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 琳,高業銘
(⒈中共吉林省委黨校,吉林 長春 130012;⒉長春市朝陽區住房保障和公用事業服務中心,吉林 長春 130012)
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論批判內涵與當代啟示
□ 吳 琳1,高業銘2
(⒈中共吉林省委黨校,吉林 長春 130012;⒉長春市朝陽區住房保障和公用事業服務中心,吉林 長春 130012)
生活在物質豐裕的消費社會中的人們感到深層的壓抑和無力的反抗。對此,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展開了理論批判與理論反思。本文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視野出發,通過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論批判內涵來解讀當代中國社會日益突出的消費景觀現象背后的深刻原因。本文認為,馬克思通過商品拜物教的理論批判,揭示了勞動的商品化過程與勞動產品的貨幣化的過程也就是人的奴役過程和人的物化過程。理解馬克思哲學中的商品拜物教理論批判內涵對克服中國當代社會存在的各種危機具有深刻的理論警醒意義和實踐啟示意義。
商品拜物教理論批判;消費社會;馬克思主義哲學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消費社會的到來,人們的生活進入到了物質豐裕階段。但是人們發現豐裕的物質社會并沒有給人們帶來精神幸福,消費至上的消費邏輯也沒有給人們帶來所謂的個人生活自由。針對物質豐裕社會給人們帶來的精神上的深層壓抑,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批判與反思。如鮑德里亞提出了符號消費社會理論。他認為,“符號消費”邏輯是對人的個性或主體性的壓抑。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者通過對資本主義的技術異化和現代科學技術的意識形態化的批判指出,單向度的社會,單向度的思想,單向度的文化導致了人們思想意識的主體性與革命性意識的消解。列菲伏爾通過對人的日常生活現象的批判指出,人們的日常生活已經被消費社會所控制。這種控制是以人類都市化的發展,人類社會空間的商品化過程為特征的。國內有的學者認為,人們需要一種能夠創造舒適的、非消費的、對人類可行的、對生物圈又沒有危害的、把技術變化和價值觀變革相結合的生活方式的新的消費價值觀。
由此可以看出,人們主要是從消費社會所出現的消費景觀現象本身出發來進行理論批判和理論建構的。這些理論批判或是從消費品對人的生活空間侵占、道德侵襲、生命侵蝕、精神侵略的角度進行理論批判;或是對社會制度的技術理性和科學技術意識形態進行理論批判;或是從日常文化生活層面進行理論批判;或是從自由主義的角度對人的消費自由進行理論批判。毋庸置疑,各種理論都有其獨到之處,然而卻沒有在馬克思唯物史觀的視域下對消費社會所出現的消費景觀現象進行的理論反思。
根據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歷史上出現的一切社會關系、一切理論觀點,只有聯系當時的物質生活條件,并且從這些物質生活條件被引申出來的時候,這些關系和理論才能被理解。馬克思認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中去解釋?!保?](p32-33)恩格斯也指出:“經濟學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歸根到底是階級和階級之間的關系;可是這些關系總是同物結合著,并且作為物出現。”[2](p44)因此,對人類消費社會所出現的消費景觀現象的反思,不能單單地局限在對消費社會本身的現象的批判之中,也不能單單局限于對消費社會的消費景觀的批判之上,而是到消費社會景觀形成背后去尋找原因。即到對構成消費社會的最重要的構成元素——商品之構成中尋找原因。這才是解決消費社會理論批判困境之路。馬克思哲學的商品拜物教理論為我們開啟了解析消費社會的虛假現象背后真實原因的理論批判路徑。馬克思哲學的商品拜物教理論認為,在物質豐裕和消費自由的社會中,人們之所以沒有感到物質的發達和產品的豐富給人們帶來的關于幸福的承諾,這是因為人的社會交往結構被破壞了,人們處于由商品構成的社會結構之中。
馬克思認為,隨著商品經濟的日益發展,商品不僅作為控制人類社會的一種形式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且構成了人類社會交往結構的支配力量和交往關系原則,也就是物的關系作為一種隱性的統治人和控制人的力量而存在,掩蓋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馬克思把這種人與人的物化關系稱之為商品拜物教。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明確指出,“商品形式的奧秘不過在于: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反映成存在于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由于這種轉換,勞動產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或社會的物?!@只是人們自己的一定的社會關系,但它在人們面前采取了物與物的關系的虛幻形式?!保?](p88-89)馬克思通過勞動—產品—商品—貨幣的邏輯關系的分析,指出了商品拜物教形成的根源,揭示了物的關系成為人類社會的主導性社會關系:物的消費邏輯遮蔽了勞動和勞動產品的關系,物化的社會關系遮蔽了生產和生產關系的關系。
⒈物的消費邏輯遮蔽了勞動和勞動產品的關系。馬克思通過勞動的哲學反思,剖析了人的奴役過程,從而指出物的消費邏輯遮蔽了勞動和勞動產品的關系。在1844年的《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把勞動作為工人預先存在的交換價值同貨幣形式的等價物相交換而看待。勞動在這個交換過程中不是生產的,勞動既不是勞動本身的產品,也不是勞動本身的價值,而是一個預定的商品量?!耙虼?,我們彼此的產品是滿足我們彼此的需要的手段、中介、工具、公認的權力?!保?](p35-36)因而勞動在資本面前也就變成了商品,勞動也因此演變成為異化勞動。異化勞動是指,如果當生產產品的工人在生產時的活動對他來是一種痛苦的話,那么,工人進行這種生產活動的同時必然給另外一個人帶來享受。在勞動異化之后,導致的是資本的積累,造成的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人本來是有意識的存在物,能夠自由地進行生產活動,但是通過生產活動,人們生產出了獨立化的社會和人工產品,并成為獨立于人的對象化的世界,這個世界與人的生命本性發生對立。“異化勞動把這種關系顛倒過來,以致人正因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本質變成僅僅維持自己生存的手段?!保?](p96)異化勞動從人那里奪去了人的自由生產活動,使人的勞動變成勞動力,并以商品的形式將其做出價格,最后以工資的形式表現出來。勞動變成商品,加深了人的奴役程度。人的生產活動徹底地與人的生命活動意義內涵割裂開了。“在市場經濟充分發展的地方,一個人的活動成了與他自己相疏遠的東西,一個人的活動變成了附屬于社會自然規律的人類以外的客觀商品,人的活動肯定是按消費品那樣獨立于人的方式?!保?](p96)
馬克思對勞動異化的分析是通過深入到人的生產的行為方式中進行考察,來揭示勞動異化現象背后的更深層次的原因的。通過從勞動到商品,即人的奴役過程的哲學批判反思,發現異化不僅表現在結果上,而且表現在生產行為中,表現在生產活動本身。“通過異化勞動,人不僅生產出他對作為異己的、敵對的力量的生產對象和生產行為的關系,而且還生產出其他人同他的生產和他的產品的關系,以及他同這些人的關系。”[7](p88-89)馬克思對勞動成為商品,成為生產力批判的邏輯解析實際上是對商品以獨特的形式遮蔽了勞動和勞動產品的關系的獨到指認和深刻分析,這種理論路徑對我們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理解消費社會理論批判路徑,理解當代中國社會所表現出的消費社會景觀具有重要的理論啟示意義。
⒉物化的社會關系遮蔽了生產和生產關系的關系。馬克思在對勞動異化進行批判之后,展開了從商品到貨幣,即人的物化過程的反思。在《德意志形態》中,馬克思把勞動概念聚焦于人的社會關系的物化向度,對由交換價值所導致的人的物化進行了批判。在《資本論》中,馬克思認為商品即是使用物品又是價值承載者。作為使用價值,商品本身只具有“勞動產品”這個屬性,因此商品之間沒有質的差別,只有量的差別。當人們進行勞動產品交換的時候,勞動產品與勞動產品之間必須具有大家都能夠接受和認可的載體出現,那么,這個通約載體就表現為貨幣。隨著貨幣的出現,人們通過勞動而生產出的勞動產品變成了有自己的生命價值、有自己的存在價值,異于勞動者勞動的東西。這種東西通過貨幣的通約形式改變了人與人之間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有機社會關系,并將此社會關系演變成為人們不能夠控制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對這種物化的社會關系馬克思稱之為商品拜物教。馬克思對這種物化的社會關系的形成進行了深刻的剖析。他明確指出:“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現的勞動產品的價值關系,是同勞動產品的物理性質以及由此產生的物的關系完全無關的。這只是人們自己的一定的社會關系,但它在人們面前采取了物與物的關系的虛幻形式?!保?](p89)簡言之,商品拜物教實際上是把人們在勞動中形成的有機的天然的社會關系直接以物的交換形式表現出來,即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直接表現為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
馬克思所描述的商品拜物教現象使人的關系變成了一種物的關系,而這正是現代社會中人的物化現象,正是現代人所面臨的特有問題。商品拜物教做為一種隱性的力量存在于人類生存背景之中,并與人的生存活動相對抗。人們雖然能夠認識到它自身的力量,但卻無法通過自己的活動來改變商品拜物教的日益增長。在商品拜物教的商品交換關系中,人的社會關系已經發生了質變。對這種變化,馬克思深刻指認道,“我同你的社會關系,我為你的需要所進行的勞動不過是假象,我們的相互補充,也只是一種以相互掠奪為基礎的假象?!保?](p35)
商品是商品經濟的重要元素?!爸挥猩唐纷鳛橐粋€整體,成了社會的普遍范疇時,它才能在其正確的本質上被理解。只有在這種關系中,商品關系產生的物化,才能對于社會的客觀發展以及人們對它所采取的態度,產生決定性的重大義?!保?0](p95)人們意識到,商品交換的經濟過程越向前發展,“其形式越來越復雜,也越來越模糊時,人們想識破物化就變得越來越難,機會也越來越少?!保?1](p95)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商品結構的不斷變化,物對人的統治程度必然會不斷加深與加劇,直至最后,物的關系完全吞沒和替代了人與人之間的有機的社會關系。這種人與人之間的有機社會關系的物化現象反過來會對資本和勞動之間的關系造成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的分裂(破壞),并使它們之間的矛盾變得更加尖銳,而勞動本身只能在這種更加尖銳的分裂前提下存在。這種分裂現象隨著現代科學的迅速發展,技術政治統治的進一步擴張,在20世紀晚期的資本主義國家中達到了巔峰和得到了發展。人類生活世界出現殖民化的傾向,人類社會核心價值也出現衰落與社會控制功能出現失效現象。馬克思對這種人類社會景觀早有預見,他指出:“這是一個真正同整個舊世界脫離而同時又與之對立的階級,大工業不僅使工人對資本家的關系,而且使勞動本身都成為工人不堪忍受的東西?!保?2](p68)
馬克思通過對勞動的批判理論轉向對勞動社會性的物化現象的反思,指出了勞動異化導致的不僅是人的自我異化,而且導致的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物化,進而指出物的關系成為人類社會的主導性社會關系,即物化的社會關系遮蔽了生產和生產關系的關系。人們在馬克思所描繪的這種以 “物的依賴關系為基礎的人的獨立”的商品拜物教社會形態中,彰顯的是個人的獨立意志,泯滅的是共同體的意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沒有溫暖、溝通、交流與情感。馬克思把這種關系形象描繪為,“在這里,社會關系,個人和個人彼此之間的一定關系,表明為一種金屬,一種礦石,一種處在個人之外的;本身可以在自然界中計劃的純物體?!保?3](p190)
其實,這種人類社會關系的物化特征也是人類消費社會所具有的現象。人們之所以在豐裕的物質社會中發生精神危機、道德危機,實際上就是人類的有機社會關系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呈現出物的特征。這種人際關系的物性特征具有“一種自主性,似乎它成了如此精確的理性和包囊一切的東西,以致人際關系—它的這個根本性質的一切痕跡都被掩蓋住了。”[14](p22)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缺失人的歷史的社會關系性這一條理論線索的前提,去批判物的生產和個人的生產的關系是片面的。這樣,很容易導致的結果就是資本主義條件下的主體會越來越適應和符合資本的發展需要;或者是將物的生產和個人的生產之間的批判關系簡單地外化到人與人之間的買者和賣者的關系上來進行批判;或者外化到物與人的簡單對立關系上的簡單批判??梢哉f,馬克思通過分析商品拜物教形成根源對人的物化過程哲學批判反思的理論批判路徑,對于我們理解人類消費社會出現消費景觀背后的深層社會結構性原因具有重要的理論警醒意義。
⒈回歸自由自覺勞動的理想訴求。文明的一切進步和社會生產力任何增長的結果只會使資本致富,資本的生產力增長,使支配勞動的權力更加強大,尤其是隨著機器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作為科學技術發展呈現出的技術設備已經不再僅僅具有一種人們制造和生產產品所使用的工具的意義了,這就說明技術通過機器貫徹了對人的統治。技術實際上已經不再是人們控制自然的手段。“在這里,過去勞動——在自動機和由自動機推動的機器上——似乎是獨立的、不依賴于(活)勞動的;它不受活勞動支配,而是使(活)勞動受它支配;鐵人起來反對有血有肉的人?!保?5](p567)
馬克思對勞動的批判反思成為其商品拜物教哲學理論必然性的邏輯前提,構建了從一般勞動過渡到雇傭勞動,從雇傭勞動到人的自由自覺的勞動理想,是全面理解資本主義的主要理論方式,也是理解人類為什么會走向真正的共產主義必然性的邏輯構境。他寫道:“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16](p131)因此,自然界是可以通過感覺直觀到的世界,而社會主義則是把自然界看作人的本質的生成過程,這是實踐上的感性認識到的理論認知。社會主義是一種積極的自我意識,而“共產主義則作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復原的一個現實的、對下一段歷史來說是必然的環節?!保?7](p68)在共產主義社會中人的勞動是自由自在的、理想的勞動。這種勞動的目的是人為了抵御自然維持自身肉體生存下去的一種不斷重復與艱辛的活動,是生命有機體的活動,通過勞動,人們可以在大自然規定的生理循環過程中生存下來。勞動過程能給人帶來快樂,人在勞動中能夠自由發展并獲得幸福。
⒉回歸歷史主體向度的價值訴求。隨著技術力量的增長,人們在提高控制自然環境能力的同時,也加強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控制,強化了對人類內心世界的控制程度。因此,回歸歷史主體面臨著巨大的困難。植物生長之處,就是其發端之初。只有通過實踐的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實踐力量,才有可能解決理論的對立。現實的任務需要在社會的實踐框架之中完成?;謴腿说纳鐣黧w地位還需要借助人的力量。
根據馬克思唯物史觀,現實中的個人的根本特性就在于其歷史的社會關系性,不是表現于單獨的個人身上的信念或文化上的特性之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歷史的產物,是以建立在交換價值基礎上的生產為前提的。這種交換價值基礎上的勞動生產不僅生產出個人同自己、個人同別人的普遍異化的社會關系,也孕育和產生出個人關系的普遍性和全面性。豐裕的物質社會使我們看到了人類精神世界的豐富不完全存在于物質財富中,而存在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之中,存在于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透明性和互補性當中。而現代社會真正的貧困在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匱乏,社會缺乏的正是這種透明性和互補性。為了使人們能夠擁有這種透明性和互補性的生存空間就需要人的生存方式的改變。這個生存方式的生存空間就是馬克思所說的,是政治國家真正形成的地方,而不是現實生活中的人的世俗生活的市民社會。馬克思認為,在這個市民社會中,人把他人看作工具,也把自己降為工具。只有政治國家才是人類政治共同體中的生活空間,在這個政治生活共同體中,人們把自己看作社會存在物。這種政治生活共同體就是共產主義實現的形式,是人的自然主義和人道主義統一的共同體。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全面發展并獲得個人自由。那么,共產主義社會作為人類的共同體,人的自由和解放與全面發展取決于個人之間的聯系,即他們把它們之間的社會關系作為他們自己的共同的關系,這種聯系一部分表現在經濟發展的前提中,另一部分表現在人們之間的團結之中,最后則表現在人們多種多樣的活動方式之中。
馬克思唯物史觀可以幫助我們深刻理解消費社會消解的人的公共生活領域的內涵,幫助我們理解日益興起的民主欲求實際上就是對消費社會所破壞的人的社會關系的現實欲求與實踐反抗,人們要求建立的公民社會實際上就是對被破壞了的人的社會交往關系的一次修補。這種理念在現實層面上就表現為民主逐漸走向理論話語中心,即人類向歷史主體向度的回歸訴求。
我國正處在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運行模式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之中。同時,全球消費主義席卷而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也面臨著諸多機遇和挑戰。馬克思哲學中的商品拜物教理論批判觀點給我們提供了應有的理論警醒。目前,我國社會中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人與社會發展的生存危機,社會群體利益沖突危機,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冷漠的危機,這些危機的深刻根源就在于馬克思在商品拜物教中所指出的,即社會階層基礎與經濟制度基礎之間的矛盾,其不僅來自于生產過程中的矛盾,更來自于人們在生產交往過程中的社會關系矛盾。這就為我們指明了克服中國當代社會存在的各種危機的理論思考路徑。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C].人民出版社,1995.
[3][7][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C].人民出版社,1995.
[4][5][9][16][1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95.
[6][10][11][14]盧卡奇.歷史和階級意識[C].重慶出版社,1989.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C].人民出版社,1995.
[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6卷)[C].人民出版社,1995.
[1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7卷)[C].人民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牟春野)
Marx's Critique of Commodity Fetishism Theory and Contemporary Meaning of Enlightenment
Wu Lin,Gao Yeming
Living in the material abundance of consumer society people feel a deep depression and unable to resist.In this regard,scholars from different angle the theoretical 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reflection.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philosophy,proceeding through the Marxist critique of commodity fetishism theory to interpret the meaning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the consumer landscap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root causes behind the phenomenon.This paper argues that Marx's theory of commodity fetishism by criticism,revealing the work in the commercialization process and the monetization of the products of labor process is the process of human slavery and human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cesses.Understanding of Marx's theory of philosophical critique of commodity fetishism in the cont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exists to overcome the various crises of profou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alert.
critical theory of commodity fetishism;consumer society;Marxist philosophy
D61
A
1007-8207(2011)12-0057-04
2011-07-10
吳琳 (1970—),女,吉林長春人,中共吉林省委黨校 (吉林省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技術哲學與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高業銘 (1969—),男,吉林榆樹人,長春市朝陽區住房保障和公用事業服務中心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住房保障。
本文系中共吉林省委黨校 (吉林省行政學院)校級課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消費理論批判及其當代啟示”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