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子簡
心理咨詢之于檢察工作有感
文/周子簡
訊問室內,隔著鐵柵欄的兩邊,一邊是案卷上初步收集的犯罪行跡,一邊是內心里不可名狀的艱難抉擇。我看著對面的嫌疑人,時常會想:究竟是怎樣的心理支配著他的行為呢?眼前的這名嫌疑人因為涉嫌詐騙巨額錢款被我院監督立案并審查批捕,在和他的兩次接觸中,他樂意講過去的輝煌,但講起借錢、騙錢,則要么沉默,要么就歸咎于雪災、生意不順等客觀原因。我意識到,在他身上有著濃縮人生的社會生活態度。從一名下崗工人到煤炭老板,華麗轉身后卻查出腸癌,此后他對金錢渴望與日俱增,敢于冒險。這本來不是件壞事,但他只看到財富的不斷積累和周圍羨慕的眼神,卻不曾想過這樣的人生態度潛藏著危機。于是,當生意失敗后,他的心態開始扭曲,早已形成的光環效應和現實中的不甘受挫形成了強烈的趨避沖突。此時,“本我”還在上升,“超我”卻沒有及時站出來喝止,最終使那個原本理性的“自我”被擠成碎片。面子、房子、票子,繼續游離在他腦海里,逐漸演變為敢于冒任何風險、孤注一擲的心理。在這種心理支配下,他完全不顧及是否有還款能力,開始高息借錢。當他人的錢財幫助他可以繼續生活在“煤老板”的光環下、繼續獲得“成功”體驗時,其犯罪也已積重難返。
我看著對面沉默的他,仿佛能探究一些他的想法。如今,對檢察工作來說,心理學不僅是用以查案、審訊時發現和突破嫌疑人心理防御、從而從司法博弈中勝出的手段;而且,在預防犯罪時,可以幫助解讀犯罪嫌疑人的行為,從中發現從個人到群體所反映出來的社會問題,呼吁社會加以重視和關懷。而對于新形勢下更加強調服務大局保障民生的檢察工作來說,學習心理咨詢,有助于關注每個訴訟參與人尤其是被害人、證人以及社會各階層、群體對檢察工作的心態和反應,減少不穩定因素。也許,正是這些不為人注目的細小齒輪,才使得龐大的司法建構得以和諧、順暢地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