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中的媒體監督失靈
天鑰 媒體人
寧波的一個媒體朋友,這幾天在微博上跟我很神秘地介紹一個減肥妙方,說藥不貴,而且絕對見效快,十天之內保證減掉十斤以上。最關鍵是,他說他自己和周圍的朋友已經試過了,靈驗無比。
到底這是啥藥,咱先按下不表,先說說為萬眾揪心之食品安全問題。在生產和流通環節對食品安全負有法定職責的相關部門,堪稱九龍治水,咱們先不討論這個被詬病已久的老問題,單論媒體和食品安全的關系。在西方概念里,媒體權力被稱為第四權。在咱們這里,通常被簡化為輿論監督。一個奇怪的現象是大家通常會看到在這個問題上,傳統的媒體監督模式往往失靈。這些年來,諸如金浩致癌茶油和染色饅頭之類的事情很少被媒體,至少不是本地媒體主動率先報道出來。
這和利益有關。當下大中城市里的食品生產加工廠家以及銷售商家,基本都已完成巨頭化布局。而通常意義上的本埠媒體,其傳統的盈利體系又基本依賴于廣告。如果大小問題都窮追猛打,客戶反饋過來,媒體經營部門一定會和采編部門造反。這是投鼠忌器。
另一方面,巨頭們的日常公關維護能力當下已經相當強勁,其和媒體高管之間,和當地官場之間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形形色色的維護行為,在日常完全不著痕跡,一旦有事,即會喚醒,生成化學反應。
第三和媒體的生產方式有關。類似日報這種常見的本地媒體,記者分領域是最常規的操作套路。一個跑線記者,往往一跑就是好幾年甚至上十年。這種模式,記者和監督報道對象基本都已成為老熟人,每到關鍵時刻,你讓這些跑線同行們如何下得了手?
好吧,本地媒體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不便監督。外地媒體呢?三鹿奶粉和瘦肉精事件里,異地監督不是屢立奇功么?對于大品牌大事件,異地監督或便于發力,也有興趣發力,對潲水油之類可謂常見的日常消費新聞。
南方周末在本世紀初膾炙人口的消費廣場欄目,已經早就不見蹤影了。最新的情況是,特供基地和機關食堂已經浮出水面,利益集團在用權力保障自己的食品安全;另一方面,網易已經開始養豬,京東方也準備辦農場,普通市民沒那么多本錢,也就只好嘗試著開始在陽臺上種蘑菇發豆芽等。
這不是好現象,最起碼是社會分工紊亂,背后是社會管理失控。這說明“互害”社會里,大家對搞好食品安全喪失信心了,只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如何重振全社會的信心?上下都在說社會管理創新,我看各司其職,各盡本分八個字其實就是最大的創新。對媒體來說,在內部,切斷傳統的利益勾連模式,改革累積弊病的陳腐機制,按照最基本的新聞規律來生產傳媒產品。在外部,給媒體創造更開放更良性更寬松的監督空間。這就是正本清源式的社會管理創新。
如此,食品安全的媒體失靈問題,才有望解決。
話說回到篇首我那個胖哥們貢獻的減肥妙方。你若關心新聞,多半早猜了個八九不離十,這就是寧波人很愛吃的淡菜,又稱海紅的貽貝是也。貽貝本是美味的海鮮,但最近寧波吃過這玩意的人,基本都在拉肚子吊水。按照當地食監部門的緊急通告,乃是貽貝積累了某種會導致腹瀉的貝類毒素所致。我那位胖子朋友,據說已經不成人形,端的是名不虛傳的減肥良藥啊。看來,倘若食品安全管不好,在這個互害社會里,沒有人能幸免,記者當然也不例外。
編輯:盧勁杉 lusiping1@gmail.com
法治理相配合的,是整體意義上的權力監督與制衡。讓這一切成為可能的,則是一個成熟的、自我治理的民間社會。前面說到那些黑暗的、缺少光亮的食品生產、銷售過程,瑣細的法律制度也只能像巡夜者的手電筒,突然晃一晃,遠談不上真正照亮它。食品行業的自律自審,食品科學的學術獨立,民眾權益的合理伸張,輿論批評的表達空間……這些都有賴于民間社會的成熟,公共權力的規范,以及二者之間的良性互動。漢代文景之治一掃秦政積弊,就是著意于恢復民間社會的元氣。簡單地說,元氣充沛的民間社會不僅市面上熱熱鬧鬧,而且走在街市上堂堂正正,最重要的是心里明明白白。這是照亮種種制度死角和黑暗地帶的最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