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信川
當前,大力扶持各類中小企業發展已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戰略任務,迫切需要金融機構創新融資模式,探索建立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長效機制,以滿足更多的、需要資金支持的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
中小企業融資環境近來發生了許多積極變化。隨著國家政策向中小企業傾斜,商業銀行面向中小企業的金融產品不斷推出,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獲得了比以往更高效便捷的資金支持。
但當前,在金融機構服務中小企業過程中,仍有幾種傾向值得重視。
一是金融機構支持中小企業的動力不足,適合中小企業的信貸產品不多。多年來,商業銀行相對倚重大企業客戶,在金融產品設計、授信標準、審批流程以及風險控制等方面仍主要以大企業為服務對象,因此要求貸款企業提供有效的抵押物、完整的財務報表等,貸款周期也大都在1年以上。中小企業融資具有“短、頻、快”的特點,在商業銀行傳統的授信模式下,由于缺乏有效抵押和擔保,不少中小企業仍被拒之門外。
二是中小企業貸款仍有不少“附加條件”。中小企業單筆授信額度較小,為銀行貢獻的利潤不多。因此,不少商業銀行在發放貸款的同時,要求中小企業將其信托理財、代發工資、委托收款、代理資金歸集、代收保費、委托貸款、財務管理等業務全部“遷移”至該行,以增加中間業務收入。但這實際上給中小企業開展業務帶來很多不便,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支出。
三是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仍不多。目前,企業的融資渠道主要有三種:向銀行申請貸款、發行企業債券、發行股票。但由于多種原因,能夠發行企業債券和股票的中小企業仍然很少,大多數中小企業仍主要依靠自有資金和銀行貸款,而在目前商業銀行的授信模式下,中小企業也并不容易獲得貸款支持。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在緩解就業壓力、實現科教興國、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大力扶持各類中小企業發展已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戰略任務,迫切需要金融機構創新融資模式,探索建立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長效機制,以滿足更多的、需要資金支持的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
首先,金融機構要持續創新金融產品,改善金融服務。根據監管要求,絕大多數商業銀行都成立了中小企業專營機構,組建了專門的服務團隊,推出了一些貼近中小企業實際需求的信貸產品。但由于中小企業數量眾多,覆蓋面廣,金融機構需要不斷拓寬服務半徑,適當下放中小企業流動資金貸款審批權限,簡化審貸手續,完善授信制度,有效增加信貸投放。
其次,整合多方面資源,創新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模式。提高中小企業融資滿足率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構建多層次的擔保體系。因此,要按照有關部門提出的“多元化資金、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績優者扶持”的原則,堅持政策性擔保為主,商業性擔保和民間互助擔保作為必要補充,為中小企業搭建更多高效便捷的融資擔保平臺。
再次,推進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提升中小企業融資能力。當前,迫切需要開展中小企業信用知識普及工作,建立適合中小企業特點的信用征集、評級、發布制度以及獎勵懲戒機制,進一步完善企業信用檔案數據庫。同時,鼓勵、支持商業銀行充分運用中小企業信用檔案創新授信模式,滿足更多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
此外,要充分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的作用,拓寬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當前,不僅要引導、幫助那些成長性好、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業,借助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市場實現直接融資,而且要充分借助各類產權交易市場,使一些中小企業通過知識產權、企業股權等交易,及時籌集發展資金。同時,還要引導一些資信良好、實力較強的中小企業進入債券市場,支持它們發行多種形式的融資券。
當前,有兩類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特別突出,即科技型中小企業和文化類中小企業。這兩類企業對于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它們普遍規模不大,雖然擁有大量無形資產,卻缺乏足夠的有形資產抵押物。因此,有關金融機構應不斷完善應收賬款質押貸款、股權質押貸款、專利權質押貸款、訂單質押等融資模式,進一步豐富科技類、文化類中小企業的融資手段。
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有效破解,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隨著更多的中小企業融資創新的典型經驗為各地分享,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會更加暢通,中小企業的發展后勁將更加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