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關于中國國際影響力問題的若干思考

2011-12-23 10:16:06傅夢孜
現代國際關系 2011年1期
關鍵詞:國家影響

傅夢孜

關于中國國際影響力問題的若干思考

傅夢孜

隨著中國崛起,中國的國際影響與日俱增。這種影響既有歷史淵源與想象性,也是中國持續數十年發展實力積聚之必然。但一國的國際影響力仍難以確切量化。中國國際影響力的發展有其自身特性,伴隨國家崛起,中國國家利益將在全球日益擴散與深化,擴大與強化中國國際影響,既是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世界對此亦寄予期待。

中國崛起 國際影響力

一個國家的國際影響力是真實存在并可以感覺到的。但國家影響力內涵復雜,概念空泛,總體評估也難以確切量化,有關分析往往需要借助其他概念或事實認定而派生,如實力、權力、機制、國內外聯系程度、相關政策運用與行為方式的效力等。中國是一個迅速崛起的大國,國際影響與日俱增,中國國際影響力由此成為一個重要的理論與學術問題,本文將更多從政治經濟學視角予以分析。

一個國家的影響或影響力有著歷史淵源與想象性。如美國歷史并不長,但能成為西方霸主及全球唯一超級大國,同樣有其發展軌跡產生的影響可循。在考慮國家影響時,一國的狀況無論是今非昔比,抑或是經歷過盛衰周期,其歷史紀錄總予人們以揮之不去的粗略印象。19世紀初中國開始由實力頂峰走向下坡,但仍被視為“睡獅”,仍被擔心一旦醒來會震撼世界。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文明,也遭遇過歷史性大倒退的長周期,但對人類文明與進步產生過的重要影響仍得到舉世公認。無論過去的西方史學家,還是今天的學者精英,都不會否定中國曾有的輝煌。美國外交政策聚焦網站甚至載文認為:“過去 20個世紀中,有 18個世紀中國引領著全球經濟。”①John Feffer,“The Next Great Transformation”,February 2,2010,http://www.fpif.org/articles/the_next_great_transformation.(上網時間:2011年 1月 9日)中國基于顯赫實力地位發揮的影響是獨特的。在很長時間內中國國力強大,影響遠涉疆界之外。不過,中國國家影響主要還是區域性的,如不同時期中國向周邊國家提供的安全保護、零關稅與威德教化等便利。在地區層面,由于缺乏相對勢均的力量,中國沒有意愿建立影響區域的與時俱進的制度性安排。這是中國農業文明的局限。到近代中國開始衰落時,閉關鎖國更無力影響世界,而在國門洞開時,只能以一種屈辱的方式被迫接受國際安排,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掏空了中國的政治主權與經濟利益。中國在近代產業革命中落伍,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非常有限。

新中國成立后的近三十年,中國實行的是革命外交,支持反帝、反殖、反霸與民族獨立運動。西方的封鎖與敵視,使得中國只能一邊倒向蘇東陣營,與平行于西方的社會主義市場發生經濟聯系。但那時的中國,仍形成過影響世界的獨特外交與世界觀,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三個世界”理論等。冷戰后期中國與美國的“接觸”深化,中國與西方關系出現新調整。這一時期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亦直接在被迫卷入的戰爭中得以反映。朝鮮戰爭方顯新中國屹立于東方之勢。牛津大學戰略學家羅伯特·奧內爾博士所著的《清 -長之戰》對是役有過如此論述:“中國從他們的勝利中一躍成為一個不能再被人輕視的世界大國。”珍寶島戰役的意義同樣如此,基辛格敏銳地從中看到一個虛弱的中國在美蘇爭霸的世界格局中所具有的獨特力量:“蘇聯和中國軍隊在一條默默無聞的江上冰封的西伯利亞凍土地帶爆發沖突的時候……,一切朦朧不清都消失了,我們毫不猶豫地走向世界外交的重大變化”。①陶文釗編著:《中美關系史》(1949-197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 ,第 321頁。中美接近成為影響冷戰時期世界戰略格局平衡的重大事態。

1979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無論有無明確的國家權力與影響戰略,其導向卻是鮮明的,即從經濟上著手改變國家面貌,開始與國際接軌融入世界。戴維·蘭普頓認為:“中國一直將獲得國家經濟權力作為國家權力的戰略核心,非常明智。經濟這種權力,既可被轉化為強制性權力,也可被轉化為軟權力或觀念性權力。經濟權力是最有用、最可轉換的權力形式。”②[美]戴維·蘭普頓:“中美關系中的力量與信任”,《國際展望 》,2010年,第 7/8月號 ,第 44頁。改變自己、融入世界進而影響世界,這是中國過去 30年發展的軌跡。但中國不會只是一個行走于單向通道、被動與國際規則接軌的國家,而會成長為一個更為主動塑造外部環境與條件的角色,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雙向互動或調適必將不斷增強。在國際體系建設、全球規則完善或新秩序建立的過程中,會有更多的中國元素。

影響力與權力 (或權勢、力量)相關,卻是比權力更為寬泛的概念。對權力的定義不可勝數,莫衷一是,故此不做無謂堆砌。影響力基于權力卻超越權力。如果說權力是改變或影響他方意志與行為的能力的話,國家的影響力則可以定義為:主權國家在國際體系或對外交往中,為體現國家價值與理念,運用所需手段,使他方 (包括多邊)的行動與思維發生變化或產生認同的能力。全球化條件下各國形成相互依賴關系,無疑會改變對影響力的定義。影響力或許有權力的強制性,但也有軟性的一面。這種影響不是絕對的,也不全是單向的,雙方互有妥協與調適,它因此具有變動性,也可通過組合而共生。在主權自我的國際體系中,獲取影響成為一國生存與成長的重要條件。聯合國安理會作為當今國際安全體系的權力頂層,是一國發揮影響具有象征意義的平臺。盡管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如今看來“更多是一個聲望而非真正的實力問題”,但許多大國向往躋身這個“貴賓俱樂部”。曾表示“要么有聲有色,要么銷聲匿跡”的印度,就把獲此地位視為一種最大的國家聲譽。2010年 1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新德里表達“支持印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愿望”,即被印度視為美國對其“入常”的重大支持和印度外交的一項重大勝利。

實力是國際體系權力認定的重要指標。現實主義者稱“實力造就權力”(mightmakes right),理想主義者主張“權力造就權力”(right makes right)。③[美]約翰·羅克爾編著,宋偉譯:《世界舞臺上的國際政治》,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 25頁。一國的權力和影響力確實與其實力呈正相關,但實力并不等同于影響力,特別是單項的實力 (如財富)指標不一定有相應的影響力。克勞斯·諾爾提醒過:“正如軍隊部門本質上不等同于軍事權力一樣,GDP或者說國家財富,本質上也不等于經濟權力。”④Klaus Knorr,The Power Economic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ewyork Basic Books,1975,p.3.此類例子很多。日本是世界經濟大國,但其影響力未必比得上英國。美國是世界唯一超級大國,對世界的影響力最大,但其國家影響力下降卻是事實。2010年福布斯公布了全球最有影響力人物排名榜,這項考慮到人口、經濟、軍事與國家財政和宗教等因素的評估顯示,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排名第一,奧巴馬居次,這雖然不足以說明一切,但亦可為人們提供某種視角,即通過觀察一個大國政治領袖的影響來審視該國的國際影響力。

當今世界,美國對全球事務的主導性影響仍不會被忽視,但經歷全球金融經濟危機浩劫的美國實力受損是不爭的事實,美國在全球化道路上也已然退卻。布勞德福德引證皮尤中心民調分析稱,“世界對美國未來如何發揮全球領導角色充滿懷疑與不信任,甚至憎恨而非尊重”。①Colin L.Bradford,“Restoring America’s Leadership Legitimacy”,http://www.brookings.edu/opinions/2007/0709useconomics_bradford.aspx.(上網時間:2011年 1月 5日)美國外交與軍事目的受限也是事實。美國政治精英同樣看得清楚:美國促進民主與軍事威脅“招致世界性的怨恨”,不僅“成效甚微,也難以為繼”。他們提出要執行一種新的“抑制”(Restrainment)戰略。這一戰略不僅需要遏阻損害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力量,也需美國自制(Self-restraint),更大程度地與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合作。因為其戰略目標“不在于阻止什么,而在于要創造什么樣的世界”。②By Martel,William C,“Grand Strategy of‘Restrainment’”,Orbis,vol.54,Summer 2010,pp.356-373.

盡管一國權力地位可能式微或上升,但國際體系一旦成形,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各國權力地位都會保持一段時間。時下關于美國國際地位問題爭論不已,但美國仍是獨一無二的國家,只是它已不能像以往那樣“主宰一切”了。《北京共識》一書認為,美國仍處于世界體系金字塔的塔頂,往下是英、法、德、日、俄、巴西、印度、中國,其作為全球事務的管理者,與美國分享最重要的權力。第三層是油氣資源豐富的國家,如沙特、委內瑞拉、伊朗等。第四層是地區性中等國家,如墨西哥、巴基斯坦、南非、韓國,其只有在周邊問題爆發時,才能發揮較大作用。第五層是負責任的國家,包括瑞典、新加坡、挪威、智利,它們安分守己。第六層是無賴或失敗國家,充斥著獨裁、內戰、種族滅絕等,給塔的上層國家帶來重大挑戰。最下層是一些迅速興起的非國家行為體。如媒體集團、恐怖組織、商業集團,在全球層面與各國政府、民間社會緊密聯系并參與權力分配。③參見斯蒂芬·哈爾珀 (Stefan Halper)著:《北京共識》,臺灣八旗文化出版社,2010年 10月。

與過去相比,世界權力體系的金字塔正日益變得扁平。塔頂之國依然強大,但塔身各種力量競相發揮影響。哈斯注意到,21世紀的國際關系已經以“非極化”為首要特征,權力更加分散而非更加集中,國際體系不再由一國或多國主導,而是在擁有施展各種權力的諸多行為體的共同作用下演進。在他看來,“單極時代已經結束”,美國的相對實力、影響力和獨立性下降。④Richard Haass,“The Age of Nonpolarity——What Will U.S.Dominance”,Foreign Affairs,May/June,2008,vol.87,No.3,pp.44-56.經濟上,美國占世界進口的比重下降了 15%,經濟增速遠落后于其他亞洲大國,長遠看這會削弱美國的優勢。在國際體系中,大國作用仍然關鍵,但更多的地區性權力中心將與之并存,影響與相互影響加強。在多邊場合,就某一問題達成某種共識,強勢國家也需要做出妥協,否則就只能擱置或拖延。此外,影響世界事務的非主權國家因素紛紛亮相,可謂你方唱罷我登臺。哈斯甚至認為,當今世界民族國家喪失了權力壟斷和某些領域的主導權,受到國際組織、全球媒體、軍政權、政黨、宗教組織和運動、恐怖組織、慈善機構等的挑戰。

影響力與機遇有關。在某一階段,主要大國特別是像美國那樣的超級大國的政策調整,可能加強或削弱一國的影響力。這在冷戰時期表現得更為明顯。被布熱津斯基列為“戰略支點”的國家,其領土、人口、財力有限,但因在美霸權戰略中被置予重要地位而產生影響。“9·11事件”后,反恐主導美對外政治議程,巴基斯坦因成為美推進反恐戰略的“前線”國家而受到重視,而非洲大國埃及卻因美戰略方向的變化,在中東不再享有此前所具有的地緣政治影響,在非洲的地位也不如過去那么顯赫。

對權力的粗略評估中,仍可分為強制性的、經濟的以及勸服性的幾種。而影響力與權力不同,一國可能因某一事件突然讓人眼前一亮,盡管其力量在此之前即有充分的儲備。北京奧運會的輝煌與上海世博會的成功,通過世界傳媒的聚焦與輻射,讓世界更深入全面觀察到中國崛起的全新景觀。對中國國際影響力的綜合性評估當然也難以量化,但在具體方面仍有值得參考的指標。如為應對全球性金融危機,中國出臺刺激計劃,創造了 2200萬個就業崗位,對 2009年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 50%。亨利·保爾森對中國在危機中的作用給予了積極評價:“在這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在這個重要時刻”,中國“購買和持有大量美國的國債和‘兩房’債券(GSE),給予了美國有力的支持。”⑤亨利·保爾森著,喬江濤等譯:《峭壁邊緣——拯救世界金融之路》,中信出版社,2010年,第 235頁。

不過,中國的實力地位與影響遠難與美國相比。如美國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之一,技術最發達也最具創新性,軍事力量最強,擁有世界最好的大學,好萊塢支配了世界電影市場,世界級的大公司最多等。①Martin Jacques,W hen Chian Rules theWorld——The End of the W estern World and the B irth of a New Global Order,Penguin Press,November 12,2009,p.367.在安全方面,美國實行“制衡”或“離岸平衡”戰略的能力仍最突出,而中國在塑造自身安全環境和處理地區安全熱點方面的影響上升。在經濟方面,美國是最大的發達經濟,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經濟。雙方的產業水平與結構,技術創新能力,勞動力成本和經濟規模等都有差異。美國的影響是全球性的,也具有制度與政策性影響;中國經濟充滿活力,進出口增長牽動世界市場,其貨幣、財政政策的外溢效應明顯增強。在全球制度或機制方面,中國更多是參與者而非設計者,但在未來全球治理的建章立制過程中,中國的作用趨升。中國在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發言權在加重,2010年 11月,這兩個機構份額調整的各一半均給予了中國。美國在其中仍分別占 17.41%和15.85%的份額,并因相關決議案通過需要 85%投票權而具有一票否決權。中國雖不能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行投票產生決定性影響,但影響處于升勢,美國處于維持狀態,歐日則呈下降之勢。

中國日益接近世界權力政治的中心與進入國際經濟前沿,對其影響力的增強仍可期待。索羅斯即稱:“中國是世界市場的積極力量,其權力和影響都將增大,其影響增長之快甚至超過時下絕大多數人的想象。”②Edmund Klamann,“China Influence to Grow Faster than Most Expect”,http://www.reuters.com/article/idUSTRE5560M120090607.(上網時間:2009年 6月 7日)

以實力而論,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很多方面仍有較大差距。國際上也有人認為中國是發達國家、富裕國家、新興大國、發展中國家等,并各有其論據。如有人認為中國有邊遠與落后地區、低收入甚至貧困人口,還不夠“發達”,但不認同此觀點的人則認為,各國都有類似的現象,包括美國亦是如此,如美沒有任何醫保的人數即達 4000萬之眾,卡特里娜颶風也揭示了“兩個美國”的存在。美國《新聞周刊》不久前的一篇封面文章稱,中國是“一個兼具發達與發展中特征的國家”。該文認為,中國是一個富國,10%的家庭年收入為 20700美元,是官方公布的 3倍多。亞洲的百萬富翁數量超過歐洲,而中國的億萬富翁數量超過世界任何其他國家。中國是世界第 5大消費經濟體、世界最大的出口國和制造國,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但中國也確有另一張面孔:36%的人日均生活費不到 2美元,中國還是世界最大污染國,面臨與其他貧窮國家同樣的問題,如社會沖突和貧富鴻溝。③Rana Foroohar and Issaac Stone Fish,“China is a Rich Country”,Newsweek,November 8,2010,p.34.

經歷 30年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中國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對外貿易上,中國不僅已經或逐步取代美國,成為亞、非、拉、歐一些地區性大國的最大伙伴,也取代一些地區性大國,如日本、印度,成為東亞、南亞等地區其他成員最大的合作伙伴。10年間,中國 GDP規模先后超過西班牙、加拿大、巴西、法國、英國、德國和日本。考慮到外匯儲備、出口能力、對外投資增長、內需帶動等,中國積聚起巨大的國際經濟影響力,并一定程度地推高了中國的政治與軍事影響。可以認定,中國作為發展中社會主義大國,已經成長為亞洲地區具有最強大影響力的國家,并處于由最大地區性影響國家向具有全球性影響大國的過渡階段。

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有著自身的特性,并由于其參與國際體系的方式與理念而顯示出強大的吸引力。這里主要從四個方面予以探討。

一是作用的獨特性。中國的獨立性使自己不把安全、外交寄附于任何一個超級大國或集團。即使在國力虛弱并遭遇戰略困境時也是如此,如在中蘇親近和中國成為美國的“非盟國的友好國家”時期,中國也沒有完全倒向一邊,而是保持自己在安全或軍事外交方面的獨立性。30年前,保羅·肯尼迪即觀察到,“中國在當前 (和將來)的國際體系中作為真正的獨立角色的重要性,由于它在處理與其他大國的關系時所表現出的風格而大大加強了。”他還引述喬納森·波拉克的話做了進一步說明,即“只用武器、經濟實力及潛在力量等方面的數據,不可能說明中國對世界力量對比所產生的影響”。由于從未對莫斯科和華盛頓表現出圓通和屈服,中國因此“在國際上享有獨特地位”。正因如此,“憑中國的分量,它在一定意義上應被看作候補超級大國——并非仿效蘇聯或美國的那種超級大國,而是反映北京在全球政治中的獨特地位的那種超級大國。從長遠看,中國代表著一種政治和戰略勢力,它是如此之重要,以至于既不能把它看作是莫斯科或華盛頓的附屬物,也不能把它簡單地看作是一種中間力量。”①[美]保羅·肯尼迪著,王保存等譯:《大國的興衰》,求實出版社,1988年 8月版,第 557-558頁。在時下處理地區安全熱點問題上同樣如此。2010年韓國“天安號”沉沒與延坪島“讓炮彈飛”出現緊張時,中國的立場仍然是獨特的,即呼吁半島雙方“冷靜冷靜再冷靜,克制克制再克制”。②“外交部副部長張志軍就當前朝鮮半島局勢闡述中方立場 ”,《光明日報 》,2010年 12月 15日。避免半島戰火燃燒,最符合半島和地區各方而非僅僅是單方面利益。對于中國外交的獨特立場,有學者認為“可以高度概括為‘中庸外交’模式,或者可稱為‘持中外交’模式”。③秦亞青等著:《國際體系與中國外交》,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年 12月版,第 254頁。

二是理念的進步性。大國的崛起總會帶來某種全新理念。一個崛起的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多少會沖淡“崛起大國必將挑戰現存霸權”的那種現實主義者的高聲叫嚷。和諧世界的理念也給人類的未來帶來某種期望。這一切可能改變大國崛起影響世界的基本歷史范式。中國正變得強大,但不想顛覆現存秩序,不奉行強權外交,而是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對國家利益與重大關切的尊重,并沒有妨礙中國在開展涉外經濟活動時,創造一種新的伙伴與合作模式,這就是不片面絕對地追求國家利益,更不是在任何具體合作項目方面只講自己的利益,而是強調互利共贏。如中國與蘇丹的能源合作曾招致西方的指責。但 10年前,富藏油氣的蘇丹不能能源自給,而隨著中蘇合建喀土穆煉油廠,蘇丹石油不僅能自給,還可供出口。這一項目被視為“中蘇合作的典范”。

三是模式的示范效應。中國崛起為后進國家開辟了一種全新的發展道路,其生成的影響遠非亞洲“四小龍”或“四小虎”可比。《當中國統治世界》一書甚至稱:中國崛起是作為非西方大國的崛起,且規模巨大,非日本、德國可比,可能使西方中心地位面臨喪失或處于相對化的危險。④Martin Jacques,When Chian Rules the World——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 and the Birth of a New Global Order,p.145.西方把中國發展模式稱為“北京共識”。國際學界對此都有認識。如有學者稱,“中國的崛起取得如此輝煌的勝利,以至于現在受到考驗的不是北京的體制,而是我們的體制。中國模式成為強有力的替代模式和一種挑戰,甚至讓西方國家以及我們有關民主、自由的種種怡然自得的想法相形見絀。”⑤Peter Hartcher,“Booming ChinaModel Has ItsUp and Downs for Others”,http://www.theage.com.au/opinion/politics/boomingchina-model-has-its-ups-and-downs-for-others-20101115-17ual.html.(上網時間:2010年 11月 16日)南非前總理姆貝基認定“中國模式適用于非洲”。世界銀行也承認中國的示范效應,認為中國的舉措讓一些國家有機會從中國獲得大量知識和經驗致力于本國的發展。美國《新聞周刊》國際版主編扎卡里亞稱:20年來,工業化西方之外的國家以過去不可想像的速度發展,世界因此“正在發生悄悄的巨變”,而美國人、尤其是美國政府“還沒有真正理解他者的崛起”。美式發展模式、金融創新制度、所推行的新自由主義,以及國際金融機構的作用等等,都受到“廣泛的質疑”。⑥Fareed Zakaria,“The Rise of The Rest”,Newsweek,May 12,2008,pp.18-27.一直關注中國崛起的美國學者精英,也稱要對中國的成功予以認真研究,因為中國的經驗“是一份不可或缺的資產”。他們認為,中國、日本、德國和美國的“資本主義形式”各不相同,而“中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中國經濟模式中政治指導的成分較多,但市場力量生龍活虎且不可阻擋。20年來,中國在減少世界貧困人口方面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成功。這種經驗需要擺到全球桌面上來,不是要其他國家效仿,而是要對之進行研究,并且有選擇地予以吸收,應用于其他地方”。⑦Colin L.Bradford,“Restoring America’s Leadership Legitimacy”,http://www.brookings.edu/opinions/2007/0709useconomics_bradford.aspx.(上網時間:2011年 1月 5日)

四是發展的創新性。一個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難免伴隨著學習、模仿與引進,但中國不會滿足于此,這有其自身發展引領而非被動跟進的戰略取向需求,也是增長方式轉型的必然。例如,中國高鐵已進入網狀化快速發展時期,高鐵網覆蓋面超過全球其他國家之和,速度也最快。2010年 10月京滬高鐵栆莊 -蚌埠段試運行甚至測出 486公里的時速。中國高鐵“創造了從‘追趕者’一躍成為‘引領者’的奇跡,成為世界鐵路發展的新航標”。①王小潤等:“中國高鐵沖擊波”,《光明日報》,2010年 12月15日。中國高鐵創造著輝煌,展示的是一種新時空的改變,帶來深刻的震動與影響。世界運算速度最快的“天河 -1A”號系統超級計算機由中國成功研發,也令包括曾獨領風騷的美國等國側目。以目前的研發支出而言,中國僅次于美國。路透社 2010年 12月 6日的一份調查表明,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頭號創新大國,這將是“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邁進的歷史性拐點。

人們對一個崛起大國的國際影響上升充滿期望。但是,一國之影響并不會自動生成,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更是如此。“有所作為”符合國家利益擴大與世界期待的需要。中國應逐步培育世界級大國的戰略觀與戰略心態,認清所處歷史方位,正確把握時代變動的脈搏,堅定走和平發展之路,強調建立和諧世界的愿景,從多方面統籌內外兩個大局,從多元、多面著手,從容參與國際事務,建設性地發揮獨特影響。

擴大國家影響是一項綜合性的國家戰略工程,涉及面十分復雜,這里僅從若干方面予以探討。首先,強化中國市場的磁場效應。一個大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終究不只是出口能力,也包括與之匹配的巨大進口能力。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平衡進出口水平,中國的經濟影響將更為突出。從世界范圍看,由于金融危機,美歐產能下降近1/4,需求也同步縮小,世界對中國通過促進消費增加對外部的需求充滿期待,甚至熱議“為中國制造”。一些敏銳的國際政治家認為,內需擴大是“中國終結貧困并推動世界經濟恢復高增長的‘最好機會’”。②Gordon Brown,Beyond the Crash:Over coming the First of Globalization,Simon&Schuster UKLed,2010,pp.151-161.

擴大中國需求或國內消費,既需藏富于民,更需要全面完善社保制度,加大醫療、教育、養老投入,合理促進收入再分配。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還在于自身的發展與轉型,為此需要進一步削減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行業,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綠色產業、低炭產業。目前,盡管中石油、中移動、中國工商行都已成為世界級大公司,但根據綠色標準排名的世界大公司中,至少前 25名仍沒有中國。③“The 25 Greenest Companies in the World”,Newsweek,October 25,2010,p.36.中國堅定地邁向綠色經濟,在世界產業結構轉型中成為引領性力量,需要做出戰略性的努力。

其次,全面建設性參與國際事務。如前所述,當今的世界權力結構趨于扁平化,參與國際事務的主體增多、角色多元,尤其是金融危機引發國際力量格局的變化,勢將觸動國際秩序與機制的規整。各類機制建立與改革完善會涉及全球、區域、多邊與雙邊層面。過去一種機制 (如 G7)主導國際經濟秩序的時代早已成為歷史,冷戰后殘留的最大軍事組織(如北約)主導安全的時代也基本成為過去。一種新機制的建立,如 G20,不意味著先前機制必將退出歷史舞臺。各類機制功能各異,其中部分可能交叉覆蓋,但其并存都會各有理由。在后危機時代,全球治理的各類機制還會進一步發展與完善,置身其外只能弱化自身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崛起的中國盡可不厭其煩地參與其中或對話溝通,闡述自身立場,為中國國家利益博弈,并充分鼓勵忠實于中國國家核心價值觀與理念的公共外交。

第三,首重周邊,經營周邊。周邊之于大國可謂戰略之依托,沒有周邊的穩定與繁榮,中國不會有持續的安定與發展。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時,中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并出資 20億美元援助東南亞國家,中國與東盟關系自此迅速發展,2010年 1月中國 -東盟自貿區已經啟動。上海合作組織成立 10年逐步發展深化,增容擴員提上議事日程。這些都是中國周邊外交的階段性成果。

中國周邊國家國情、政情不一,經濟發展差距明顯,加之內外力量聚集攪合,地緣環境復雜。建立穩定、發展與和平的安全環境,中國仍需要進一步顯示戰略勇氣與自信,穩步推進既有合作局面,堅定抑制地區緊張事端,強化互利共贏的合作精神,有理有利有節地與其他大國展開地緣政治經濟博弈。中國應引領“新絲綢之路”等高鐵線建設,為打開與歐洲、中東、中亞和南亞甚至非洲的直接通道創造條件。①中國規劃與直接參建的高鐵線包括:東南亞線:由云南經越南等國抵新加坡;中亞線:由新疆烏魯木齊經哈薩克斯坦連接伊朗和印度;歐亞線:由北京經中國東北、俄羅斯直抵西歐。參見:李志全:“我國將建成穿越東南亞、俄羅斯等高鐵網”,中國新聞網,2010年3月15日。有學者甚至設想,一二十年后,高鐵線的延伸之處,都將是“中國對外影響的扎根所在”②紀赟:“高鐵給中國未來插上翅膀”,新加坡《聯合早報》,2011年 1月 3日。。盡管時下仍有拉幫結派遏制中國的企圖,但世界“大多數國家將爭取接近而非尋求抗衡中國”。③Martin Jacques,When Chian Rules the World——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 and the Birth of a New Global Order,p.375.

最后,掌握傳媒主動,積極發展軟實力。一個崛起大國的國家利益會擴散至全球,人們更為渴望了解一個真實的外界,與此同時,崛起大國總會引起外部的猜疑與不安。這樣,擴大宣傳面、掌握話語權就十分必要,否則可能被誤導和誤解。中國話語權的擴大絕非僅限于政府發言人所賦職能,公民教育、媒體引領、學術溝通、文化教育交流、民間社團組織的培育等均需要發展并體現其中。僅舉一例,中國影視業發展十分迅速,成為外界了解中國、了解中國軟實力的重要窗口,但與中國“世界工廠”的能力相比,影視傳媒遠未形成規模效應。與美國相比,我們有短期內無法跟進的巨大差距。如 2010年美國制作電影近 500多部,國內票房 103億美元,海外票房高達 193億美元 (占全球的三成);④王海等:“票房百億,中國電影剛起步”,《環球時報》,2010年 12月 30日。而中國 2010年前 9個月電影票房僅為 75.8億元人民幣,全年可能達到 100多億元人民幣。⑤可同時參見:任珊珊等:“2010:文化給力中國”,《人民日報》,2010年 12月 27日。當然,中國電影已進入發展的“黃金時期”,其未來充滿著希望。2009年 7月,胡錦濤主席在第十一次駐外使節會議上強調要“努力使我國在政治上更有影響力,經濟上更有競爭力,形象上更有親和力,道義上更有感召力。”⑥《新華日報》,2009年 7月 21日。這也是中國為深化國際影響而努力的戰略性方向。○

(責任編輯:黃麗梅)

[作者介紹]傅夢孜,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中美關系等問題。

猜你喜歡
國家影響
國家公祭日
環球時報(2022-12-14)2022-12-14 16:46:27
是什么影響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哪些顧慮影響擔當?
當代陜西(2021年2期)2021-03-29 07:41:24
國家
學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52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沒錯,痛經有時也會影響懷孕
媽媽寶寶(2017年3期)2017-02-21 01:22:28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擴鏈劑聯用對PETG擴鏈反應與流變性能的影響
中國塑料(2016年3期)2016-06-15 20:30:00
基于Simulink的跟蹤干擾對跳頻通信的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成人国产精品网站在线看|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国产情精品嫩草影院88av| 精品無碼一區在線觀看 | 欧美黄网站免费观看|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大尺度在线|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东京热av无码电影一区二区| 高清亚洲欧美在线看| 亚洲日韩每日更新|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不卡午夜视频|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久| 日本在线欧美在线|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在线中文字幕网| www.99在线观看|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 亚洲床戏一区| 伊人福利视频|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伊人色在线视频| 亚洲中文在线视频|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在线a视频免费观看|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啪啪永久免费av|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最新国产精品鲁鲁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丝袜| 国产永久免费视频m3u8| 国产欧美日韩va| 国产精品999在线| 亚洲电影天堂在线国语对白| 深爱婷婷激情网| 国产h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自拍另类欧美综合图区| 色婷婷在线播放|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永久毛片在线播| 91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日韩欧美综合在线制服|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 在线免费观看a视频|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国产精品观看视频免费完整版|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AV人人澡人人双人| 亚洲永久色| 亚洲黄色高清|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欧美成人日韩| 欧美精品综合视频一区二区|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 亚洲免费成人网|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乱人伦99久久| 热99精品视频| 香蕉久久国产超碰青草|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88|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