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其旭
壯族布洛陀神話破除中國無創世體系神話的舊說
潘其旭
神界的圖景是原始思維再現的古代社會圖景;神話的演化,既是古代社會演變的曲折反映,亦是原始思維進化的結果。在與世界各民族神話相互比較的研究中,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壯族布洛陀神話,有著特殊的歷史價值、精神價值、文化價值、美學價值和學術價值?!秹炎妩N經布洛陀影印譯注》一書,向世界展現了壯族原生態的宗教文化和創世體系神話的風貌,破除了歷來中外神話學界斷定中國無創世體系神話的舊說,堪稱世界文明的一朵奇葩。
壯族;布洛陀神話;創世史詩
神話,是人類童年時代的產物,是原始文化的結晶。世界各個古代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由于特定的生產方式、生活環境、文化特征、心理特點、歷史進程等諸因素的制約和影響,都創造了各自獨立并呈現出不同的精神傾向和神話外觀,同時隨著歷史的發展,又不乏互相影響的神話故事。“神話”—希臘語Mrthos的本意即“寓言”。神界的圖景是原始思維再現的古代社會圖景;神話的演化,既是古代社會演變的曲折反映,亦是原始思維進化的結果。神界故事和神界圖景往往呈現出異中有同、同中有異的文化現象,折射了由原始向文明過渡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條件。誠如馬克思所說:“古代民族是在神話幻想中經歷了自己的史前時期。”①從而,那充滿著五光十色、撲朔迷離、寓意深邃的神話世界,也就成為研究社會史、文明史、民族精神發展史的珍貴對象。
在與世界各民族神話相互比較的研究中,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壯族布洛陀神話,自有它特殊的歷史價值、精神價值、文化價值、美學價值和學術價值。先后出版的《布洛陀經詩》(廣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和《壯族麼經布洛陀影印譯注》 (8卷本。廣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以下簡稱《麼經布洛陀》),則向世界展現了壯族原生態的宗教文化和創世體系神話的風貌,從而,也就破除了歷來中外神話學界斷定中國無創世體系神話的舊說,其不失為世界文明的一朵奇葩。
布洛陀是壯族及其先民崇奉的創世神、祖先神、宗教神和道德神。所謂“布洛陀”,壯語稱為“pau5(祖公)1o6(知道)to6(全部、足夠)”,意為通曉世事的祖公,即無所不知的智慧神祇;或稱“pau5(祖公)1o6(通曉)to2(魔法、神術)”,意為通曉法術的祖公,即無所不能的至高偉神。在壯族人民的心目中,布洛陀是最具權威的神圣—世界的主宰者。
壯族先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面對自然力桀驁不馴的驚恐和急于主宰自然的強烈愿望,在萬物有靈觀念的支配下,為祈求借助神力來保護自身的物質生產及生存繁衍,形成了自己的原始宗教信仰,壯語謂之為“麼” [壯文:mo],意含喃誦經詩、通神祈禳;從事麼教的神職人員叫“布麼”[Box mo]譯稱“麼公”即巫師、祭司;舉行法事儀式叫“古麼”[Gueg mo]即做法事。壯族麼教起源于其先民嶺南越巫。大約自東漢至唐宋時期,在道教、佛教的影響下,“布麼”把壯族的創世神、始祖神布洛陀奉為教祖,主要以“麼”即喃誦經詩的形式,通過古事秘訣來宣規明理,啟示訓誡,禳災祈福,遂而從以自然崇拜為核心的原始宗教向人為宗教發展過渡,由松散的形式向自成體系的麼教演化,具備民間宗教的基本特征而歷代傳承。麼教的主要特點是:(1)崇奉統一的最高神祇布洛陀。(2)有自己的基本教義和教規。(3)形成較固定的法事儀式。(4)傳承有較系統的“司麼”即《麼經》抄本,為壯族傳統五言體押腰腳韻敘事經詩,用古壯字 (史稱“土俗字”)抄錄?!秹炎妩N經布洛陀影印譯注》就是從民間搜集到的30多種《麼經》抄本中選取29種匯編集成的。麼教經書按其內容和功能,大體分為:創世經、造物經、贖稻魂經、贖?;杲?、解殃經、解冤經、超度經七個類別??梢哉f,《麼經布洛陀》是壯族的傳統宗教經典與古代神話專集的“圣書”。而其中的主題理念、內容樣式、性質功能,體現民族精神及對民族文化的影響,與世界許多古代民族的“圣書”所凝聚的體系神話,具有相類相通的功能和異曲同工的效果。
世界文明史表明,在上古時代,宗教與神話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而神話即是用語言 (或文字)講述的宗教。因此宗教經典,往往就是神話的寶庫。文化學史家E·克洛特在談到古代各民族“圣殿里”和“心靈中”的經典著作時說道:“一切圣書含有許多寓言、神話、故事,以及關于上帝的各種淺陋的觀念。耶穌教的《圣經》和其他古代的書籍沒有一種離得開這種種東西。因為在作成這種書籍的時候沒有其他種種觀念?!雹谠诠糯褡宓男叛鲇^念和社會生活中,宗教經典和神話傳說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例如:古代埃及民族視國王為“萬有之神”即是太陽神的化身;人的今生是為死后“復活”而永生作準備,著名的《亡靈書》(又譯為《死人的書》)就是古埃及宗教經文與頌神經詩方面的專集,歷數千年發展成為全民族的經典著作。巴比倫 (包括蘇美爾)的宗教經典和神話傳說也一度繁榮,其中的《埃努瑪·埃利什》完整地記載了創世神話,著名的“大洪水和人類再生”神話就首先見于該書,對后來基督教的《圣經·舊約》中“挪亞與方舟”的洪水神話有顯著影響。印度宗教源遠流長,其中最古老的經典是由古代祭司們編成的四部《吠陀本集》:即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被奉為“圣典”,是古代印度宗教的偉大集成。后來又有18部《往世書》,敘述印度教三大主神梵天、毗濕奴、濕婆的故事。希臘古代的神話傳說,最早集中記錄在赫希俄德的《神譜》和荷馬的兩大史詩《伊利亞持》、《奧德賽》等英雄傳說里。希伯萊人的《舊約》作為舉世聞名的宗教經典,也是古代神話集成之作。它包括創世、人類起源、種族產生、社會分工起源的種種神話,并通過基督教的傳播,給歐洲人的精神世界歷史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③
我們說《麼經布洛陀》是壯族“心靈中”的“圣書”,正是由于它與上述的古埃及《亡靈書》、印度《吠陀本集》和《往世書》、希伯萊《舊約》等著名圣典一樣,是由布麼 (祭司)在特定的宗教儀式上祝頌的。而凡布麼舉行法事儀式,必先禱請布洛陀降臨主神位,女祖神乜淥甲作陪神,以助布麼顯示神威。在《麼經》敘述的故事里,凡人們遇到疑難不解之事或災禍,都要禱問布洛陀和乜淥甲,祈求釋疑解難;或當事者在危難之際,往往會巧遇布洛陀而獲得神助,經釋原開導,只要遵從布洛陀的旨意行事,即可獲得啟示和力量,應驗化解,擺脫厄運,達其所愿,過上安康的日子。故在各種《麼經》中,凡事必有“去問布洛陀,去問乜淥甲;布洛陀就說,乜淥甲就講”的解難祈福的訓導,并通過講述“前人古事”,或傳授創業知識技能,或以各種“善與惡”、“福與禍”的因果關系故事來警示告誡。人們注重布洛陀作為至尊神明的形象,更崇尚他超越一切經驗的具有永生性、全智性、仁慈性、道德性和創造力的品格德性。從而對世界的構成、萬物的來源,生活實踐中遇到的各種事象和意欲所求,尋找到一種想象中的合理解釋和精神上的寄托慰藉。致使壯族及其先民的社會需要、道德需要、感情需要和價值觀念,以及能夠托付自己的生存發展保護者的需要得到了滿足,從中激發才智和充滿力量,體現追求高尚和奮斗前進的共同愿望和民族精神。這也表明麼教是在壯族地區父權制社會確立并出現大部落聯盟以后,為增強族群內部的集體意識,強化神權統治和社會有序化的歷史背景下的精神產物。正如馬克思所說,在古代社會中,“每個氏族都是起源于某一個神,而部落酋長的氏族甚至起源一個更顯赫的神?!雹芄什悸逋佑忠浴巴酢保踲uengz]為代稱。盡管在《麼經》和神話故事中仍帶有原始宗教的烙印,如傳說布洛陀是從石蛋里爆出來的,與從花中生出的女祖神乜淥甲[meh lug gyap]共同創業安置社會,但他們己是“神人同形”的高級神祇。布洛陀把“甲”[gyap](孤兒)啟導教誨成為傳承麼教的布麼 (巫師、祭司),為世人誦經施法,訓導眾生。我們從中可窺見布洛陀的神格演變過程:從自然神變成祖先神和社會神,從創世神變成宗教神和道德神,其初步具有人為宗教祖神的品格和職能。他創造世界萬物,善于辨明事理,創立麼教秘訣,法術高超,消災解難,濟世降福。因而在壯族及其先民的心目中,布洛陀是至高無上的圣明,人們都有忠順尊崇的義務。從而樹立了麼教統一的最高神祇的宗教觀念,也就成為連結有著一致信仰的文化共同體——壯族社會群體的精神紐帶。
由此可見,作為壯族民間宗教和神話經典的《麼經布洛陀》,已不是那種圖騰動物或半人半獸神祇造型的神話原始狀態,是經過各種形式的“啟蒙意識”和不自覺的智性加工而成的。它采取幻想的、超自然的形態,通過智性化了的“神”和“神的故事”或“寓言”,從各個側面說明宇宙、社會、人生的萬般現象,注入了相當可觀的文明時代的理性內容和啟蒙意識,表現和寄托著民族的基本精神,成為壯族文明歷史上備受尊崇的經典之作— “圣書”而在民間傳承?!饵N經》平時由布麼秘存或授徒傳抄,只能在法事儀式中祝頌,老布麼去世時作陪葬品,對它的珍重非同一般。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一直延續不斷。中國的古代神話是原發性的,有著自己的表述樣態和結構系統。然而在比較研究中不難發現,古籍記載的神話雖豐富卻較零亂又無專集。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曾經談到中國神話的這一特點:“中國之神話與傳說,今尚無集錄為專書者,僅散見于古籍,而《山海經》中特多?!泵餮灾袊糯鷽]有類似世界各國的那種宗教經典或神話專著。同時,要將這些極零碎的神話片斷清理綴輯起來,又合乎上古傳說的本來樣態和含義,構成清晰的中國古代“神的故事”的條貫,確是十分困難的事。這是國內外學術界認同的觀點。神話學家袁柯認為,“如果依循著各種神話所反映的社會形態在社會發展史上的先后去整理 (中國)神話”,“整理出來的將是”一種“各不相屬的狀態”⑤。美國著名的中國神話學者杰克·波德也談到,“(中國上古典籍中)沒有可以稱作神話的專門體裁,也沒有一部可以從中發現記敘連貫和完整的神話的文學作品。我們只能看到一些提及的片言只語,以及分散在各個時代、各種觀念的文獻中的誘人的斷簡殘篇?!雹拚蛉绱耍械膶W者指出,“翻遍中國的古代典籍,也還是找不到一個創造了宇宙與人類的萬能之神,以及一以貫之的群神網絡。也找不到這樣一個神系中的主神,多次干預并指導人類生活的明確記載?!彼於J為:“中國缺乏始祖神話,更缺乏完整的創世神話系列 (包括人類起源神話)的現象,十分突出?!雹?/p>
神話學表明,世界各民族神話的產生、發展及其神祇形象,經歷了從動物造型、半人半獸即人獸同體到“人性化”即神人同形的幾個階段;神話故事結構及神祇關系,則從原始民族片斷的“獨立神話”向“體系神話”演進,即形成萬能主神為首的神系網,是為將開始跨入文明門檻的文化民族的創造和標志。而所謂系列神話,就是一套較完整的神界故事系列,大體的主題有:(1)創世開天,宇宙的形成和世界萬物的起源來歷;(2)人類誕生;(3)遭遇災難,“上帝”、“天神”降災甚至毀滅人類;(4)神明救世,英雄人物拯救人類,一對男女重新繁衍人類;(5)文明創造,文化超人發明各種文明業績;(6)英雄時代,由文化超人轉化成為征服勝利者。⑧而古籍記載的中國神話,則表現出與各國古代神話尤其印歐神話全然不同的傾向、結構和形態。其主要表現是:
1.上古神祇具有鮮明的人獸同體的特征,始祖神的造型尚未完全“人性化”。先秦典籍中很少有神人同形的描述,尤其是《山海經》中的許多神祇,都是人面獸身、人面鳥尾或人首蛇軀的形象。伏羲、女媧為“古之圣女,化萬物者也”(漢·許慎《說文解字》),被視為中國神話中的“人類始祖神”,而其在先秦時代還是各自獨立的表現為“人獸同體”造型的“片斷神話”,兩者根本沒有任何關系,只是到了漢代的造型藝術里才開始結伴出現。如在四川郫縣出土的東漢畫磚,伏羲、女媧是人首蛇身畫像:上身相擁,兩尾相交系結。⑨表明雖離開神話產生的年代已經久遠,社會發展己達到高度文明的漢代,人們在觀念上還沒有完全擺脫對非人力量的依附心理,仍然停留在“半人半獸”的神際世界里。這種神秘而朦朧的“人獸同體”神祇的鮮明傾向,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中國上古神話的“人性化”、“社會化”的進程,致使“人化”的“神界故事”—體系神話沒有出現。此外,直到唐朝末年李冗的《獨異志》,才有“昔宇宙初開時,有女媧 (伏羲)兄妹二人,在昆侖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妻”的故事。凡此也就說明,伏羲、女媧并非上古神話的始祖神祇。
2.對宇宙來源的探索缺乏熱情,只有創世因素的萌芽而無具有宇宙開創者身份的神衹。原始民族大多都有關于宇宙起源和萬物發生的神話流傳,“創世”是上古神話的第一主題。而在先秦的籍載中,涉及“創世神話”的也只有一些痕跡。如:屈原在《楚辭·天問》中發出:“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意為 “(造人的)女媧的身軀又是誰做成的?”《山海經·大荒西經》說:“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材料簡短而含糊不明。只是后來到了漢代,女媧被奉為“三皇”之一,才進一步出現關于女媧化生萬物的傳說記載。王逸《楚辭集注》:“女媧人頭蛇身,一日十七化?!睋瞬浑y判斷,女媧及伏羲是在天地己經開辟的情況下,重新調整世界秩序或再造人類的神衹或文化超人。
縱觀中國籍載的上古神話,造成宇宙主神和創世內容缺乏的現象,根本原因則在于社會文化的倫理化和神話材料的歷史化。我們都知道,以抽象的“天”、“天命”和“道”觀念為核心的中國哲學,歷來對人類的彼此關系以及人對周圍環境的適應特別關注,而對于宇宙天體的起源、性質及運行的自然奧秘卻興趣不大。雖然在屈原《楚辭》中大量出現神話材料,但這只是詩人為抒發心志情懷和上天入地“求索”精神;《天問》中用了許多神話材料來“問天”,也僅充作反襯作者的懷疑態度,又無需回答也無從釋然。因為中國的帝王自命為“天子”,“帝”是神化了的德高望重的偉人,“奉天承運”、“天人合一”而天成造就,哪還需要對天體的來源作探究?而這類問題,對于闡述古代中國的“統治著的意識形態”(馬克思語)最為關心的社會、倫理問題,不僅用途不大,而且還會有相悖之處。如《論語·述而》明言:孔子“不語怪、力、亂、神”。于是,孔子出,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實用為教,不欲言鬼神,太古荒唐之說,俱為儒者所不道,故其后無所光大,而又有散亡。⑩同時,神話的過早歷史化,造成上古神話的“分裂”:一部分變成古史系列傳說,一批天神地祇“化”為歷史人物;一部分保持原始神秘的動物神話風貌,各種“人獸同體”的神怪充滿神話世界。
3.神話歷史化,遠古神祇變為近古帝王,形成中國式的“歷史神話體系”。鮑·李福清在《中國神話》中指出:“中國古典神話的一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神話人物的歷史化。這些神話人物在儒家正教的影響下,很早就演變成為上古時代的歷史人物?!?如春秋戰國的《堯典》所載帝舜“逐四兇”的英雄事跡及其中的神際關系:“(帝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其中有“三兇”是“人獸同體”形象:(1)共工是水神, “人面蛇身、朱發”?。共工之父祝融是火神,“獸身人面、乘兩龍”?。其遠祖炎帝也不是“人”,而是“人身牛首”的動物神①。(2)驩兜,“其為人,人面有翼,鳥喙,方捕鳥”?。(3)鯀則是一匹白馬。“黃帝生駱明,駱明白馬,是為鯀。”②而鯀的先祖黃帝作為軒轅神國之主及其宗教象征物,也同樣打上“動物圖騰”式的烙印:“軒轅之國……在女子國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軒轅之丘 (陵),在軒轅國北,其丘 (陵)方,四蛇相繞。”?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傳說中最古的帝王本來不是“人”,而是一群神怪!顯然,這就給王族始祖的誕生渲染上濃厚的神異色彩,大凡新興的統治者,都渴望神化自己的先祖,藉以抬高和強化自己的政治地位。
正是這樣,《堯典》把《山海經》中一整批遠古天神地祇,“化”成了近古的帝王人物,將原始宗教神話演變為歷史神話,完成了神話歷史化的“轉型”。致使傳說的“三皇五帝”?在族源關系上,大都與這些“人”化了的神怪“沾親帶故”,最終在《史記·五帝本紀》(唐代司馬貞《索隱》)形成了從黃帝的父親“少典氏”到堯、舜、禹及夏、商、周、秦的帝王譜系。而夏族的始祖大禹,商族的始祖契之母親簡狄,周族的始祖后稷的母親姜嫄,秦朝統治者的祖先則出于帝顓頊之苗裔孫女脩,都可以追溯到黃帝。這樣,黃帝便成為“人文始祖”,形成中國式的“帝系”,有學者稱之為“少典氏帝系”?。表現為祖先崇拜和家族至上思想的氏族族源神話。
由此可見,中國沒有一個完整的神話主神和神系網絡,但卻產生了譜系清晰、歷史久遠的帝王系統。這全然是“神話歷史化”運動的結果:化天神為人王,化神話為歷史;原始宗教神話動物神祇,變成了古史傳說中的英姿勃勃的帝王和英雄,最后形成了極富中國特色的古史傳說系列,即“歷史神話體系”。誠然,通觀各國封建社會的歷史,“神話歷史化”或“歷史神話化”則是一種世界性的文化現象。如古代希臘,宗教加強了貴族的統治權力,許多頭目們常說是主神“宙斯生養的”,吹噓他們遠祖的譜系,都是上溯到“宙斯”為止。荷馬史詩中每一個主要英雄都是與奧林匹斯神系的某一個神結伴相隨。?我們將中國的“少典氏帝系”與希臘的“奧林匹斯神系”相比較,可以看到神話里反映出不同的精神傾向:中國的“帝系”是倫理性的,希臘的“神系”則是哲理性的。
宇宙是怎樣形成的,世界萬物從哪里來?這是人類在童年時代就開始思考、探索的奧秘和思維活動的基本主題。然而中外學者在對中國神話的研究中——如上所述,大都認為“創世神話”在中國是個“空白”,這似乎己成“定論”。難怪美國學者杰克·波德在《中國的古代神話》中斷言:“特別應該強調的是 (如果把盤古神話除外)中國可能是主要的古代文明中唯一沒有真正的創世神話的國家。”事實果真是如此嗎?又為何視“盤古神話”為“另類”而持保留態度?
誠然,這種觀點僅就籍載的漢族上古神話來說還是情有可原,但卻不能一概懷疑、甚至否定共同創造中華文明的其他55個少數民族在歷史上可能產生創世神話的存在 (如盤古神話)。我們都知道,上古神話是原始民族的口頭創作并靠口頭傳承的。由于歷史的原因,有的民族沒有產生自己的民族文字 (如壯族),或囿于漢文典籍,或以漢族文化為正統的偏見,或因“郫視鄰近的小民族,南方的神話當然亦不為重視”(矛盾語),少數民族的神話未曾得到應有的采錄記載;而歷史上即使一些漢文古籍中略有零星采錄,也是經文人按儒家的理念作了整合修飾,很難看到它的原貌。如有關盤古創世神話故事,未見于先秦至秦漢時期的古籍,直到三國東吳徐整《三五歷記》《五運歷年記》才開始出現盤古化生創世傳說片斷,其中又注入了陰陽學說,缺乏原始神話的古樸色彩。而具體明確提到盤古故事最早的流傳地域及盤古文化傳承事象,則見于南朝梁代任日方《述異記》(上)中的一則記載:
今南海有盤古氏墓,亙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盤古之魂也。桂林有盤古祠,今人祝祀。南海中有盤古國,今人皆以盤古為姓。(任)按:盤古氏天地萬物之祖也,然則生物始于盤古。
后來到了東晉,道教理論家、煉丹術家葛洪在《枕中書·眾仙記》中,首先把盤古列入道教神譜,奉稱“盤古真人”,尊為開天辟地“元始天王”,又稱“三皇”“五帝”“皆其后裔”。這既將道教的神仙信仰系統化、理論化,同時,把盤古納入中國古史系統,填補了原秦漢文獻所載北方遠古無開天辟地神衹的“空白”,加以整合使之銜接,從而構建了中華大地天帝尊神的世系。盤古神話也就隨著道教流傳開來,便有了“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的民謠傳頌古今。這是神話歷史化的又一個典型例證。
然而,可能是由于記載盤古神話的年代較晚 (13世紀),出現也似乎突然,關于盤古神話的來源歷來備受學術界的關注,眾說紛紜。有南方說,中原說,苗蠻說,外來 (印度)說數種,莫衷一是,甚至受到質疑。如上引的“如果把盤古神話除外”(《中國的古代神話》)的假設否定,并以此作為說明中國沒有創世神話的“理據”。對此,近年出版的《盤古國與盤古神話》一書通過實證考察和多學科綜合研究,論證了盤古神話源于華南—珠江流域原著民族——壯侗語民族以盤古信仰為標志的“盤古神話王國”的史實,及其經漢族文人加以采錄、整合、提升,使之哲理化,納入古史系統,發展成為中華各民族認同的創世始祖文化過程。?
其實有關盤古神話,原本就是壯族先民布洛陀創世神話體系中的核心故事:一是造天地,二是再造人類,并有諸多傳說異本。(按:“盤古化生創世”一說缺乏故事性,未見于壯族民間宗教經典《麼經》。此說很可能是后來隨道教回傳壯族地區的。)現以《布洛陀經詩·造天地》篇為例,從中便可以了解盤古神話的源出、盤古與布洛陀的關系,以及布洛陀創世體系神話的結構——
講起從前事/世上無人煙/天地合一塊/不分日和夜/不分高和低/不分天和地/未造出大地/未造出日月/布洛陀在上/看見這一切/神人來做主/造印把令傳/派下盤古王/下來造天地/盤古先造地/先造地上石頭/造月亮太陽/樣樣造齊全/盤古雖能干/造天還不勻/天還不完備/地也不平整/太陽雖然多/但還不明亮/布洛陀在上/看見這一切/神人來作主/造印把令傳/派來天王氏/再把天來造/造了八百年/天空才完善/天又高又寬/云霧往上飄/天空變明亮/云霧也消散/從此天完整/太陽有位置/北斗有方位/月亮有處所/星星有地方/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天王來造天/樣樣造齊全。……
這篇故事告訴我們:在混沌年代,盤古和天王氏是受布洛陀之命來完成創造天地偉業的神族之一,是布洛陀創世體系神話中的“文化超人”。而在諸多同類題材的傳說中,尤其以《麼經布洛陀·麼叭科儀》和民間傳說《天地分家》?中講述布洛陀造天地的故事情節最為生動,形象神奇又充滿生活情趣,具有神話的特殊藝術魅力。請看 (摘錄):
在遠古時候,宇宙一片混沌,天和地尚未分開,緊密相疊合象一塊巨大的盤石。布洛陀造出兩只大蜾蜂和兩只大拱屎蟲,它們用鋸齒利牙咬盤石,經七個月巨石終于開裂破成三片:一片飛升上方造成天,由“圖岜” (雷王)管理;一片降落造成地,由布洛陀管理;一片沉下變成水域,由“圖額”(水神)管理。在天地形成之初,天和地離得很近,人們“可抓星星來玩耍,可拿星星去談情;媳婦舂米杵觸天,公公劈柴斧碰云;公公頓腳叫喊,婆婆拍奶呼號”。人們埋怨“天矮”給生活帶來的不便,請求布洛陀把天撐高。于是,布洛陀砍來三十三條南竹連接起來,用力把天往上頂升得很高很高;又把地疊加有三十三座山那么厚??墒?,頂上去的天收縮得象一把傘,蓋不住大地,布洛陀就用力把地皮拽起來,地面就形成許多褶皺,高凸起來的成了山嶺,低凹下去的變成了江河。天和地就這樣形成了。
這些故事充分表明,布洛陀是主導創造世界和人類的第一大神。當原始時代的壯族先民有了“東西是怎樣制造”的觀念時,就會幻想出某個制造者,推測他既是偉大的非自然人,又是現實生活中最受尊崇的長者,并賦予他的各種屬性:“布”的權威性,智慧性,創造性、道德性,仁慈性,具有主宰世界的神圣威力,又是為民禳災降福的佑護者。于是把“布”與“王”作為布洛陀的尊稱并用,《麼經》中凡祈愿解難之事,常有“板眉布參布,傍眉王參王”,意即“村寨有長老就去問長老,天下有圣王就去問圣王”的訓導。因此在對布洛陀形象的描寫中,揮撥上了濃重熱烈的感情色彩:既有宗教至上神的無比威嚴的一面,如出行時顯示懾虎豹、鎮山河的蓋世英武;又有生活中的“布”(祖公)那種可敬可親的一面。他生活在與壯族及其先民的相同生活環境當中,是一位隱居深山巖洞里備受尊崇的神秘老人;凡“布麼”舉行法事儀式禱請,布洛陀便手持拐杖,挎著裝有《麼經》和法具的布袋應時而至,助布麼顯示神威卻又富有人情味,還與人們“一起同樂過夜”,“一同喝酒唱歌”。由此可見,布洛陀是一位完全人性化的高級神,而不是上述的中國歷史神話“帝系”中的那種人首獸身、獸首人身的假想神,或是遠離人間的“上帝”、天馬行空的“天帝”。這表明“人性的因素”在神話中已占據主導地位,壯族先民已開始擺脫了對自然力量的依附心理,“神人同形”的造型也即是人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自身力量的自然流露。
這類“神人同形”的神話,也就往往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圖景,體現人們對物質生產和生存繁衍的功利追求、價值觀念和精神寄托。誠如恩格斯所說:“最初僅僅反映自然界的神秘力量的幻想,現在又獲得了社會的屬性,成為歷史力量的代表?!?因此,在壯族民間流傳的神話故事中,布洛陀創世神話占有重要地位,特別是在民間保存的宗教典籍《麼經布洛陀》中,創世神話故事占有很大的篇幅。如多種《麼經》的開篇都開宗明義唱道:“三蓋三王置,四蓋四王造。王造黑造亮,王造天造地”。大意是:三種三樣自然物體 (天、地、水)是布洛陀始制,四種四樣自然物體 (天、地、水和森林)是布洛陀創造。布洛陀造白天有太陽,造黑夜有月亮,又造了星空和大地山川。并以此為引子來敘說宇宙的形成和世界萬物的來源?!饵N經》中的各種造物經,都講述布洛陀和乜錄甲率領各路眾神進行各種創造活動的英雄業績。如:天王氏造天,特康射太陽、四腳王造人、盤古再造人類、卜冬寒造火,九頭龍造泉水,婭遜儂造稻谷,嘹三妹造情愛等,為天下人造田地、造干欄,造耕牛、造水車、造雞鴨、造魚荃、造文字、造婚姻、立制度、定人倫等等,為人類造就了安居樂業的家園。其中的各種“工神”即文化英雄達近100個,構成了以布洛陀為主神的神族系統。
在世界神話中,由宗教上的至上神觀念,逐步轉變為體系神話的主神形象,這是體系神話的普遍進程。而體系神話的起源和主神的產生,是在由許多氏族、部落兼并處于國家的雛形階段,既吸收并按序位安置其成員原信奉的各類神祇,更需要樹立一個最高的主神,以象征部落聯盟或國家的權威而造就的。如在布洛陀神話中,就有“布”統領“十二確”即12個部族或邦國的故事,說他們的語言各不相同,說話聲音有的像雞、有的像鵝、有的像狗、有的像羊、有的像猴、有的像鷹、有的像水牛等等,顯然是指原始圖騰部落。布洛陀就是作為大部落聯盟首領的化身而成為整個社會的主神。而上古以主神為首的神系視希臘神話與北歐神話最為典型,一切神話、傳說的敘述,都分別以宙斯 (希臘)和奧定 (北歐)為軸心來生發展開,最后又回歸到宙斯和奧定那里去。他們或承先啟后 (宙斯),或開辟世界 (奧定);或是中樞,或為源頭。以布洛陀為主神的壯族創世體系神話結構,有著與希臘神話和北歐神話相類似的樣態,《麼經》中的大部分章節和所有故事,均以布洛陀講述“召貫”(前代人)的古事秘訣來訓導,最后由布洛陀來裁定。由此可見,布洛陀作為體系神話中樞與核心的主神,除了是宗教崇拜的對象外,又是各類神話賴以敷衍的中樞性“支點”,主宰世界的神衹。正如《麼經》中所說的:“千個鬼神是‘布’安排,萬個神鬼是‘布’創造。”顯然,布洛陀就是一個全宇宙性的主神。
總而言之,壯族神話中布洛陀的主神品格與希臘神話中宙斯、北歐神話奧定的主神特征有相類之處,他們都是最高主宰和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造物者,但又是一個栩栩如生、甚至充滿人情味的神話形象,從而也就破除了中國無創世神話體系的舊說。
我們都知道,“神話”說到底只能是一種“人話”。因為,神話講的雖然是“神的故事”,但實際上只是人的觀念、人的心理的一種表現,歸根到底,還是人類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作出的一種設想。如上所述,以布洛陀為主神的創世體系神話,以史詩故事和生動形象,鮮明地再現了自己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征。從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麼經布洛陀》是壯族先民深入進行智性思考的結晶,布洛陀神話是民族精神的最初紀錄。
各古代民族的神話表現出不同的追求傾向及性質特性,反映著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對宇宙本原的理解。希臘人對自己心目里宇宙本原 (愛、理念、原子、水、火等)的追求和探究,產生了希臘式的知識系統;希伯萊人對自己心目里宇宙本原的追求,凝煉在宗教信仰的特殊形式里,把宇宙的本原稱為“耶和華”(或“撒旦”與“眾天使”),產生了猶太式的一神宗教系統;古代中國的儒道家們對自己心目中宇宙本原(“天命”、“道”、“玄”、“谷神”)的玄想或實用式的追求,產生了倫理至上的“帝系”神話系統。?而壯族布洛陀神話對宇宙本原的理解追求是“天、地、水”三界說,形成了圍繞著人類的生存與繁衍主題而萌發的原哲學思考和觀念文化體系。?它采取寓言式的故事探求世界奧秘,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矛盾,體現了求知愛智的精神,既有知識性與趣味性,又有倫理性、社會性和教化性的作用。舉例如下:
1.從盤石或氣團裂變成“天、地、水”故事看“宇宙三界說”。故事如前述,遠古時天和地未分開,緊密相疊合似一塊巍然屹立的大盤石。布洛陀造出兩只大蜾蜂和兩只大拱屎蟲 (屎殼郎),用鋸齒利牙咬盤石裂破成三片,變成天上、地界、水域。關于天地起源的解釋雖然充滿著虛幻的神話色彩,但虛中有實,并非全是憑空而來,或是天神的意念造化。其所謂“實”者,是以表明“盤石”這一事物的客觀存在為前提,同時“石”在一定條件下也會運動變化——裂變成天、地、水三種自然物體而構成了人類賴于生存的世界。另在《天地分家》故事中也有類似的解釋描述:天地萬物產生于大氣團。從前天地還沒有分家,先是有一團旋轉的大氣體,轉來轉去變成一個三黃蛋,后來爆開分為三片,一片飛到上邊成為天空,一片沉到下方成為河海,中間一片成為中界大地,形成了“三蓋”即“三樣自然界物體”。這實際上是通過類比思維方式,反映了世界的物質性和物質的相互聯系和不斷發展變化的朦朧認知。布洛陀體系神話把宇宙本原稱為“天、地、水”,就決定了它對宇宙本原作知識性的理解和說明。基于這種原始思維,壯族先民構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宇宙結構觀念— “宇宙三界”說的原哲學思想。我們將之與希臘神話說宙斯采用“生殖”的方式 (最先生出混沌)通過諸神間接地創造地母、太空、大海,高山;希伯萊人的《圣經》說上帝耶和華用“靈”與“命令”直接創造世界萬物的故事相比較,壯族布洛陀創世神話保存著比希臘神話和希伯萊神話更為古樸、原始的風貌,鮮明地體現了自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征,它凝聚著壯族先民對宇宙秘密的智性認識。
2.從人與禽獸各得其所故事看“共存生態觀”。關于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布洛陀神話側重演繹的內容之一。如《麼經》(《雜麼一共卷一科》)說到這樣的故事:從前有一個“王”(此為對舉辦法事儀式主家的尊稱),他種的莊稼經常被野豬禽獸糟蹋,便養狗來驅趕野獸,用箭來射獵。許多野獸被打死,“王”又拿野獸來當餐。過了三年禽獸全跑光了,“王”卻患了重病,災難不斷。于是“王”向祖神布洛陀禱告求助。布洛陀指明是因獵殺禽獸帶來的禍害,要為禽獸“招魂”解難?!巴酢北阕裾铡安肌钡闹更c,備牲品請布麼來喃經解煞,為禽獸“招魂”歸來。隨后不久,只見老虎歸深山,猴子歸巖洞,馬鹿歸草地,百鳥歸樹林,所有的禽獸各得其所,于是“王”的病也就自愈了。從此人與野獸飛禽相安無事,“王”的家業又重新興旺起來。這個故事寓喻人要善待野獸飛禽,使之自由生存,讓世界充滿生機,人們的生業才能興旺。壯族是古老的稻作民族,依賴水源灌溉,對自然生態環境尤為珍重,民間流傳有“今考尼那,今巴尼達”的諺語,意即“吃稻米要珍惜田地,吃魚蝦要愛惜河水”,反映了他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理念。其文化內涵,體現了保持生態平衡,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觀和人生觀、世界觀。
3.從洪水遺民兄妹婚生“磨刀石” (肉團)和分姓婚配看對“優勝劣汰”自然法則的認知。
洪水淹沒世界,兄妹婚再造人類是世界性的神話故事。而對人類為什么要經歷洪水劫難后“再造”才得以繁衍這個疑題,便成了千古之謎?!饵N經布洛陀》“造人”篇講述兄妹婚生出象磨刀石一樣肉團的故事,不僅特性獨具,而且有深層的文化內涵,從一個側面對這個世界性的古老疑題作了寓意性的暗示詮釋。故事說: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泛濫淹沒天下,人類幾乎全部滅絕了,只剩下盤古兩兄妹 (另一說為姑侄倆)躲在葫蘆里漂流。后來漂到唯一未被洪水淹沒的郎漢山。布洛陀為了拯救世界,要他們結為夫妻繁衍人類。后來妹妹卻生下一塊象磨刀石的肉團。經祈問布洛陀,“布”要他們把磨刀石砸碎,于是碎片飛散四方,變成了各種各樣的人,世界又恢復了生機。在歷史上壯族對磨刀石十分珍重,視之為重要的生產工具和家族家庭的傳世財產,在廣西平樂銀山嶺的漢墓中,就發現有許多陪葬礪石 (磨刀石)。至于故事中說,盤古兄妹躲進葫蘆逃過洪災,遂而婚后生磨刀石,將之砸碎再造人類,除反映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對生產工具礪石和葫蘆的深厚情結,并視礪石似男根、葫蘆似女體,遂為求繁衍而崇拜外,其主旨是通過寓喻性的演繹暗示:親族血緣婚會生出怪胎,造成人類退化,瀕危滅絕,必需將怪胎 (磨刀石)砸碎,徹底改變近親血緣婚,人類才能重新健康繁衍。正是基于這樣的認知思維,在《布洛陀經詩》中的相同題材的異本故事開端,說祖神布洛陀造了天地山川后又造了人類,但世上“未立規矩”,子殺父吃肉,男女倫亂。布洛陀洞察這一切,便派“四臉王”(一說四腳王)造出十二個太陽使天下大旱三年,黎民死一半;后來“王”又制造洪水淹天下斷人煙,“布”便讓靠葫蘆余生的盤古兄妹再造人類 (砸碎怪胎磨刀石變人)。表明先前制造毀滅性災害是至上神布洛陀的旨意,為了整治“性亂”,必須“造出新的人類”才能繼續繁衍。這與希臘神話所說的“災難”、“救世”故事如同出一轍:宙斯對“青銅時代人類的種種罪惡”感到震驚、憤怒,召集奧林匹斯的神族決定用洪水毀滅全部人類,只有丟卡利翁和皮拉夫婦得到普羅米修斯的警告,雙雙乘小船逃過滅頂之災。后來他們受神諭啟示,將“大地母親的骨骼”扔到身后就可再造人類。他們猜這“骨骼”大約是石頭,便分別拋擲石塊,夫拋出的化成男人,妻拋出的變成女人,產生了新的人類。而《圣經》里耶和華創世造人,是為實現神秘的“意志”,其中又以著名的“挪亞方舟”故事影響最大。壯族的洪水神話與其亦有異曲同工的寓意。有關洪水傳說和人類再生的故事,實際上是關于人類真正起源——經過男女生殖而非捏泥造人之類——的想象之辭。因此往往出現不少奇妙的相似性,歷來引起國際上各方面學者的興趣而各有見地。我們之所以認為“徹底改變近親血緣婚”是產生“洪災、救世”神話的“動因”,還可從壯族傳統《婚源歌》唱述祖神布洛陀要各族群“宗親分姓”、“兄弟 (姐妹)分家”來解決男女“婚配”的古老故事,作為詮釋并加以印證,從中可探察到“分姓婚配”—沿自原始氏族部落時期實行不同氏族間的男女互相婚配即族外婚的制度,徹底改變親族血緣婚的歷史蹤影?。
總而言之,這些故事以幻想式藝術形象,表現了壯族先民對遠古族內血緣婚及其后果的朦朧記憶和反思感悟,對“優勝劣汰”自然法則從無知到認知的樸素觀念,作了“變形”的折射和“幻化”的暗示,預示著原始社會從血親亂婚時期向氏族外婚制階段轉化的開端,亦是其已成為跨入文明門檻民族的表現。如上的神話故事和認知思維,是壯族先民從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和自發的認識活動,到對經驗認識的反思,并由此開始形成自覺追求真知的價值觀。而這些帶有哲理性的觀念及價值觀,只有當文化共體進化到了一定的階段才有可能出現。可以說,《麼經布洛陀》是壯族先民深入進行智性思考的結晶,是利用神話材料、戴著宗教面具的百科全書式的原哲學思考。
綜上所述,中國古籍中的上古神話現象已經化為歷史傳說,因此,人們不把神話解釋成歷史,而反映業已經改造的古代神話當作“歷史”予接受。而壯族布洛陀創世體系神話現象本身,則仍然保持著神話的基本特征,若要說《麼經布洛陀》填補了古代中國沒有神話傳說完整專集的“空白”,自然也是并不為過。它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也應占有一席之地。只是由于被歷史塵封甚至深埋“地下”,不久前才得以發掘,猶似剛“出土”的“神話活化石”。其實早在20世紀30年代,我國神話研究先驅茅盾先生對盤古神話來源評論時,就曾無限感慨而又有所預感地說過:“已經創造了盤古開天辟地之神的嶺南民族一定還有其他許多神話。這些神話,因沒有文人采用,便自然枯死。……郫視鄰近的小民族,南方的神話當然亦不為重視,雖然民間也許流傳,但隨著混入土著的原始宗教信仰中,漸漸改變了外形,終于化成莫明其妙的迷信習俗,完全失卻了神話的意義?!?作為嶺南原著民族的布洛陀創世神話正是處于這樣的境況,千百年來只在民間宗教儀式和“麼教經書”中得以幸存流傳,卻又因“化成莫明其妙的迷信習俗”而歷遭劫難,好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才得以搶救而有如“枯木逢春”。隨著壯學研究的深入開展,對布洛陀文化的專題考察研究碩果累累,《布洛陀經詩》、《壯族麼經布洛陀影印譯注》、《布洛陀尋蹤—廣西田陽敢壯山布洛陀文化考察與研究》(廣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等著作的出版,一年一度的百色市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節并舉行公祭壯族人文始布洛陀盛典,標志著布洛陀神話開始復興。
我們正面臨一個巨變的時代和多樣挑戰,也包含面對神話與民族精神的再思考以面向未來。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日趨加速的進程中,東西方文化、諸民族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不同質、不同形態的文化相互撞擊、共爭舞臺。在這當中,我們只有保持和增強本民族文化的特色,才能在世界文化的舞臺上占有自己的位置;喪失文化特性的民族,失去民族自尊的民族,便失去了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布洛陀神活與民族精神互為表里,它深植于民族的集體意識之中,并具有巨大的潛能。創造、進取、有序、和諧是布洛陀創世神話的精髓;《麼經布洛陀》是表現和寄托壯族基本精神、凝聚民族智慧的“圣書”;田陽敢壯山是紀念祖神布洛陀圣地,這些神話式的“基因”,傳承著并喚醒了民族心理深層的情結而產生強大的文化動力。布洛陀神話的復興,并非意味復古,而是在“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旗幟下,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傳統、振奮民族精神,并在與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比較、交流和撞擊中,開闊視野,去蕪存箐,推陳出新,進行民族文化的重組,實行新的創造,布洛陀神話將在民族精神視野中獲重要位置,并將煥發出新的異彩和社會功能,從而為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活力,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2002年以來,田陽敢壯山舉行公祭布洛陀盛典的社會效應表明,布洛陀神話的復興,具有喚醒民族意識,激勵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激發文化自覺,保持民族文化特性和促進民族文化發展的價值和功能。
我們都知道,歐洲文藝復興普遍表現為科學、文學和藝術的高漲。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在詩歌、繪畫、雕刻、音樂、建筑領域取得突出的成就。而在這當中,與希臘神話精神的崇尚與振興有密切的關系。希臘神話描述的對象是“無所不能”的神祇奧林匹克斯,是希臘式的天神,是那創造一切并支配一切的大能者。所以,希臘崇拜力量和知識的精神最初表現為最有力的天神。顯示人類力量和表現崇力觀念的古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正是在祭祀天神的盛大節日里舉行的,后發展成為全人類共享的體育盛會。而聯系到我們壯族地區田陽敢壯山祭祀“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創世大神布洛陀盛會,表現崇尚人類的創造力和求知愛智的精神,它不同于古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角力競技,而是以壯族的詩性思維并通過“歌祭”形式,在祭祀祖神布洛陀的節日里舉行賽歌競唱盛會—— “歌圩”,并且歷代傳承。在體育競賽中,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從競技觀賞中振奮激情而獲得快樂;而在“歌圩”中人人都可參與群歌競唱活動,抒發情感而獲得愉悅,達到滿足自身在求知、教育、審美等精神生活的需要。如果說,取材于希臘神話的造型藝術是人與力之美的體現,成為人類文明的不朽杰作;那么,取材于中國壯族布洛陀神話的長篇經詩,則是人與智之美的結晶,不愧為東方式的創世史詩而豐富了世界文化的寶庫。以優美動人的歌聲傳四海的壯族歌仙劉三姐,正是布洛陀神系中的原始歌神與愛神“嘹三妹”的演化升華;“歌仙劉三姐”形象已成為壯族詩性思維的藝術典型而譽滿海內外。布洛陀創世史詩和劉三姐歌謠文化,已列入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布洛陀神話復興之路——保護、發展、升華。我們不妨借鑒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模式”。希臘神話對希臘藝術創作有著深刻的影響,以“命運”、“神力”作為不朽的主題,成為希臘藝術公認的寶庫。布洛陀神話既破除了中國無創世系列神話的舊說,亦彌補了古籍所載中國神話故事性因素薄弱的缺陷。從造天地、再造人類、射日、造火、造稻谷、造耕牛、找銅源造銅鼓,到改變解尸吃肉舊俗、“男女分姓”婚配等創世題材,到布伯、特康、岑遜王、莫一大王等英雄人物故事,形象生動、神奇憾人。從那充滿超現實、超自然的神秘世界里,獲得啟示而激發創造力、想象力和創作靈感,這就為各種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題材和廣闊的思路。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對布洛陀神話“寶庫”的開發,就是將民俗文化提升為精英文化推向世界:一是要對布洛陀神話古籍作進一步全面的搜集、整理、翻譯、研究、出版,特別是要翻譯成各種外文版本推向世界;二是把敢壯山景區建成布洛陀神話主題公園,建造古壯字《麼經布洛陀》碑林、布洛陀創世畫廊及神系雕像,營造神奇而有趣的神話世界,讓人們通過神話式的“回憶”感悟而獲得美感享受和精神動力。三是發動和特約藝術家運用文學、詩歌、繪畫、雕刻、音樂、戲劇、電影、電視多種藝術樣式,尤其是高科技動漫形式,通過再創作,將其中的神異故事作全景式的藝術展示,讓世人全面了解布洛陀體系神話的風貌。同時,煥發新的藝術生命活力,以適應人們對文化多樣化精神生活的審美需求,并在與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中,開闊視野,溝通心靈,聯絡感情,增進民族間的相互了解,達到和諧而共同發展。讓布洛陀神話體現的人類智慧和無限創造力打開靈感之泉,為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文化活力而發揚光大,以一種新的精神推進變革事業振興中華!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1卷.6.人民出版社,1961.
②E·克洛特.人類幼稚時代[M].2.商務印書館,1932.
③參見謝選駿.神話與民族精神[M].176—182.山東文藝出版社,1986.
④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獻資料[M]第九卷.45.
⑤袁柯.古神話選釋·前言[M]12.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⑥杰克·波德.中國的古代神話[J]民間文藝.集刊第二集.273—274.
⑦謝選駿.神話與民族精神[M].163—165.山東文藝出版社,1986.
⑧參見謝選駿.神話與民族精神[M].49-50.山東文藝出版社,1986.
⑨見過偉.中國女神[M].90.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
⑩參見.魯迅全集[M]第九卷.164.
?鮑·李福清.中國神話[J].民間文學論壇,1982(2).47.
?見羅泌.路史后紀二.引.歸藏·啟筮[M].
?山海經·海外南經[M].
?司馬貞.史記·補三皇本紀[M].
?山海經·海外南經[M].
?山海經·海內經[M].
?山海經·海外西經[M].
?三皇五帝:天皇、地皇、人皇;黃帝、少昊、玄帝、帝嚳、舜帝。又有三皇五氏之說:天皇、地皇、人皇;有巢氏、(燧皇)燧人氏、(太昊)伏羲氏、(女帝)女媧、炎帝神農氏。
?謝選駿.神話與民族精神[M].293.山東文藝出版社,1986.
?蘇聯科學院編.世界通史[M]第一卷.911.
?參見覃乃昌、覃彩鑾、潘其旭等著.盤古國與盤古神話[M].民族出版社,2006.
?農冠品、曹廷偉編.壯族民間故事選[M].(一).廣西人民出版社,1982.
?恩格斯.反杜林論[M]馬克思恩格斯選集(3).355.人民出版社,1972.
?參見謝選駿.神話與民族精神[M].236.山東文藝出版社,1986.
?參見潘其旭.〈麼經布洛陀〉的文化價值與壯族觀念文化體系[J].布洛陀尋蹤—廣西田陽敢壯山布洛陀文化考察與研究[M]第六章.廣西民族出版社,2004.
?中國歌謠集成·廣西卷[M]〈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茅盾.中國神話研究ABC[J]見.茅盾說神話[M].18.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The Zhuang’s Baeuqlugdoz Myth Broke away from the Old Theory of“China Has No Genesis Myths”
Pan Qixu
Gods’world is a reproduction of the original thinking picture of ancient society.The evolution of a myth is not only a twisted reflec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an ancient society,but also is the result of the evolution of original thinking.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compared with the similar myths of the other ethnic groups in the world,the Zhuang’s Baeuqlugdoz myth has its own distinctive special historical value,spiritual value,cultural value,aesthetic value and academic value.The book,Copy and Annotation of the Zhuang’s Epic on Baeuqlugdoz,demonstrated the styles and features of the Zhuang’s original ecological religious culture and the genesis myth to the world,and exploded the old theory of“China has no genesis myths”by some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so it can be called a wonderful work of world civilization.
the Zhuang;Baeuqlugdoz Myth;genesis epic
【作 者】潘其旭,廣西社會科學院壯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南寧,530022
C95
A
1004-454X(2011)02-0089-011
〔責任編輯:覃彩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