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我國法治建設的成就與法治變革的友好型環境

2011-12-24 18:30:04毛柳元王華華劉玉俠
行政與法 2011年12期
關鍵詞:法律建設

□ 毛柳元,王華華,劉玉俠

(溫州大學,浙江 溫州 325035)

論我國法治建設的成就與法治變革的友好型環境

□ 毛柳元,王華華,劉玉俠

(溫州大學,浙江 溫州 325035)

從 “權力”與“權利”之間的關系來看法治演進的軌跡,法治建設主要有三個階段: “以權力制約權利”的法治階段、 “以權力制約權力”的法治階段、 “以權利制約權力”的法治階段。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國人民享有廣泛的、真實的民主,法治建設適宜 “以權利制約權力”,以實現人民監督政府與政府服務人民的有機統一。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法治建設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著諸多不足,而推進法治建設的步伐,必須營造法治變革所需要的友好型環境。

法治建設;法治變革;友好型環境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治國方略順利實現了從“人治”走向法治的轉型。從2008年開始,最高人民法院把“三個至上”即“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確立為其工作指導思想。從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開始實施的《第三個五年改革綱要》起,首次明確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滿足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出發”,列出六大任務強調“司法為民”。可以說,法治建設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但是,當法治陷入停滯不前或比較紊亂的境地時,又需要實施有效的變革,以推進法治建設的步伐。

一、法治的基本內涵

法學家把“法制”稱為“刀制”,而把“法治”稱為“水治”。刀者,國家公器也,水則寓意公平如水。法制和法治的不同點在于,法制是制度,法治是理念,制度和理念是有差別的。從“刀制”到“水治”,法治作為一種治理國家和社會的理念,很重要的內容就是保障人權,給予民眾更多的自由,建立民主政治制度。而法治的基本理念也一直沒有超越亞里斯多德的定義,他認為“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訂得良好的法律”。[1](p3)可見,亞里斯多德所論道的法治內涵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法律的正當性,二是法律的至上性。

⒈法律的正當性。法律的正當性就是指法治之法必須是“良法”。因為“惡法”也能導致法律的統治,但“惡法”絕不能達到法治或“法的善治”,即“惡法非法”。唯有“良法”才是法治的前提。那么什么是“良法”呢?判斷“法之良惡”的標準在于:一是“良法”的價值原則必須與人類社會共識的正義、公平相契合,這是法律內在的應有之義;二是“良法”能夠促進社會建立合于正義和善德的政體,并能維護這種政體的持久性;三是“良法”不得剝奪和限制人們的自由,即“法律不應該被看作(是和自由相對的)奴役,法律毋寧是拯救”;[2](p26)四是“良法”符合公眾利益而非只謀求某一階級或個人利益,因為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以正義為原則。所以,由正義衍生的禮法,可憑以判斷人們行為的是非曲直,正義恰好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基礎,法律應該成為 “公道”的權衡。所以,“正當的法律”的實際意義就在于促成全社會成員都能按照正義和善德的制度來規范自己的言行。

⒉法律的至上性。法律的至上性就是指法律具有權威的惟一性、至上性,必須獲得“普遍的服從”。具體而言,就是指一切社會行為都必須以法律理性作為衡量的惟一尺度,“一切都必須在理性的法庭面前為自己的存在作辯護或者放棄存在的權利”。[3](p5)任何公民、社會團體、執政人員或是立法者都必須恪守法律,把法律作為行為的基本準則,不得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權,即法律必須平等地適用于每一個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作為政治權力意志和政治權力的規范化,與政治相比盡管具有從屬的地位,但它一經創制,就成為政治活動的依歸。所以,政府、政黨的運作乃至整個政治機制的運行都必須以法律為最高原則并為法律所制約。法律應當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性,而各級官員只需對個別的特例進行裁決。法治國家中的社會秩序是建立在法律的基礎之上,由法律來調節社會生活的。法律惟有至上的權威性,才能在全社會得到實施,建設法治國家才成為可能。

在法治內涵的這兩個條件之中,法律的正當性是實現法治的前提和必要條件,但僅有“良法”還不能自然達到法治。正如亞里斯多德所言:“邦國雖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循,仍然不能實現法治”。[4](p9)因而要實現法治,還必須同時具備第二個條件即法律的至上性,換言之,“公民普遍的服從與遵守法律”是實現法治的充分條件。只有同時滿足了這兩個條件,才算是真正的法治,既不是制定的“惡法”,也不是停留在紙上的“良法”,而是動態地得到執行、人們普遍服從的 “善法”。

二、法治文明發展的三個階段

從法治的基本內涵來看,法治既要有良好的法律制度,也要有人民的普遍服從,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而要真正實現“良法之治”的法治,是需要一個法治文明的發展過程的。從“權力”與“權利”之間的關系來看法治演進的軌跡,法治建設主要有三個階段:

⒈以權力制約權利的法治階段。馬克思主義認為,“作為階級統治工具的國家的產生,首先還是出于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秩序的目的”。國家和氏族制度相比,它已經大大地向文明邁進了一步。但是,國家的管理與建設,需要規范國家自身的權力。國家的權力具有兩面性,它既可以用來行善,也可以用來作惡。“一個人或一個階級的人,一發現他們手中有權力,這個人的個人利益或這個階級的獨有的利益就在他們的心目中具有更大的重要性”。“這就是建立在普遍經驗之上的、人們被權力所敗壞的普遍規律”。[5](p168)國家權力從其誕生之日起,就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日益同社會相異化”。

這種日益異化的國家權力的主要特點是:“不是為社會和公民所有的公共權力,而是為君主或皇帝私人所有的私人權力;不是為了維護公民權利和社會的整體利益,而是為了維護特定階級的特殊利益,社會利益、公民權利不斷遭到殘忍的掠奪和侵蝕;在這種政治制度下,統治階級將政治權力神秘化和隱秘化,社會成員沒有作為公民甚至作為人的最起碼的權利,更談不上知情權和其他政治權利,被迫接受來自統治階級的任何指令和蹂躪;權力不受任何制約,權力的擁有者為所欲為、肆無忌憚”。[6](p201)這時的國家不是沒有法律,而是因為法律不是“良法”而是“惡法”。這種以權力制約權利甚至全然否定和扼殺公民權利的政治權力,絕對不可能在人類歷史上持久地延續下去。當暴政發展到極至時,忍無可忍的人們終于起來推翻專制制度,建立起民主的、法治的政治制度,人類社會就結束了法治的“以權力制約權利”的階段,進入到“以權力制約權力”的法治文明的第二個階段。

⒉以權力制約權力的法治階段。使國家的政治權力得到有效制約,保護公民的權利得以實現,是憲政時代的主要標志,也就是“以權力制約權力”的法治階段。孟德斯鳩認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為了防止權力的濫用,必須以權力來制約權力”。[7](p168)在權力的分立與制衡機制問題上,洛克、孟德斯鳩、杰斐遜等都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最終形成了以孟德斯鳩為代表的“三權分立制衡”思想,即主張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并相互制衡,認為“合二為一”甚或“合三為一”的權力必將產生可怕的后果。“當立法權和行政權集中在同一個人或同一個機關之手,自由便不復存在了;如果司法權不同立法權和行政權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同一個人或同一個機關同時擁有三種權力,則 “一切便都完了”。[8](p172)因此,要實現法治的“憲政”目標,就必須實行“以權力制約權力”的“三權分立”原則,只有使“權力的惡性膨脹或腐敗”得到制約,才能保障公民權利的實現。

杰斐遜將洛克和盧梭的人民主權思想同孟德斯鳩的分權制衡原則結合起來,論述了在民主共和國如何具體實踐三權分立與制衡的思想。他主張人民通過監督或撤換自己的代表對政府權力實行有效的監督,否則“民選的代表仍然可能蛻變成豺狼”。[9](p119)三權分立與制衡的理論在實踐中的具體運用便是建立代議制政府,這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典型政制。代議制政府的設計主要來自于潘恩和密爾。人們希望三權分立和制衡的模式能夠有效地防止和克服行政權力的膨脹,但事實上,從其誕生之日起,政府就始終處于膨脹的態勢。政府權力的觸角不斷伸向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不當地占用、控制和支配社會資源;政府機構難以走出膨脹怪圈,超大規模的機構和人員使政府財政捉襟見肘、不堪重負;行政權時常超越立法權和司法權的控制與約束,行政國家的出現成為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更為嚴重的是,權力腐敗成為政治的“毒瘤”和世界人民的共同災難,引起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政府的信任危機與日俱增。[10](p145)“行政國家”及腐敗的跡象表明,“以權力制約權力”的法治模式需要進行根本性變革,方能使法治文明向著更高階段邁進。

⒊以權利制約權力的法治階段。權利,是人們主張正當利益的一種受法律權力保護的合法性資格,具體是指 “享有權利的主體為追求或維護利益而進行行為選擇、并因社會承認為正當而受法律和國家承認并保護的行為自由”。法治的最高階段應是“以權利制約權力”的階段,“以權利制約權力”即是指公民用自己的法律權利制約政府權力,以防止政府權力的變異和濫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和社會整體利益。同立法權、司法權組成的“權力”對政府權力的制約相比,以“權利”制約權力的進步意義在于:

⑴“以權利制約權力”的法治建設,實現了制約力量的對等性。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三權分立在“以權力制約權力”的法治階段,難以抗拒行政權力潛在的和事實上的擴張趨勢,行政權力過于強大時,立法權、司法權便難以與之抗衡,容易造成行政權的濫用與失控,公民權利得不到保障,法治難以實現“憲政”目標。所以,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三權分立的“相互制約”,會由于制約力量的不對等性而陷入困境。正如毛澤東在延安答黃炎培問時所說:“只有讓人民起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11]所以,為了彌補“以權力制約權力”的法治建設的缺陷,須倡導“以權利制約權力”的法治建設,在三權分立與制衡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公民的民主權利,用完整的、力量相當的公民權利制約和抗衡肆意擴張的政府權力,以有效維護憲政的主張——“限制政府權力以實現公民權利”。

⑵“以權利制約權力”的法治建設,充分體現了對少數人權利的尊重與保護。代議制民主是一種以表決形式體現的、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一些人認為,所有人的努力都應當受多數意見的指導,或者說如果一個社會能較嚴格地遵循多數確立的標準,那么這個社會就會更加和諧美滿。然而,這種觀點實際上卻是與文明據以發展的原則相悖的。這種觀念若被廣為接受,極可能導致法治文明的停滯,如果不是衰退的話。發展的根本在于少數的遠見能使眾人信服。新觀點在成為多數意見之前,一定已經存在了,因此我們可以說,任何社會經驗,無不首先是少數個人的經驗”。[12]此外,“多數意志的強行實施所具有的強行品格、壟斷品格以及排他品格,完全摧毀了其內在的種種自我糾錯力量,然而正是這些自我糾錯的力量在自由社會中能使錯誤的方案被放棄,使成功的努力得以處于支配地位”。[13]可見,在代議制政府中由于時時處處以多數人的意見為主,忽略、排斥少數人的意見,這就泯滅了許多潛在的政治智慧,也使內部的糾錯機制難以生成,從而使決策失誤、政治違背客觀規律的事件屢見不鮮。“以權利制約權力”的法治建設才能使由代議制政體構成的封閉的決策體制和運行機制引入更多的民主、開放因素,讓普通民眾享有充分地獲取政府信息、自由地表達政治意見、合法地參與政治決策的機會與權利。當政府權力侵犯公民自身的合法權利和危害公共利益時,公民享有通過法律途徑抵制侵害、實現權利救濟的權利。

以權力制約權力,從嚴格意義上講,只限于立法權、司法權對行政權力的制約。雖然立法權、司法權也是公民權利讓渡的結果,但它們因為擁有直接的、法定的強制力而構成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力量。在法治社會,公民和社會組織只能擁有合法的對政府權力的制約權利而不是為所欲為的權利。權力往往意味著直接強制力,“權力是個人或群體將其意志強加于他人的能力,盡管有反抗,這些個人或群體也可以通過威懾力這樣做”。[14]相比之下,權利往往只是采用間接的強制力,當權利受到侵犯時,權利主體只能通過法律途徑,請求通過國家強制力加以保護。在社會生活中倡導“以權力制約權力”的法治建設,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虛假民主,會在利益分化中給社會帶來暴力和混亂;而倡導“以權利制約權力”的法治建設,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真實民主,意味著良好的社會秩序的形成。

三、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法治建設取得的成就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國人民享有廣泛的、真實的民主,法治建設適宜“以權利制約權力”,以實現人民監督政府與政府服務人民的有機統一。建國6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⒈有法可依:立法及法制建設逐步得到完善。改革開放以來,為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有法可依,我國不斷加強立法工作,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得以初步形成。黨的十四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強立法工作,特別是要抓緊制定和完善保障改革開放、加強宏觀經濟管理、規范微觀經濟行為的法律法規。按照這一要求,我國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各主要環節,開始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框架。《公司法》、《合同法》、《中國人民銀行法》、《勞動法》、《對外貿易法》等各類規范市場主體、維護市場秩序、完善宏觀調控、建立社會保障制度、促進對外貿易等方面的重要立法陸續頒布,一批民商、經濟、行政、社會領域的法律法規相繼制定。與此同時,隨著2004年新修《憲法》的出臺,《刑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也重新進行了修訂,《國家賠償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立法法》等綜合性行政法律陸續頒布實施。這一時期,我國共制定、修改法律190件,行政法規353件,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各個法律部門已經齊全,以憲法為統帥,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組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初步形成。2007年底,黨中央進一步提出要堅持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的指導思想。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三個至上”的提出,標志著我們黨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規律,對中國共產黨執政的規律,對以法治保障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規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更加全面的把握。

⒉有法必依:普法及法治觀念逐步深入人心。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法治建設,在法治觀念方面也取得了巨大進步。從1985年開始,我國開始實施每五年一個區間的普及法制教育工作。“一五”普法期間,廣大群眾主要學習了 《憲法》、《刑法》、《民法通則》、《婚姻法》、《繼承法》、《經濟合同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試行)》、《民族區域自治法》、《兵役法》和《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簡稱“十法一條例”)的有關基本常識。經過25年的法制宣傳教育,我國在全體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識,使得從“人治”到“法治”,從“法制”到“法治”,依法辦事、依法理性維權等法治精神理念得到傳播。依法治國在改變中國社會的同時也改變著人們的觀念,法治、民主、自由、人權、公平、正義等理念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融入到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之中。法律意識是人們對法律的基本看法并基于這種看法而形成的對法律的一種認識、心理和態度。法律意識不是從來就有的,它是社會法權關系和法律現象在人們頭腦中的主觀反映,因此,需要灌輸和培育。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法治建設,我國民眾的法律意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普法及法治觀念逐步深入人心。

⒊執法必嚴:執法及司法工作逐步走向公正。法治建設必須在司法領域貫徹執法必嚴的原則,以改革和完善司法制度,確保執法及司法工作逐步走向公正,保證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權利得到實現。在司法領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從1980年到1990年,司法制度從重新確立方向到逐步開展改革試點,到1999年后走上了成熟和穩健的制度建設之路。1999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第一份《人民法院改革五年綱要》,對1999-2004年間的司法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方案、措施、目標。2005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人民法院第二個五年改革綱要(2004—2008)》,規劃了全國法院系統第二輪改革的目標和措施,該綱要審慎、穩妥,其突出表現就是2006年死刑復核權的收歸。與此同時,1979—2010年間,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共向全國人大作報告32次,法院的工作正式進入了“向人大負責、受人民監督”的階段。[15]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執法及司法工作逐步走向公正,司法改革在審級制、管轄制、證據制、訴訟形式、死刑問題等方面都實現了重大的突破。此外,法院建制低專業化問題、合議庭功能強化和裁判權威性樹立機制、訴訟標的金額作為案件劃分標準、對判斷案件裁判結論正確與否的簡單二分法、審判實踐中的形式主義和搭便車、裁判的公開性等也都獲得了良性發展,執法及司法工作也逐步走向公正。

⒋依法行政:行政及公共服務逐步邁進法治化。改革開放以來,政府依法行政以及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逐步向法治化邁進,并且基本實現了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使得行政管理能夠在遵循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當、高效便民、誠實守信、權責統一等的基本要求下有效依法行政。改革開放30多來的行政法治建設成就集中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基本上建立起一套用以規范、監督行政權與維護、拓展公民權利的依法行政體制和機制。我國先后頒布實施了《行政訴訟法》、《行政處罰法》、《國家賠償法》、《行政復議法》、《立法法》、《行政許可法》和《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等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規,基本實現了有法可依,為依法行政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基本上實現了公共行政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三是在推動政治民主化、經濟市場化、社會和諧化、發展科學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行政立法的民主性和科學性明顯提高,公眾和專家能夠更廣泛、更深入地參與行政立法過程;行政執法積極探索新思路,決策與執行分離、綜合執法、執法責任制等實踐創新使得執法績效得到明顯改善;積極探索建立健全多樣化的行政糾紛化解機制,行政監督救濟作用得到了進一步發揮,依法行政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推動作用越來越大,其重要性逐漸獲得了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同。

四、我國法治建設存在的不足迫切需要營造友好型的法治變革環境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法治建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主要集中在四個層面:一是憲法、普通法與特殊法的法制文本之間尚存在邏輯沖突,給司法執行、行政執法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比如《土地管理法》與《農村土地承包法》之間在保護耕地與征地建設方面就存在邏輯沖突,難以有效執行;二是司法工作還時常陷入“依國法”與“依政策”、“依指示”與“依民意”的困境,法治的基本精神“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尚難以有效貫徹;三是司法途徑的低效性與人民調解、上訪的相對有效性之間的矛盾,因為司法途徑的“排期開庭”等運作周期長、成本大,讓當事公民“等不起”、“傷不起”,而人民調解、上訪途徑又相對有效,這就容易侵蝕法治的權威性;四是政治體制、司法體制內的腐敗問題并未消除。法治建設存在的不足雖然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絕不可輕視矛盾的次要方面,因為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條件下會相互轉化”。為此,迫切需要從減少社會矛盾根源的視角為我國法治建設營造友好型的法治變革環境。

⒈創造一個符合社會公正的社會資源分配環境。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在“允許一部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指導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社會貧富差距問題也在“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政策執行不力的情況下凸顯出來。改革是解決中國經濟建設與法治建設問題的根本途徑,改革是要在“資源優化配置的帕累托最優”的基礎上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最大的幸福”,而目前中國貧富差距擴大化的現狀以及凸顯出來的一系列諸如“仇富”心理、“仇官”心理、經濟犯罪、高房價下的“房奴”與“蝸居”、私營企業剝削嚴重、社會弱勢群體的群體性抗爭等社會問題,[16]都構成了對我國法治建設的致命性沖擊。法治建設絕不是要更多的警察來維護一個社會的秩序,正相反,一個社會的警察越多,這個社會越不穩定。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經濟基礎的核心在于創造一個“什么樣的社會財富所有制”問題,所以,推進中國法治建設,勢必要營造一個符合社會公正的社會資源分配環境,這樣,許多因經濟的犯罪問題和社會貧富差距造成的矛盾也會隨之減少。

⒉營造一個滿足人民民主“真實性”的立法聽證環境。現階段,我國立法聽證還不夠真實和民主,“半截子”立法聽證盛行,即采取形式上的聽證,而在聽證之前已經做好相關決策,聽證流于形式,如發改委每次發布關于調整石油價格聽證會均是“逢聽必漲”會,根本沒有顧及民意。[17](p182-188)又如2011年個稅起征點的聽證,23.7萬條民意中的85%反映個稅起征點太低,“個人所得稅”的“增加財政收入”跡象明顯而“調整收入差距”的個稅精神實質缺失,雖然后來調整為3500元通過,但是聽證的話語權仍然不夠民主。立法機關之外的有關部門雖然無權審議和表決法律案,但他們仍然對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審議和表決起到重要影響。由于政府部門以及其他國家機關在國家機構體系中實際所處的政治地位,使得立法機關組成人員對它們的意見需要給以足夠的重視和考慮,而且法律制定后最終要靠有關部門去執行,如果政府相關部門對法律案中的有關規定持反對意見,立法機關必然會擔心法律規定后的執行問題而受其影響。因此,要推進法治建設,必須建設一個合乎人民民主的 “真實性”立法聽證環境,必須讓立法中的公眾能夠有效參與立法聽證,使得聽證會不再是“半截子”聽證會。

⒊建設一個“為人民服務”的服務型行政環境。推進法治建設,政府必須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對現有政府服務進行規范,這樣,既有利于政府搞好服務,又有利于政府開展工作。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為人民服務,因此,政府要適應社會結構深刻變動的新形勢,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新需求,按照財權與事權相匹配的原則,進一步搞好頂層設計,科學界定各級政府的服務范圍和內容,不斷提高政府服務水平。要以服務型政府建設推動法治政府、責任政府和廉潔政府建設,推進政府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進一步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做到在管理中服務,在服務中管理,實現管理與服務的有機結合,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為企業服務、為人民群眾服務。要以逐步縮小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為突破口,繼續加大對就業、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力度,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務。政府只有解決好基礎教育、衛生醫療、失業養老保障、公共安全和環境保護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和分配不均問題,才能有效化解社會矛盾或不至于增加社會矛盾,才能減輕司法工作的負擔,為推進我國法治建設貢獻力量。

⒋培育一個社會成員互信的社會資本環境。我國法治建設取得成就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普法教育的成功。如果公民有了法律意識卻不“依法辦事”、不相信法律、“信訪不信法”,那么法治仍然是難以實現的。信任被普遍認為是除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之外決定一個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主要社會資本。社會信用體系的構建對于增強信任的社會資本具有直接的作用。然而,處于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引發了一系列的信任危機,這些信任缺失具體表現在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日常生活領域。在經濟領域,假冒偽劣與商業詐騙、不守契約、合同履行效率低、債務糾紛、惡意逃廢債務的現象屢見不鮮。經濟層面信任的缺失將影響到經濟交易的穩定和擴張,會加大經濟交易過程中的預付成本和交易成本,降低經濟效率;同時也會擾亂業已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治秩序,弱化市場功能,會妨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育。在日常生活領域,社會成員之間缺乏誠信與合作,不能形成普遍的認同,村舍鄰里關系惡化、城市社區鄰里關系冷漠等不信任心理是一種彌漫性的社會排斥和歧視機制,[18]會侵蝕和破壞個體對他人、對社會的認同和責任感,造成社會疏離,增加社會風險,影響社會整合。所以,我國法治建設的推進,必須在前述公正的社會資源分配環境、“真實性”的立法聽證環境、服務型行政環境的營造中,培育出一個社會成員互信的社會資本環境,才能使人們“懂法、信法、守法、護法”。

⒌構建一個治理腐敗的公正、民主、和諧的司法環境。推進法治變革,司法建設是關鍵。司法的重要性在于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要求進行司法、執法、打擊腐敗工作,使得國家在懲罰違法行為的同時起到警示社會成員 “不要違法”的作用。司法工作能否順利進行,治理腐敗是關鍵。營造一個治理腐敗的公正、民主、和諧的司法環境,必須做到:⑴以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為基礎,解決好司法權與其他權力的配置及司法權內部配置問題,減少司法部門的沖突;⑵化解司法體系內部矛盾,營造和諧的司法環境,主要是保證訴訟秩序、調整法院內部以及法院之間的關系、完善法院調解與人民調解之間的關系等;⑶實行各種便民的司法措施,司法建設應確保公正的實現,盡可能遏制司法不公,消除司法腐敗,這既依賴于宏觀層面的整個社會公正及廉潔程度的提高,又需要全方位改革司法制度,包括全方位完善司法程序、建立健全法官懲戒制度、嚴懲司法人員的違法犯罪行為制度、改進對司法權的監督方式、促進司法的職業化和精英化等。總之,只有構建一個治理腐敗的公正、民主、和諧的司法環境,才能真正促使我國法治建設走向科學、民主、文明與和諧。我國法治建設必須依靠建構上述五個友好型環境,才能實現法治變革,推進法治建設更上一層樓。

[1][2][3][4](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97.

[5][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

[7][8](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M].許明龍譯.商務印書館,1982.

[9](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修訂版)[M].何懷宏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10]林喆.權力腐敗與權力制約[M].法律出版社,1997.

[11]黃方毅.破解歷史宿命——紀念毛澤東與黃炎培延安對話60周年[N].中國青年報,2005-07-20.

[12][13][14]高銘暄,陳璐.當代我國職務犯罪的懲治與預防[J].法學雜志,2011,(02):1-8.

[15]鄭言.正確看待新中國60年的法治建設[J].探索,2010,(01):47-51.

[16]王華華,陳國治.我國城市化中土地征收引發的群體性事件防控研究[J].求實,2011,(10):17-24.

[17]李林.立法過程中的公共參與[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18]徐斐.論政府在社會資本培育中的作用[J].改革與戰略,2009,(12):70-73.

(責任編輯:高 靜)

On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Rule of Law and Rule of Law Reform-Friendly Environment in China

Mao Liuyuan,Wang Huahua,Liu Yuxia

From “power” and “right”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erception of governance evolution,the construction of rule of law has three main phases:“power checks power”,“the law level power restricting the rule of law”,“stage of restricting right with right” rule of phase.As a socialist country,our people enjoy extensive,true democracy,rule of law construction for “the right to restrict the power of”,achieve the people to supervise the government and government services to the people of organic unity.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China's legal construction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there is also need to change inadequacy,and advance the pace of construction of rule of law,must build the rule of law reform needed for friendly environ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rule of law;reforms of rule of law;friendly environmental reform

D902

A

1007-8207(2011)12-0016-06

2011-08-15

毛柳元 (1985—),男,浙江江山人,溫州大學法政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法學、社會學;王華華(1984—),男,湖北襄陽人,溫州大學法政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政治學、法學;劉玉俠 (1968—),女,黑龍江人,溫州大學法政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法學、社會學。

猜你喜歡
法律建設
法律推理與法律一體化
法律方法(2022年1期)2022-07-21 09:17:10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中國外匯(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法律適用中的邏輯思維
法律方法(2019年3期)2019-09-11 06:27:06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電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人大建設(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讓人死亡的法律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互助獻血”質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
中國衛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56
讓法律做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欲色天天综合网|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精品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美女被躁出白浆视频播放|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四虎影视8848永久精品| 毛片视频网址| 国产成人1024精品下载| 狠狠色狠狠综合久久|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成人国产小视频| 日韩av资源在线|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主播|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毛片免费视频|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 五月天综合婷婷| 中国国产高清免费AV片|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绿巨人| 亚洲天堂日韩av电影| 91人妻在线视频| 孕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伊人福利视频| 日本中文字幕久久网站| 免费高清a毛片| 久久综合色视频| 免费a级毛片视频|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亚洲天堂区| 伦伦影院精品一区|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 777午夜精品电影免费看| 无码一区18禁| 男女猛烈无遮挡午夜视频|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一区| 免费激情网址|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区二区| 十八禁美女裸体网站| 无码高清专区|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午夜天堂视频| 毛片在线区| 国产国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中国黄色一级视频|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成年A级毛片| 久久亚洲欧美综合|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国产欧美在线视频免费|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浪潮Av|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91伊人国产| 天堂网国产| 91毛片网|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九一九色国产|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综合色亚洲|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 91毛片网| 四虎AV麻豆|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