2,產值達8 000~10 000元/667 m2。2010年市場批發價7元/kg,產值可達2萬元/667 m2以上。現將生姜無公害栽培獲得優質高產的技術要點總結如下。
生姜屬地下塊莖作物,根系少,分布范圍小,喜歡土層深厚、土質肥沃、有機質豐富、pH值6~7的微酸性土壤。生姜既怕旱,又怕澇。因此,要選擇土質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砂壤土種植,忌黃紅土等粘性土壤。用來栽姜的土地還須深翻曝曬,使其風化疏松,以利根系生長發育。整地時,先撒石灰粉35~40 kg/667 m2,然后開廂種植。生姜喜蔭,喜散射光,怕強光,要選擇北坡背陰的丘塊,且地勢較高、排灌方便、前茬為糧田或大蒜田。生姜忌連作,應與其他蔬菜進行3年以上的輪換栽培,以防 止姜瘟發生危害。要求地塊周圍3 km以內無“三廢”污染源,姜田大氣環境質量、灌溉水質、土壤均應符合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的質量標準。
品種宜選擇抗性強、品質優、產量高的鳳頭姜為佳。種姜應在上年的留種地,選擇健壯植株的姜塊采收貯藏,播種前選擇肥大、皮色鮮黃光亮、不干縮、未受凍、無病蟲、芽眼飽滿、節間粗壯的姜塊作種。姜種要選冬至后收獲的老熟姜,老熟的姜種出苗齊壯。病田姜不宜作留種用。
2.2.1 種姜消毒 可以用80%代森鋅500倍液浸泡20min,或40%福爾馬林100倍液浸種10min,或高錳酸鉀200倍液浸種10min,或等量式波爾多液浸種20min,或10%稻草灰水浸種10分鐘。經上述任何一種方法消毒后,均需用清水把種姜洗凈,并晾曬干水,防止腐爛病(姜瘟)的傳播危害。在選種消毒時,凡發現有水漬狀肉質變色、表皮容易脫落的姜塊,說明它已經受病害感染,必須淘汰。

2.2.2 種姜催芽 播種前一星期,選晴天,將種塊翻曬2~3天,注意曬種時不得讓姜種在室外過夜,以防凍傷和姜皮變干發白,稍見皺皮即可。種姜經曬后再次剔除松軟、變色(黑、紫、褐色)、干癟、皺縮、無光澤的病弱姜塊。放入墊有稻草的籮筐內,使其頭朝內、腳朝外,一層層放好后,再蓋草簾或稻草,用繩子扎緊,保持筐內濕潤和20~30℃的溫度,經過20天以上幼芽長1 cm左右取出即可播種。也可把種姜拌草木灰放入室內堆放催芽,姜堆下面墊一層厚10 cm的干稻草,四周及上面用草簾或塑膜覆蓋,溫度保持20~25℃,相對濕度70%~80%。待姜芽長至0.5~1.5 cm時即可播種。播種時把種姜切成小塊,每塊有1~2個芽,沾上草木灰即可播種。催芽全過程20~30天。
露地栽培可在4月中下旬播種,保護地栽培可在3月上旬播種。種塊的大小與產量關系較大,使用較大的姜塊作種不但出苗早、加快生長發育、提早成熟,而且產量高。因此,每塊種姜應以30~50 g為宜。若以50 cm×15 cm的田間栽培行株距計算,姜種用量為250~400 kg/667 m2。雖然用種量較多,但姜種以后還可以收回利用。
生姜前期生長較緩慢,且植株較矮,只有適當密植,才能獲得高產。基肥以優質土雜肥和人畜糞肥為主,施用量為土雜肥1 750~2 000 kg/667 m2(加過磷酸鈣30~40 kg、菜枯50 kg堆漚)、草木灰100~120 kg/667 m2、鋅肥2 kg/667 m2、硼肥1 kg/667 m2,混合均勻后施于溝內,然后下種覆土。壟溝上覆蓋秸稈或油菜莢殼10 cm,以和防止雜草滋生保溫保濕。
合理密植是實現豐產的重要措施,但確定合理的種植密度是很復雜的,因為種植密度受土壤、肥水條件、播種期、播種量以及田間管理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通常采用種埂子姜,即開溝筑姜埂,埂高40~50 cm,兩側傾斜呈三角形,三角形埂底寬50~55 cm,埂間溝寬18~20 cm,埂要踏實,防止雨水沖塌。種姜栽于溝中,株距16~17 cm,種植9 000株/667 m2左右。一般高肥水條件下,采用行距50 cm,株距19 cm,種植6 500株/667 m2左右;中等肥力田,采用行距50 cm,株距16~17 cm,種植8 000~8 500株/667 m2;肥力較低的姜田,采用行距48~50 cm,株距15 cm,種植9 000株/667 m2左右。
苗期要做好保溫、清溝瀝水、查苗補蔸和中耕除草工作。培土要求勤、淺、細、勻,保持土松草凈。當生姜苗長出5~6葉、3~4個分蘗時取出姜娘。6月中下旬采用遮陽網或人工蔭棚的方式遮陽,處暑后拆棚。采用遮陽網方式遮陽應在生姜種植前,按蔬菜簡易大拱棚的結構打好木樁或水泥樁,中間最高處2 m左右,兩側稍矮些,這樣的高度既不影響透風,又不妨礙后期網下作業,同時將幾幅遮陽網按地寬縫接在一起,以4~5幅為宜。生姜播種后,便把遮陽網固定在木樁上面。小暑過后,每隔10天結合中耕進行培土,連續2次,在姜根莖膨大期要勤培土。在7~8月旱情嚴重時,早晨或傍晚應澆施稀糞水,保持姜地濕潤,但切忌漫灌。
在生姜整個生育期用葉霸2號600~1 200倍液噴施葉面,每隔10天噴1次,連續噴3次,促長防病。
生姜根系淺,只宜淺耕,防傷根誘發病害。除草、培土同步進行。土層疏松的可以免耕,但要培土,防止姜塊露出地面。免耕地除草可在雜草出土前用50%乙草胺乳油100 mL/667 m2對水50 kg噴灑地面,勿讓藥液噴到姜株上。
姜在生長期間,要結合培土分次分層進行培肥。應根據植株的長勢確定追肥,一般共追2~4次,結合培土除草進行,掌握先淡后濃的原則施用。幼苗期,植株生長量小,需肥不多,但幼苗期很長,為使幼苗生長健壯,通常于苗高30 cm左右并具1~2個小分枝時,進行第一次追肥,可施尿素5~10 kg/667 m2。立秋前后進行第二次追肥,這次追肥對促進根莖膨大并獲取高產起著重要作用。這次追肥要求將肥效持久的農家肥與速效化肥結合施用,可施餅肥50 kg/667 m2,或腐熟優質農家肥2 000 kg/667 m2,另加復合肥10~15 kg/667 m2。秋分前后再追施1次壯尾肥。施肥時注意不要淋到姜頭上,以防傷根爛葉。切勿單施、偏施氮肥,以防誘發姜瘟。
生姜病害主要是姜腐爛病,也稱姜瘟。姜腐爛病是生姜生產中普遍發生的一種毀滅性病害。7~8月是姜瘟發病高峰期,發病地塊一般減產10%~20%,重者達50%,甚至絕產,對生姜的生產構成嚴重威脅,是制約生姜發展的一大因素。生姜腐爛病的發病期長,傳播途徑多,防治較為困難,目前尚無理想的殺菌藥劑,亦未發現抗病的生姜品種,因而在栽培上應以農業防治措施為主,輔以藥劑防治,以切斷傳播途徑,盡可能地控制病害的發生及蔓延。其主要措施如下:①合理輪作。因生姜腐爛病可在土壤中存活2年以上,輪作換茬是切斷土壤傳菌的重要途徑。種植生姜的前茬地應是新茬或糧食作物地塊,而菜園地以蔥蒜茬較好。種過番茄、茄子、辣椒、馬鈴薯等茄科作物,特別是發生過青枯病的地塊,不宜種植生姜。②優選種姜。選用無病姜種,杜絕姜種傳菌。③精心選地。姜田應選擇地勢較高、排灌方便的沙壤土。整地時地面要平,姜溝不宜過長,廂寬以不超過2.4 m為宜,以防排水不暢,引發病害。④加強肥水管理。不可偏施氮肥,應注意磷、鉀以及其他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肥料配合施用,保證營養全面,以增強植株抗性,減輕病害。種植生姜所用有機肥料,必須經充分腐熟后方可使用。姜田澆水最好采用井水,防止水污染,嚴禁將病株向水渠或水井中亂扔。⑤加強病株處理。當田間發現病株后,除應及時拔除中心病株及四周0.5 m以內的健株,并挖去帶菌土壤,在病穴內撒施石灰,然后用干凈的無菌土掩埋。為防止澆水時病菌向下傳播,應使水流繞過發病地帶。同時可用1∶1∶200波爾多液、敵克松1 000倍液、50%代森銨水劑1 000倍液噴霧,每7天噴1次,連噴2~3次。
生姜的蟲害主要有猿葉蟲、曲條跳甲、姜螟、蚜蟲等,可用50%的敵百蟲600倍液或殺蟲王2 000~2 500倍液或滴得利2 500倍液噴霧防治。
[1] 肖運成. 無公害生姜采后產品標準化處理技術[J]. 安徽農業科學,2006,(3):475.
[2] 蔣學杰, 袁安友. 生姜無公害栽培 [J].特種經濟動植物,2010,(11):33.
[3] 麻進興,劉相根. 南方山區生姜種植高產栽培技術[J]. 農業科技通訊,2010,(11):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