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佑尊嚴與和諧
人民政權創制的法律當然體現“以人為本”——“人權”二字在波瀾壯闊的共和國歷史上逐漸“大寫”。
在北京正義路一座靜謐的院落里,中國法院博物館展室的墻上懸掛著一幅拍攝于上世紀50年代初的照片——
梳著兩條小辮的農村婦女江美珍面帶笑容,向圍攏在院子里的男女老少宣傳著新中國的《婚姻法》,周圍的老太太們都咧嘴笑著……
1950年通過的《婚姻法》,打破了封建枷鎖對婦女婚姻的束縛,徹底將中國婦女從封建的婚姻與家庭制度中解放出來。照片中的主角、浙江省嘉興縣農民江美珍本身就是一個擺脫封建婚姻束縛、重獲婚姻自由的典型。
新中國第一部婚姻法是一部解放“人”的法律。婚姻法明確提出廢除舊的封建主義的婚姻家庭制度,規定了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婚姻自由等內容,體現了我國婚姻家庭關系中最基本的精神。
作為唯一連續11屆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普通女性,申紀蘭對第一次去北京開會的情景記憶猶新。“接到通知的時候特別激動,一個農村婦女能當全國人大代表,這是多大的一件事情啊!1954年9月,我騎著毛驢從村里走到縣城,然后乘卡車、火車,輾轉4天才走進中南海懷仁堂。”
在那次會上,申紀蘭代表提出的是“男女同工同酬”的建議。不久以后,“男女同工同酬”被寫入新中國憲法,譜寫了中國婦女爭取勞動權利的新篇章。
歷史輝映未來,精神穿越時空——
人的生命和自由無比珍貴。
1979年,在“文革”前就有了30多稿的刑法為撥亂反正應運而生、快速通過;1997年刑法大修,確立了罪刑法定等現代法治原則。
2006年10月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人民法院組織法,將所有死刑案件核準權收歸最高人民法院統一行使,為防止冤假錯案邁出關鍵一步。
2007年11月1日實施的突發事件應對法,明確規定政府非常狀態下的權限,最大限度地保護非常狀態下的公民權利。
明德慎罰。已經審議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八)擬取消13項死刑罪名。
……
法治社會,運用規則為人們的行為劃界。法治社會,公權力不能隨意跨過私權利的邊界。
保障人權要勇于突破傳統禁區,保障人權要解放思想勇闖禁地——
曾幾何時,“文革”動亂中,一位立法工作者被迫離開熱愛的事業;改革開放時,他們挺直腰桿定規立制——
中國歷史上只有“官管民”,沒有“民告官”,各地群眾反映“官告民一告一個準兒,民告官沒門”。行政訴訟法頂住各方壓力,最終在1989年出臺。
198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在起草制定民事訴訟法時接到全國各地的反映信函,老百姓說“官告民一告一準兒,民告官沒門兒”。
“我們馬上把民眾的這個反映匯報給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彭真同志,他說這個問題要解決。”顧昂然回憶起當初的情景仍然歷歷在目,根據彭真同志的指示,立法小組在民事訴訟法草案中增加了一條:“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審理的行政案件,適用本法規定。”這一條雖然很簡單,但它確立了我國的行政訴訟制度。
1982年8月,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制定海洋環境保護法時,主管行政部門對“關于對行政處罰不服的可以向法院起訴”的規定,堅決不同意。顧昂然回憶:“他們說經多次交換意見,我們與主管行政部門還是談不下來。為了解決問題,彭真同志親自開會協調,協調中還是有阻力,彭真同志當場讓我讀憲法第四十一條。”
憲法第四十一條是這樣規定的: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和檢舉的權利。
顧昂然在宣讀的過程中還特別解釋,“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就包括了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其中的“控告”就是行政相對人可以向法院起訴,民訴法(試行)規定行政訴訟的根據是憲法。
在憲法的大旗下,當時持反對態度的行政主管部門終于不再公然反對了。
“在我國立法史上,行政訴訟法的制定在立法過程經歷中爭論異常激烈。這部法律向一切非法行政行為發出的巨大挑戰所激起的強烈反響,猶如思想領域里的一場風暴。”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胡康生回想當年立法情景歷歷在目。
時任全國人大法工委副主任的顧昂然曾經為了讓行政機關接受可以當被告的地位,不惜挺身而出向行政機關領導當面宣讀憲法。他回憶起20多年前說,“行政訴訟法出臺后,還有不少基層干部以辭職表達不同意見。”
最高人民法院的統計顯示:1989年至2008年,中國各級人民法院共受理各類一審行政案件1405085件,審結1401532件,結案率為99.7%。
中國法治建設為打造法治政府留下了清晰軌跡——
頒布行政處罰法、行政監察法、行政復議法,不僅使行政法體系初見端倪,更為促進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奠定了堅實的法制基礎。
行政許可法中,我國第一次確立了“信賴保護”原則——行政機關不得擅自改變已生效的行政許可;為了公共利益變更或撤回的,要補償給當事人造成的財產損失。
與人民權利緊密相連的是人民偉大的創造力;
人類繁榮昌盛之所就是自由之花盡情綻放的地方。
2004年,“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人權”由一個政治概念提升為法律概念,尊重和保障人權被確立為國家根本大法的一項原則。“人權”入憲,為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理念確立了現實的基準、法律的標桿。
2010年,修訂選舉法,改變了“上面提名單、下面畫圈圈”的做法,規定逐步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實現城鄉“同票同權”。
侵權責任法第一次明確規定了精神損害賠償,確立了“同命同價”賠償原則,體現了權利平等,并對個人隱私權加以保護,在我國法治道路上又邁進了一大步。
徐顯明說:“經濟社會的發展成就與以人為本的社會制度、法律制度息息相關。人民的各項合法權益有了保障,社會才能穩定,人們才能專心致力于社會生產,才能真正實現國富民強。”
“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人之為人,就在于他有人權;一個人的人權能夠切實獲得保障,他就會有尊嚴。
幼有所教,老有所養,學有所用,勞有所得,病有所醫,住有所居,這些都是人民的尊嚴。
時不我待,快馬加鞭。民生社會保障必須從制度抓起——
—施行多年的農業稅條例廢止。中國取消了千年的“皇糧國稅”,當年為農民減稅負1200多億元。
——社會保險法首次為社會保險制定“基本法”;養老、醫療保險將實現異地“漫游”;基本養老保險首次確立“全國統籌”目標。
——勞動合同法針對普遍不簽訂勞動合同、勞動合同短期化、勞動者經常被迫加班等情況,作出了一系列針對性規定,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食品安全法為百姓打造“平安餐桌”,對“問題食品”實行召回制度,取消食品“免檢制度”不留監管空白。
殘疾人保障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義務教育法、就業促進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每一部法律都捍衛民生。
科學發展還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了藍天碧水,立法人殫精竭慮——
水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海島保護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每一部法律都守護和諧,當今人們更看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所長李林說,“我國法律體系成為社會利益的分配器、社會關系的調整器、社會秩序的穩定器,成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科學發展的助推器。”
李林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至少有兩層含義:一是,從國家角度看,中國從過去的無法可依,到目前整體上實現了有法可依,公權力受到法律體系的規范和制約。二是,對公民個人而言,老百姓的權利有了較為全面系統的法律保障。
“法治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法律體系的形成與人民的利益和權利密切相關。”李林說,法律體系的形成不僅是國家民主政治建設、法治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國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文明(Civilization)這個產生于西方的概念與法治的進步緊密相連。要實現這種法治的文明進步,有法可依是前提。從公民權利角度講,法律體系的形成實現了有法可依,就意味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政治權利、社會權利、文化權利等人權受到侵害時,就可以依據法律并拿起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李林說。
每個公民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都享有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自由和權利,國家要保護每個人的自由和人權。
國家的發展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除此之外,沒有其他。
整個社會的全面發展必須以每個人的發展為前提,因此,我們要給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讓他們的聰明才智競相迸發。
讓每個人都獲得自由而全面發展,社會更加和諧,人不斷得到解放,社會更加繁盛。
法治中國,人民滿懷希望——
懷著這個希望,立法者充分吸納民眾表達的訴求推動制定法律的和諧;
懷著這個希望,司法者將法律的公平正義實踐到方方面面推動社會生活的和諧;
懷著這個希望,人民心中平添對法律的崇高信仰,遵法守法,創造并且守護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