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必耀
期待地方人大監督公開走向常態
□ 田必耀
監督法明確規定,監督公開是人大常委會行使監督職權的一項重要原則。人大常委會監督公開由此而成為一項義務性要求。監督法總則規定,“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監督職權的情況,向社會公開。”分則有5個條款對監督公開進行了具體設計,主要內容體現在:人大常委會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執法檢查報告方面,其年度計劃、報告內容、對報告的審議意見、政府和“兩院”對審議意見研究處理情況或者執行決議情況的報告“向社會公布”。除上述監督法分則5個條款規定的監督情況按法定要求向社會公布外,關于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詢問和質詢、特定問題調查、撤職案的審議和決定的行權情況,依據監督法總則規定的原則,也應向社會公布。監督法實施后,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國人大網等媒體實現了監督計劃、專項工作報告、執法檢查報告、審議意見等面向社會公開。對此,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有關負責人表示,“這是全國人大常委會貫徹執行監督法的規定,嚴格履行法定義務的體現。”
但是,監督法實施四年多來,地方人大常委會監督公開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與法律要求、與公眾對政治信息透明化的需求尚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現在:沒有形成監督公開的常態機制和工作規程,監督公開帶有隨意性和選擇性,一些地方甚至沒有依法公開監督工作;監督公開的內容不全面,媒體刊播的內容多為一些動態信息,一些地方只選擇公開監督計劃和審議意見,而專項工作報告、執法檢查報告內容和審議意見的處理等沒有向社會公布;監督公開的載體建設滯后,人大官方網站信息量少,更新速度慢;記載和反映人大常委會履職的公報絕大部分是內部資料,很難進入公共視野。由于載體建設滯后,導致監督公開跟不上人大工作發展和公民信息需求的形勢。總而言之,監督公開的制度資源沒有用好用足,監督公開的“短腿”需要拉長。
人大監督信息公開是尊重人民知情權的應有之義,決定著“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人民主權原則的真實性。彭真同志曾經說過,“民主就不能怕麻煩”。人大常委會將監督工作向社會公開,是不可推卸的法定職責、法定程序和法定義務。考慮到大常委會監督公開工作發展不平衡的現狀,應從立法跟進、建立常態公開機制和程序、在公共場所放置等措施,同時依托網絡、媒體和公報,全面推進監督公開工作,使人大監督公開步入常態。一是建立和完善人大常委會監督工作公開機制。地方人大常委會可以通過立法、規范性文件,細化監督公開的范圍、內容、方式、時限和程序等;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或工作機構可以通過規范性文件,確定監督公開的工作流程、審批程序、新聞發布及承載監督公開文本、內容的媒體等。建立新聞發布制度和設立新聞發言人制度,規定其聯絡溝通媒體、負責提供權威信息等職責,堅持日常工作定期向社會發布,重大事項隨時向社會發布。二是依托人大官方網站、媒體和人大公報推進公開。電臺、電視、報刊是公民獲取國家政治領域信息的主要渠道,可以刊播動態信息、公告、決議等。公報作為發布法規、決議、規范性文件、工作報告的標準文本,應逐步呈現“公共”、“公開”屬性,盡快從內部資料轉變為面向公眾的傳播載體,放置在公共場所,供公眾查閱,或依公民、組織的申請而贈閱等。同時,進一步建設好人大官方網站,借力互聯網快捷、海量、成本較低等特點發布監督信息,尤其是發表篇幅較大的工作報告,把網絡打造成監督公開的主要載體。三是逐步實現監督內容的全面公開。按照監督公開原則,把無需保密的文件、報告等及時向社會公開,或允許公民和社會組織查閱。中國人大網已經刊登了一向被打上“秘密”印記的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審議發言;《浙江省各級人大常委會監督條例》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查詢依法應當公開的監督工作有關報告和信息資料”。這些做法值得借鑒。四是加強監督公開的督查。省級人大常委會可以考慮對監督法實施情況進行專題調研,掌握監督法執行和監督公開總體情況,必要時上級人大常委會可以對下一級人大常委會開展監督法貫徹實施情況進行檢查監督。
(作者單位:湖南省人大常委會《人民之友》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