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秀江
“任職”與“掛職”,僅一字之差,而前者對于地方的影響卻更為微妙。
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的中央機關和地方司局級干部交流任職,被認為是干部培養機制的一種創新,與之前的“交流掛職”相比,“交流任職”能讓中央機關干部更深入基層,鍛煉基層工作能力,積累基層經驗。
中央機關官員缺乏基層工作經驗,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據統計,目前中央部委局級干部中三分之二沒有基層工作經歷,多數都是出了家門進校門、出了校門進政府。
“地方干部基層工作經驗豐富,但政策理論水平和視野相對來說欠缺,缺乏全局意識,上升的空間相對狹窄。”北京市委一位處級官員認為,上下交流,央地互補,無論對地方發展還是對干部素質培養都是一個機會。
但一位接近中央部委的人士透露,在2010年的中央與地方干部交流中,很多實權部門的官員并不積極。“就像當初掛職一樣,很多人并不是真心下基層工作,而是為了讓自己的簡歷更漂亮一些,有基層工作經驗,對以后的升遷非常重要。但下去任職,可能會失去在中央部委的升遷機會,調回來后很難說還有沒有位置。” 北京市委的這位官員分析說。
不過,“央地干部”交流任職與之前有所不同,依照干部培養規劃,具備基層工作經驗,將成為重要領導干部選拔的基礎指標,因此,下基層任職事關他們未來的仕途前程。
根據《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規劃綱要》規定,到2015年,中央機關和省級機關工作部門領導班子成員中,具有基層領導工作經歷的應達到一半以上;中央機關司局級官員和省級機關處級官員中,具有兩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歷的,應達到三分之二以上。到2020年沒有基層經驗的領導干部原則上不能再提拔。
“今年的干部交流就與去年不同,很多人爭著報名。”上述接近中央部委的人士說,因為從去年的交流任職中可以看出,到地方任實職已經成為明確趨勢。
“中央和地方官員的交流任職,應該成為常態化的制度。”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為,掛職與任職都是培養干部的一種方式,但掛職往往是虛職,不能真正融入地方,也很難做出成績,對干部的基層實踐作用有限。而任職則不同,賦予實權,就要做出實事,不付出努力,做不出實實在在的業績,可能就斷送了前途。
“央地干部交流,從總體上來講是平衡的,總的職位沒有增加或減少,不過,個別人的升遷路線可能被切斷了。”河北的一位官員表示。
2010年,有66位中央部委干部到各省交流任職,同樣,也有66位地方干部交流到中央部委任職,這次交流任職到地方的官員有相當比例出任地方實職,如:水利部農村水利司司長王曉東任河北張家口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國務院辦公廳正局級秘書呂傳俊,任福建省漳州市委常委、副市長;商務部財務司司長徐加愛,任金華市委副書記、代市長。
今年3月,中組部啟動正司級干部與地方干部交流任職,并明確中央到地方交流任職的干部將擔任實職,據悉,今后中央部委到地方任職的人數,每年不會少于120名,45歲以下的局級干部幾乎都要輪一遍。
不過,個別地方官員對這種剛剛開始的干部交流制度,還是頗有微詞。
“一個蘿卜一個坑,進來幾個,出去幾個,看上去誰也沒搶誰的位置,但是,有的人本來有機會升為(副)市長或(副)書記,中央交流來的干部任實職,占了這位置,地方干部就沒機會了,他表面上不說,心里情緒還是挺大的。”這位河北官員說,“有的人還占了兩個位置,既是副市長又兼縣委書記。”
除“央地干部”交流之外,目前很多省份試行省內干部上下交流,即省委機關干部與縣市干部的平級交流,與“央地干部”交流一樣,省委機關干部對基層工作缺乏經驗,到基層任職后,工作中容易與基層干部產生意見分歧,進而引發一些其他矛盾。
知情人透露,某省一位省委機關干部交流到地方任職后,因對地方工作不熟悉,又與基層干部關系不融洽,導致很多人對他有意見,工作無人響應,甚至有人在他的住房問題上設置陷阱,讓他差點栽在這件事上。之后,這位干部不再那么高調,在工作上也沒有了當初的激情。
“中央下來的干部也同樣會面臨這樣的問題,是與當地官員打成一片,還是特立獨行,這是一個問題。”這位河北官員說,如果與當地官員交往過密,不利于打開新的局面。如果特立獨行,可能會與當地官員上下脫節,工作得不到支持,反而會引來一身麻煩,令其無心工作。
此次“京官”任地方實職,是為地方領導班子注入新鮮血液,也有助于破除當地官場派系。“‘京官’政策性強,理論水平高,在地方工作中會比當地提拔的干部更講政策,不會亂來。”上述河北官員說,“但他們人不熟,地不熟,情況更不熟,容易被忽悠。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好官,也要得到下屬的支持才能把工作做好。對他們來說,如何把握尺度是個考驗。”
中央機關部委司局級干部,多是政策制定的參與者,缺少基層工作實踐,難免導致政策的制定脫離實際,因此,干部“上下交流”,讓“京官”真正地沉下去,積累基層經驗,也就成為國家培養選拔干部的一個長期規劃。
“中央干部去地方任職,派出的全是司局級干部,未來這部分官員可能處于國家決策層,積累基層工作經驗,無疑會推動決策更切實際。”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說。
在采訪中,有地方官員擔心,中央下來任職的干部,要想再調回中央部委,就必須做出實實在在的業績,否則,在地方如果無法勝任,更沒上升的可能,就有可能造成“京官”為了政績,做一些不切地方實際的形象工程。
還需要警惕的是,“中央任職地方干部,由于來自中央部委機關,往往被人認為有背景、有后臺,只能一味奉承,當地群眾和干部對其不敢監督,使其獨斷專行,一旦腐敗更加可怕。”“央地干部”交流制度早已有之,其中不乏中央任職地方官員日益腐化的先例。
總的來說,“干部交流任職是國家培養選拔干部的戰略考慮,對于地方而言,‘京官’能為當地政府帶去新的思路,拓展視野,打開局面;對于‘京官’來說,有利于他們積累基層經驗,提高自身決策力,也是對自身經歷的完善。”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龔維斌教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