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瓊,李巧云,胡 田
(湖南農業大學,湖南 長沙 410128)
湘江流域是湘江流經主要縣域城市如湘陰縣等賴以發展的重要區域。近年來,隨著縣域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湘陰縣湘江流域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日益突出。為徹底改善湘陰縣湘江流域生態環境,促進湘江流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與健康安全,有必要對湘陰縣湘江流域的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進行系統的研究。
湘江是長江中游的重要支流之一,湘江水域集飲用、灌溉、漁業、航運、工業用水、納污等多功能于一體,是湘江流域居民生活及工農業生產的重要的保障,也是主要縣域城市如湘陰縣等賴以發展的重要資源。作為沿江縣城,湘陰縣的湘江流域的自然資源豐富,以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為對象的資源生產和資源初加工產業成為湘陰縣湘江流域產業的主體和主流,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造就了湘陰縣湘江流域眾多的資源型產業。目前,湘陰縣湘江流域主要有建材、紡織、食品、造紙等工業,這些工業的成長與發展促進了湘陰縣的綜合發展,但也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資源及破壞了部分生態環境。
近年來,隨著湘陰縣域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湘陰縣湘江流域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日益突出,主要表現為湘陰縣湘江流域陸生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干擾與破壞、水生生態環境脆弱、生物多樣性不斷減少、湘江流域的總體水環境質量逐年下降。同時,由于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湘江水位近年枯水頻率增多,作為沿江縣城的湘陰縣的供水、航運、工農業生產等均受到了較大的不利影響。湘陰縣政府高度重視湘江流域生態環境的治理,多年來已做了大量的流域生態治理工作。
湘陰縣湘江流域產業發展以食品加工、飼料、造紙、紡織、建材等產業為主導,其工業增加值占全湘陰縣規模工業的90%以上,其中,食品和造紙等產業已形成產業集群發展態勢。隨著湘陰縣經濟的發展,各類工業源、農業源、生活源等污染對湘陰縣湘江流域的水污染日益嚴重化。據統計,工業源、生活源和垃圾處理場等三大污染源年產生廢水1 321.6噸,排放1 216.6噸;化學需氧量年產生9 487.99噸,排放8 671.69噸;生化需氧量年產生3 105.6噸,排放2 824.6噸;動植物油年產生271.6噸,排放262.3噸;氨氮年產生824.84噸,排放792.2噸;石油類年產生6.6噸,排放6.6噸;總磷年產生45.7噸,排放41.5噸;氰化物年產生662.2 kg,排放662.2 kg;砷、鉛、總鉻、鎘、汞五項指標均有少量的產生及排放,主要來源于垃圾處理場滲濾廢水。從數據匯總統計來看,湖南省的生活污水、工業污水的主要污染因子為化學需氧量,生活源廢水占湘陰縣廢水排放量的51%,化學需氧量的排放占總量的49.8%。
《湘江流域水污染源調查報告》統計結果顯示(表1、表2),湘江流域污染物的排放量很高,污染比較嚴重,污染源主要來自工業污染和生活污染。
湘陰縣湘江流域植被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主要植被類型有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灌草叢組成的次生植物類型、濕地植被以及竹林、竹叢等。湘陰縣湘江流域的魚類資源,從捕撈漁獲物種類組成來看,以鯉、鯽、黃顙魚、鯰等定居性魚類為主,占絕對優勢,達50%以上,青、草、鰱、鳙、鳡等江河半洄游性魚類比例較小;從捕撈漁獲物年齡組成來看,主要經濟魚類雖有一定的年齡梯度,但仍以低齡魚為主。隨著湘江流域特別是湘江干流的梯級開發,魚類洄游通道建設不足,導致湘陰縣湘江流域內中華鱘等洄游性魚類的種群數量急劇下降,鰣魚幾近滅絕。究其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和人為兩大因素,其中人為因素大大超過自然因素,過度開發及超標排污打破了水域生態平衡,造成資源衰退。

表1 2005~2006年湘江區域污染物單位面積排放量

表2 2005~2006年湘江區域水污染物產生、排放情況表

湘陰縣湘江流域地勢低平,人口較多,受湘江流域地形條件限制,無法修建控制性的防洪水庫。經過多年的建設,湘陰縣湘江流域防洪工程雖然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普遍存在防洪標準低、工程質量差、防洪水庫規模小等問佳。而目前流域內已建的以防洪為主要開發目標的高標準水庫很少,縣城及大片農田、民垸主要靠堤防保護,因而每到汛期,洪災頻繁發生。據統計,流域內發生較大洪水的年份有1976、1983、1994、1995、1996、1998年,除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外,還導致了生態環境的退化。
2011年3月18日,國務院正式批準的《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實施方案》有規劃項目927個,總投資595億元,計劃用5~10 年的時間解決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問題。目前湘陰縣對湘江流域污染治理也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建成了一些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如城鎮的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等;取締、關閉非法企業15家,其中有污染較嚴重的煉鉛企業、鍍鋅企業、煉礬企業等。但是,治理工作還要繼續加強與改進。湘陰縣湘江流域段是整個湘江流域污染的重點地區之一,對于污染治理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建議縣委、縣政府把湘陰縣湘江流域段的生態環境治理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作為事關流域和全縣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戰略舉措來抓。各鄉鎮成立由政府主要領導牽頭的工作班子,形成治理合力,加強組織協調,加大政策扶持資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綜合治理的制度與機制,形成“誰管轄誰負責,誰污染誰治理”的責任制,落實責任主體,分解治理任務,發動各級組織,包括政府、企業和民間組織共同防治環境污染,引導各種要素向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領域聚集。
湘陰縣湘江流域污染源的特點,是以工業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為主。工業源以食品加工、飼料、造紙、紡織、建材等產業為主。解決工業源最根本、最重要的途徑和方法,就是靠科技手段改善工藝技術和裝備設施條件,提升全生產要素的生產率,降低能耗和排放系數;其次,要合理規劃工業布局,對排放量大、污染嚴重的造紙、紡織、建材等企業,要加大環保投入,建立減排凈化設施,同時在規劃布局上,盡可能遠離影響人民群眾生活的重要水源,禁止廢水排量大、對湘江流域水質威脅大的造紙廠等企業直接向重要水源排放;第三,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嚴把行業準入關,嚴格限制耗能高、污染大、技術落后的生產企業,采取行政、經濟和資源控制等多種手段,關閉、淘汰和整合排量嚴重超標、生態破壞嚴重、群眾反映較大的企業。對于生活污染源,主要通過轉變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來解決。完善城鎮社區和農村生活配套的基礎設施,加強群眾生活污染物的統一規劃管理,生活污染物由專門組織機構集中凈化處理;同時,還要加強宣傳教育力度,培養人民群眾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提高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發動人民群眾做好環境保護工作。
湘陰縣湘江流域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是一個需要使長勁、下大力、用實功的系統工程,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要求,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著眼長遠,標本兼治。既要發展當地經濟,又要保護生態環境;既要著力解決當前危害群眾健康的突出問題,又要加強源頭治理;既要重視污染源的治理,又要加強對污染的環境和退化的生態進行修復、恢復和塑造。調整能源和產業結構,促進產能優化升級,大力發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本特征的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以資源初加工為主是今后湘陰縣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必須實現高碳化向低碳化演進,大力推進理念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結構創新和消費方式創新,在科學統籌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中,形成資源的優化配置、全面節約、有效保護和綜合利用的全新局面,促進湘陰縣湘江流域生態環境系統的良性循環。
[1] 董小蓉. 防治重金屬列為頭等大事[J]. 中國環境科學,2010,(2):268.
[2] 馮建軍,朱燕含. 中小河流綜合整治研究——以東江支流小金河為例[J]. 中國環境管理叢書,2003,(S1):118-119.
[3] 盧伯生. 水環境綜合治理的探索[J]. 江蘇水利,2004,(6):12-15.
[4] 張振發,吳志文. 松柏山水庫生態環境現狀及治理對策[J]. 中國園藝文摘,2010,(7):63-65.
[5] 余光輝,陶建軍,李博超. 湖南省湘江流域環境污染的安全性研究[J]. 環境科學與管理,2010,(5):9-12.
[6] 雷 鳴,秦普豐,鐵柏清. 湖南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的現狀與分析[J]. 環境管理,2010,(2):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