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明
專家評析
如果權力被置于陽光之下
文/海明
房價居高不下,老百姓叫苦不迭;房產商抱怨地價過高,開發房子的行政收費項目繁雜,增加了商品房的成本;政府部門也在為房價回歸正常在努力。這可真所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最終為高房價買單的還是消費者。
陶校興案的塵埃落定,讓我們在“觀賞”了這位副“土地爺”的錢權交易后,忽然間發現了些許的破綻,這就是房地產商和政府部門對房價的解釋,應該都有所保留。房地產商隱瞞了他們通過鉆國家政策的漏洞,以不正當手段賄賂官員,拿到他們中意的地塊,進而再改變土地性質,牟取暴利。行政主管部門,明知他們手中的簽字筆可以“妙筆生花”——生出白花花的真金白銀,遂在簽字權上下工夫,不肯放過任何一次可以揩油的機會。陶校興的受賄史,何嘗不是一部權力尋租的濫用史?
城市土地交易的暗箱操作,應該是流水線操作。如果說陶校興屬于“肉食者”的話,有沒有跟著喝湯的?房地產商在開發商品房的過程中,需要打交道的部門何止一個部門,其他部門有沒有陶校興這樣的人物?如果有的話,他們的揩油是不是也與推動房價節節升高有關?
在對金錢的貪婪方面,權力不分大小,都會垂涎三尺。陶校興的發家史,其實也就是一部權力監管的缺位史。權力監管之所以缺位,與權力行使過程不透明有關。如果權力被置于陽光之下,權力的行使隨時受到無數雙眼睛的注目,如果城市土地從定價到成交價的確定,都在網上公開,允許評說;如果土地的出讓和房屋成本價和稅費項目公開,房價上不了天,權力也不至于“走穴”,陶校興們的私欲可以在腦海里轉悠,卻不敢輕易跳出來活躍,因為他的手只要敢伸一伸,很難逃出網民的監督。
權力躲在辦公室里獨自跳舞,它不成精反倒有點另類。所以,監督機制缺如,陶校興不過是前赴后繼腐敗案件里的一個過客,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