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玉清
“究竟不是道地的家鄉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醅呢?”這是臺灣作家琦君寫的《春酒》一文的結尾。
造不出這家鄉的春酒?春酒原料很簡單,它由“黑棗、桂圓、荔枝、杏仁、陳皮、枸杞子、薏仁米和兩粒橄欖”八種原料釀成,道地的家鄉春酒也許能克服時空的限制而釀造的。但春酒里承載的童年的歡樂與純情、那溫馨溫暖的母愛,那濃得化不開的淳樸、和諧的人情,那充滿年味醇厚的民風無法炮制。新年迎神拜佛;家家邀請喝春酒;村子里有人需錢急用,就集會籌錢……正月里,會首總要置酒表酬謝;母親樂意把花廳“供人請客”,并捧出自己泡的“八寶酒”為人助興。燈火明亮,人人興高采烈。宴席間,鄰里談笑風生、斛籌交錯、期在必醉。孩子們興奮著、快樂著。幾多懷想幾多思念,想在炮制中一解愁腸,但終因無法炮制而讓這惆悵“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于是自然發出一聲嘆息:“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慈愛善良的母親已辭世,純真的童年也早已成了遙遠的夢,淳厚的鄉情也已遺失在彼岸,取而代之的是現代文明的浸潤,擁擠中的孤獨,熱鬧中的冷漠,長期蝸居蟄伏在美國、臺灣的琦君,在嚴嚴密密覆蓋的環境中,春酒自然勾起了她回歸的渴望。但回得去嗎?故鄉成了異鄉,童年也成為歲月的倒影,年俗民風成為歷史的煙云,于是,無處安放的鄉愁且在思念中體味那說不清道不明的家鄉味……
琦君、席慕蓉、余光中們,處在異國他鄉的游子——所有的尋尋覓覓真的僅僅是思念故鄉嗎?故鄉的一草一木,故鄉的風情,故鄉的人還是記憶中的一切嗎?或許,思念更多是來自現實生活的失落,道出的是現代文明的一種失落,尋覓的是一方心靈的家園罷了!那春酒在思念的醞釀中,在歲月的累積下,已經不知不覺演變成一種情感載體——故鄉情結。這故鄉怕早已不是一個地域概念,而是一種精神向往,是一種希望、憧憬,只因成年后的回憶和想念而多了一份美好,因失落而更加美麗和溫暖,并隨思念的加深遙遠成了一個美麗的夢吧。
這種失落,這回憶的追尋,我們在文學作品中讀到很多。且從學生在七下學過的魯迅的《社戲》舉隅,文末深情的慨嘆恰如這杯“春酒”撩人追戀。
《社戲》結尾:“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其實,那夜的戲,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罵”;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來也實在平常。但從修飾詞“真的”,“一直到現在”,“實在再沒有吃到”,“也不再看到”,字里行間足見魯迅對故鄉、對童年的深情懷戀!是什么讓他魂牽夢縈?因為看戲行程中有寧靜優美的月下水鄉,清新、幽遠,自然純樸,是一方“凈土”;與伙伴們劃船,在浪花里“竄”,歸航中可“偷”羅漢豆燒著吃,這里也是我的“樂土”;有淳厚的人情,“小村里,一家的客,幾乎都是公共的”。伙伴們因為要陪我玩可以從父母那得到減少工作的許可,阿發因為自家的羅漢豆大,便讓摘自己家的,六一公公知道大家“偷”吃了他的羅漢豆,非但不生氣,還特地送了些給“我”吃。質樸的人情如春酒中淳厚的民風,散發著泥土的芬芳,令人沉醉、感動!但這些記憶已隨著童年的天真、爛漫、自由而“灰飛煙滅”。魯迅《朝花夕拾·小引》中說到“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后來,我在久別之后嘗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留存。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無處安放的思戀和惆悵惟有寄寓在文字里,回憶里。故鄉的美好已不可再現,兒時的游戲和情趣只能沉在心底。寫下此文,魯迅已是一個飽經世事滄桑的都市人,迫于生計輾轉奔波,對時世常懷憂患,生命難以承受之重,以懷舊來溫暖自己,給自己御寒。
故鄉已回不去,或回到故鄉時現實會把美好的記憶一一擊碎,“到鄉翻似爛柯人”或是“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都是件讓人悲哀、叫人尷尬的事,以致常使人“近鄉情更怯”。所以李白一邊寫著“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詩句,一邊不停地游走,而不愿踏進故鄉一步,他寧愿選擇把故鄉掛在心頭作為永遠的療傷的良藥。“鄉愁越濃越不敢回去,越不敢回去越愿意把自己和故鄉連在一起——簡直成了一種可怖的循環,一生都避著故鄉旅行,避一路,想一路。”有時或許會在某個清晨或黃昏問自己:我的家在哪里?抬眼望去,但見“煙波江上使人愁”,故鄉默默地守在遙遠的山腳下或小河邊,守望的身影恒久不變。一條鄉愁的詩路,就這樣從“楊柳依依”的《詩經》走到席慕容的那棵“沒有年輪的樹”,并一直走下去,沒有盡頭。
一份思念,一縷芳魂,“春酒”、“社戲”,讓我們覺得美好的東西仿佛成為過往,其實一直存留在心底。琦君、魯迅,甚至我們每個成年人,又何嘗不是“大地上的異鄉者”?為了心中的橄欖樹,走向遠方。但即便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不抵故鄉那熟稔到骨子里的一草一木。無處安放的鄉愁使他們淺吟低唱,在失落惆悵中去握住那永遠刻在心底的風景,成為生命中一段最本色最溫暖的記憶。這樣看來,他們思念的已不僅僅是遙遠的故鄉,而是古老醇正的文化,淳樸的人情,是一種渴望內心的純凈,渴望悠遠的溫情,于是他們心中便漸漸地壘起一座豐饒博大的城堡,她的名字叫鄉愁!
(作者單位:安徽省桐城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