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公民”的“回歸”

2011-12-24 18:38:04張星
行政與法 2011年3期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概念群眾

□張星

(武漢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2)

“公民”的“回歸”

□張星

(武漢大學,湖北 武漢430072)

政治話語的變遷透視著政治文明的轉型。在尋求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和鞏固社會主義政權的理論和實踐中, “人民”、 “群眾” 概念覆蓋了 “公民”概念,成為政治話語中的核心概念;而改革開放以來, “公民”概念逐步 “回歸”并成為時下流行的專業術語。在走向權利的時代, “公民”的回歸勢在必行也理所當然。

人民;群眾;公民;話語;回歸

就政治學而言,“意識到語言因素肯定是必要的,這不是為了基于歷史的考慮了解傳統,而是為了了解當前的趨勢和爭論。語言在人們不知不覺中提供了運用語言和評價語言的范疇和模式。”“西方政體發展的四個主要階段的每一個(即在古代帝國之后),都伴隨著論述政治事物的獨特的語言的出現。希臘城邦時期的語言是哲學的;羅馬世界帝國的語言是法律的;封建時期的語言是宗教的;現代國家的語言是科學的。”[1](p21)也就是說,政治話語的變遷透視著政治文明的轉型。在中國,自近代晚清知識分子引進“公民”概念以來,“公民”這一概念在中國安家落戶、生根發芽的過程卻并非一帆風順。每一個時代都會有某種現在被稱作意識形態的東西:態度,概念體系所組成的核心模型;偉大的時代乃是一個世界死亡而另一個世界繼起的時代,它的標志是核心模式的變化。[2](p326-328)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初期,信奉馬列主義的共產黨人遵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唯物史觀,在相關文獻和實踐中,多以“人民”、“群眾”代替“公民”;而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大潮逐漸淘醒了中國人的利益意識和權利意識,“公民”成為時下流行的專業術語。這種詞語的轉換,反映了對政治人的身份認同經歷了從意識形態身份政治到法治下的權利身份政治的轉變。在走向權利的時代,“公民”的回歸勢在必行也理所當然。

一、“人民”、“ 群眾”對“公民”的覆蓋

為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我們需用一個詞匯來代表階級性、先進性。中國共產黨建構了“人民”這一詞匯,用以區分敵我,用“群眾”來表示人民中除黨員干部以外的積極的、可利用的社會力量。這兩個詞也常合在一起使用,構成馬克思主義哲學上的“人民群眾”概念。中國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教育、代表、組織、指導(人民)群眾。在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初期,“人民”、“群眾”概念取得了廣泛的政治話語權。這主要體現在:

⒈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理論和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理論中,有“人民”、“群眾”,而無“公民”。毛澤東認為,革命的首要問題是分清敵我。所以我們需要用“人民”這一概念來劃清誰是“自己人”、誰是“敵人”。中國共產黨在賦予“人民”概念階級性的同時賦予其無上的價值向度。“人民”是“真善美”的化身,具有無限的道德感召力;“人民”具有永無謬誤的真理價值;“人民”具有永無止盡的創造價值;“人民”具有無比寶貴的生命價值。[3]因此,人民已經被神圣化,我們需要一個它的世俗“替代品”,以界定“神圣的”人民中哪些還是需要中國共產黨進行“領導、教育、組織、動員”的積極的、可資利用的社會力量。這些社會力量用一個概念表述就是“群眾”。[4]在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理論和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理論中,“群眾”始終是個核心概念。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工作路線。而“公民”在黨的理論文獻中則鮮有出現。“人民”、“群眾”是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理論和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理論中壟斷性的概念。如就中國共產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宣言和報告來看,“人民”和“群眾”的概念自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始即有使用且使用的頻率不斷上升,到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時,在毛澤東所做的《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人民”一詞使用了331次、“群眾”一詞使用了44次。而“公民”一詞直到198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才開始出現在領導人的報告中,出現的頻率也無法與“人民”和“群眾”相比。

⒉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實踐中,要“人民”、“群眾”,不要“公民”。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既是一部革命史,也是一部動員史。在這一過程中強調革命、建設目標的優先性,個人服從集體,集體服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的需要。“人民”被置于權利和價值的至高點,而在現實中能代表人民利益的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最大的利益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革命和建設的勝利。在這一過程中群眾作為支援戰爭和發展生產的人力資源,也作為改造與治理的對象被納入到國家政權建設的過程之中。群眾要做的就是“跟黨走”,群眾的利益有黨代表,因此不需要也沒有制度化的利益表達機制。群眾不僅要參與革命建設活動還要參與種種意識形態教育活動,以顯示對現存體制的肯定和認同。在整個參與的過程中按軍事化組織組織起來的群眾成為服從命令和紀律的一份子,而不是具有權利意識的公民。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實踐中,需要的是“群眾”,而不是“公民”。“群眾”才能被黨“領導、教育、組織、動員”,形成一種“引導者——追隨者模式”,使中國共產黨凝聚更多的力量來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目標。

二、“人民”、“群眾”覆蓋“公民”的原因淺析

“人民”、“群眾”這兩個概念之所以能在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和實踐中取得壟斷性的政治話語權,主要是因為:

⒈“人民”、“群眾”概念符合當時中國政治發展的主流要求。中國政治發展面臨的敵人是異常強大的。對外要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對內要推翻封建地主和官僚資本家的統治。為了實現這些目標,不僅要分清敵我,還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毛澤東對這一點有著清醒的認識,革命的首要問題是分清敵我,所以需要“人民”這樣一個帶有階級性的、集體性的概念;而現實中的中國政治是“群眾的政治”,[5](p886)這種政治的基本活動模式是 “鼓動成千上萬的群眾,形成一個大的力量。”[6](p17)這就需要“群眾”概念。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民已經成為國家的主人,為鞏固勝利果實和建設富強文明的社會主義民主國家,當然需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努力,“人民”、“群眾”依然不可或缺。

⒉“人民”、“群眾”概念符合為實現那些政治發展要求所進行的宣傳和動員的需要。為實現那些政治發展要求就需要進行革命。毛澤東明確指出:“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 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7](p17)為進行革命動員,需要一個清晰地階級性概念來區分革命的對象和革命的動力。“國民”、“公民”概念因可以泛指一切中國人,都不具有階級性,在語義上顯得過于溫和,不符合要求。所以,中國共產黨建構了濃厚的階級色彩的“人民”概念,并用“群眾”來表示人民中除黨員干部以外的、積極的、可利用的社會力量。

⒊“人民”、“群眾”概念與推動該時期政治發展的主要政治力量的意識形態相一致。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引導中國政治發展和變革的一個主體政治力量是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國共產黨在思想上堅持馬列主義的指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列寧將群眾視作處于敵對勢力與無產階級先鋒隊之間的社會群體,先鋒隊的任務就是教育、啟發、領導、組織群眾。[8]所以,在馬克思和列寧的理論中占據重要地位的“人民”、“群眾”概念也被中國共產黨所繼承。

⒋其他因素。“群眾”概念在中國的流行也與毛澤東個人的群眾情懷有關。西方理論界對“群眾”一直充滿鄙夷和擔憂。在他們看來,群眾易蛻變為暴民,群眾政治具有非理性、盲目性、情緒化、破壞性等特征。而毛澤東則對群眾和群眾運動給予高度的肯定和贊揚。他將群眾概念進一步中國化,在群眾的主體中突出了下層農民,并肯定農民行為的革命性與正當性。“在毛澤東時代,群眾心理和群眾行為的典型表現是從湖南農民運動到文化大革命的一次次‘群眾運動’,他們得到高度的肯定和贊揚,被視為實現革命目標的主要手段。”[9]

“公民”一詞很早就在中國出現,但作為舶來品的“公民”圍繞著它的并不總是一片與之相生相容的土壤。[10]雖然在1931年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中曾出現過“公民”一詞,但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指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的都不是符合現代民主政治內涵的“公民”概念,而是毛澤東思想中的“群眾”概念。在這一時期,“人民群眾”也爆發出巨大的能量,不僅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這“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還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但這些富含階級性和整體性的詞匯,在反抗壓迫、奪取政權時會有利于凝聚和團結革命力量,在日常政治管理尤其是進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時卻往往會成為“公民”的殺手。“從‘群眾’概念出發,中國首先注意到的是大多數人民尤其是貧苦群眾的經濟需要和社會地位上的需求,但是沒顧及甚至侵犯了公民個人的權利。”[11](p170-171)文革時期種種以“人民”、“群眾”的名義對公民權利進行的侵害就是明證。因此,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今天,我們需要也期待著富含平等、權利內涵的“公民”的回歸。

三、“公民”“回歸”的可能

“革命理論”在我國理論界數十年中居于主導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內化為公眾的心理結構。在革命話語成為社會的主流話語時,在整個思想理論和制度實踐層面看都沒有公民生存的空間。[12]即使是在當下,盡管依據憲法我們都有一個公民的身份和稱謂,我們從思維到行動都不是一個適格的公民。那為什么又說在中國“公民”存在一個“回歸”的問題呢?這里的“回歸”指的是當代中國政治話語中的公民概念回歸現代民主政治中公民的內涵。從政治和法律上看,公民概念回歸有其本應享有的位置;從現實政治過程看,人民民主逐步落實為公民基本權利的維護提供了保障。公民之所以有回歸的可能,主要是因為:

⒈它是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的必然要求。在我們最大的政治不再是“階級斗爭”而是“經濟建設”;國內的主要矛盾不再是“你死我活的階級矛盾”而是 “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不能、也無法以搞革命運動的方式來實現其領導。現實政治發展目標和要求的變化需要中國共產黨轉變和改進其領導方式。如果說以前教育、領導和組織群眾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重要形式,現在為了實現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就需要將集體化的、模糊的人民群眾化約為個體的、具體的公民。做到全心全意為每一位公民服務,反映和維護公民的切身權利和利益。

⒉它是堅持和體現人民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權利只有對于個體才有意義,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和地位只有個體公民在現實政治實踐中能依法自由行使才能體現其真實性。“從總的趨勢來看,人類社會包括我國必然要從人民政治走向公民政治。在政治實踐中,人民是國家權力的擁有者和合法性基礎,公民則活動于國家權力具體運用和操作的過程,其活動方式由憲法和法律規定,因此,人民只有成為公民才能實現作為國家主人的合法性,人民政治的推行,人民政治主體性的實現,必然走向公民政治,謀求公民的政治主體性。”[13]這也是以人為本的政治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和必要內容。以人為本在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今天就是要以公民為本。

⒊它是堅持和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公民是法治國家生發的基礎,依法治國就是全體公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依法治國即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體公民作為主權者對權力行使者的行為進行評判,對其違反民意的行為進行追究。這也說明,公民是法治國家的建設主體。全體公民構成主權者是法治的最高主體;個體公民既可能是法治的主體,也可能是法治的客體。公民還是法治國家的終極關懷,法治的公民主體性決定其必須以公民的權利和利益為其出發點和歸宿。

⒋它是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凡涉及到‘公民’的問題,如公民權利、公民義務、公民意識、公民素質、公民行為、公民結構,乃至于公民與國家關系、國家與公民關系等等,無一不對市場經濟制度的建立和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需要廣大“市民”的參與,而廣大“市民”在政治空間里就是“公民”,他們為更好地維護和實現自身經濟發展要求會要求政治權力維持良好的競爭環境、確保契約的履行。另外,依據馬歇爾的公民身份理論,公民身份內含三種權利:經濟權利、政治權利和社會權利。為削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的貧富差距的擴大等“外部性”效應的影響,需要國家對公民的經濟、社會權利給予更多關注。可見,公民的回歸是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

⒌它是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必然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需要與之相容的政治文化。無論這種文化被冠以什么名稱,其核心內容只能是包含參與、理性、寬容精神的公民文化。所以,對于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政治文化而言,公民的回歸也勢在必行。

可以說,“公民”的“回歸”是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必然要求。

四、“公民”回歸的具體表現

在20世紀70年代,政治哲學的中心概念是正義和權利;到了80年代,關鍵詞變成了共同體和成員資格;到了1990年公民資格成為思想家在所有政治領域的行話。[15](p511-512)在中國,同樣如此。改革開放使“公民”概念逐漸在中國復蘇,種種團體和思想皆冠以“公民”之名,公民社會研究成為一時的顯學。“‘人民’和‘公民’都是在中國進入現代以來被廣泛使用的西式術語……我們大致把黎澍在1984年發表的《論歷史的創造及其他》作為分水嶺,此前是人民話語逐步上升,并且主導社會命名的時期,此后是公民話語越來越變得具有主導性的時期。”[16]

“公民”又回歸到人們的視野中。這里的“回歸”指的是當代中國政治話語中的公民概念回歸現代民主政治中公民的內涵。公民的回歸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⒈個體社會成員的政治主體地位逐漸得到法律和制度上的承認和保障。第一,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使政治權威從神圣化到世俗化,政治共同體的普通個體成員重新走上政治前臺。對文革中出現的錯誤的“揭露”和反省,使人們意識到領袖也是人,也會犯錯誤。普通人而非“圣賢”是政治的主體。政治權威從神圣化到世俗化。政治共同體的個體成員的政治主體地位逐漸得到認可和確認。這一去神圣化的必然結果就是“階級斗爭為綱”、群眾運動和“革命群眾”淡出歷史舞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取消 “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提法,阻礙公民身份普遍有效性的最關鍵的政治身份分類被取消。當國民內部沒有了“人民群眾”和“壞分子”的劃分時,在民法、政治上人人平等的“公民”概念就開始發揮首要價值的作用,人們逐漸習慣讓“人民”退回到指稱國民全體的內涵上。[17]第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使憲法及相關法律文件中公民概念明確和對公民權利進一步強調。1982年《憲法》首次明確公民的含義。[18]其第33條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也就是說,成為中國公民的唯一要求就是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籍。對公民的資格限制越來越少,公民的范圍越來越廣。2004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在其總綱的第13條規定:“公民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并首次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第三,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使公民自治和公民參與得到肯定和支持。政治共同體的個體成員的政治主體地位在社會政治實踐層面的體現就是其能自由、自主地行使各項法定權利。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 “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政治體制改革必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深化,與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基層民主被納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范疇。個體社會成員的政治主體地位逐漸得到法律和制度上的承認和保障。

⒉個體社會成員逐漸擁有了獨立的政治人格和權利意識。市場經濟時間的熏陶比任何空洞的政治灌輸都更能促進人們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轉變。為了保證在市場中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客觀上要求公民權利義務觀念都要增強。平等競爭、自主選擇的市場經濟使公民對自身的權利,包括財產權利、契約權利、勞動權利和消費選擇自由權利等都有了更加自覺地體認和維護。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中,政治共同體的個體成員逐漸擁有了獨立的政治人格和權利意識,個體社會成員的政治主體意識逐漸覺醒,個體公民開始了由被動行為到自主作為的轉變。這主要體現在:第一,市場經濟為個體主體地位的確立創造了經濟條件,使社會成員自主意識、平等意識不斷增強。隨著市場經濟而來的國家與社會、政治與經濟的相對分離使個性解放和主體自由得到社會的充分承認,社會成員自主意識、平等意識在不斷增強。這突出表現在要求機會均等、平等競爭并在法律面前能受到平等對待和保護的愿望和呼聲日益強烈。人們不僅要求“商品面前人人平等”,人們還要求政治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二,市場經濟使人們重視自身權利,權利觀念和法律觀念逐漸普及。市場經濟使人們意識到哪些屬于自己的法定權利以及怎樣維護這些權利。人們權利意識增強的主要表現是,社會成員勇于為自己主張權利,并通過各種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社會成員在自己的合法權利受到侵害時不再是忍氣吞聲,而是訴諸法律。近年來個體維權案數量的激增就是對之很好的注腳。公民法律意識不斷增強的具體表現就是護法、守法、用法日益成為廣大公民的自覺要求。

由上可見,政治和法律上的公民概念與現實中的公民地位和權利正逐漸回歸本位。

五、“公民”回歸的未來展望

雖然有以上種種可喜的現象,但我們也應注意到在,對“群眾路線”和“群眾參與”的路徑依賴下,“群眾”和“人民”的概念依然侵占著“公民”的話語空間。下面僅以一組簡單的數據做一說明:按“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精確搜索“公民”一詞,可得2000~2009年間共有40245篇文章;按“題名”在中國知網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中精確搜索“公民”一詞,可得2000~2009年間共有5170篇文章。按“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精確搜索“群眾”一詞,可得2000~2009年間共有108559篇文章,按“題名”在中國知網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中精確搜索“群眾”一詞,可得2000~2009年間共有55644篇文章。按“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精確搜索“人民”一詞,可得2000~2009年間共有361002篇文章,按“題名”在中國知網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中精確搜索 “人民”一詞,可得2000~2009年間共有61925篇文章。這些雖只是簡單的數據,但從這些數據我們就能看出,“人民”和“群眾”依然是當代中國政治話語中極為流行的概念,“公民”概念與這兩者相比有著很大的差距。

從人們對公民概念的認知看,也常存在片面性:一是認為公民只是有本國國籍的人,而不強調公民的本質是享有公民權的法律資格。實則,有國籍只是成為公民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公民的本質是有公民權的人;而有特定涵義的公民權(不同于廣義的“公民的”權利)是如馬克思所強調的 “參與國家事務的政治權利”。這種政治權利是公民的公權利,區別于作為“私人”的私權利。二者都應同樣受到憲法與法律的保護和黨政官員的尊重。二是把公民只當成義務主體,只是行政權的相對人,只是服從行政決定和命令的客體,而不是政府服務的對象,不是對政府進行監督的主體。三是把公民只當成受道德教育的主體,而忽視公民是憲法確認的公民權主體,在對人民群眾進行 “公民教育”時,又往往偏重于公民的義務意識、守法意識和道德修養,而忽視提高公民權利意識、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意識。不強調公民的政治參與意識的提升。這種公民教育難免變為道德訓育,難免陷入舊時代臣民、子民、順民意識教育和“訓政”的窠臼。

從現實政治層面來看,雖然公民權利正在崛起,但種種侵犯公民權利的事件屢見不鮮,君不見“躲貓貓”后又“洗臉死”;公民個體在法律框架內進行維權步履維艱,君不見陳光誠們被下獄、唐福珍們自焚亡;符合現代民主政治要求的公民意識和公民精神有待培育,君不見李慎之先生晚年在回顧自己的人生歷程時會說:“我最想做的事是當一名公民課教員,普及公民常識。”

總之,目前阻礙公民回歸的因素依然眾多,筆者認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國長期缺乏民主傳統,雖然市場大潮淘醒了部分社會成員的利益意識,但大多數社會成員依然缺乏主體權利意識和責任意識,既沒有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權利也對如何行使這些權利懵懂無知。另外現行體制的某些因素也制約著公民的回歸。如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宣傳充斥的是“群眾”概念和“群眾”話語。“這種把那些不任公職的社會成員視為消極主體的‘群眾觀念’,必然在人們的心理中產生強烈的暗示作用,造成在人們心理層面上本來不發達的自我意識和法律意識更加淡漠,使人們產生‘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遠離政治中心的邊緣感和疏離感。”[19]

在“階級斗爭”、“群眾運動”等“革命理論”走下歷史舞臺后,“群眾”、“人民”等富含階級性和意識形態色彩的概念并未隨之謝幕。“群眾”、“人民”依然是當代中國政治話語中的核心概念。但由于“公民”概念更符合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和文化要求,其回歸勢在必行也理所應當。但要真正做到公民概念的回歸,不僅要求其在法律文本上是界定個人和國家關系的核心概念,更要求其在人們的觀念和行動上占據核心的位置。要實現這些,前路依然漫長。

[1](美)格林斯坦,波爾斯比.政治學手冊精選[M].商務印書館,1996.

[2](英)以賽亞·伯林.自由論[M].胡傳勝譯.譯林出版社,2003.

[3]吳永.論民主革命時期中共對人民話語的建構及其意義[J].中共黨史研究,2009,(02):77.

[4]列寧的“布爾什維克黨——群眾(工人階級——其他群眾)”的模式被毛澤東簡化為“中國共產黨——群眾”模式。淡化了工人階級與其他群眾的區別,突出了黨和群眾的關系。參見叢日云.當代中國政治語境中的群眾概念分析[J].政法論壇,2005,(02):20.

[5]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

[6][7]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

[8]列寧全集(第十九卷)[M].人民出版社,1984.

[9]叢日云.當代中國政治語境中的群眾概念分析[J].政法論壇,2005,(02):20.

[10]馨元.公民概念在我國的發展[J].法學.2004,(06):32.

[11](美)鄒讜.西方政治理論與中國政治學[J].中外文化比較研究[C].三聯書店,1988.

[12]叢日云.構建公民文化[J].理論與現代化,1999,(12):11.

[13]劉俊祥.和諧社會的人本視角與公民政治的建設[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6,(05):39.

[14]唐琮瑤.“公民”概念質疑[J].中國法學,1993,(04):105.

[15](加)威爾·金里卡.當代政治哲學(下)[M].劉莘譯.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2004.

[16][17]高丙中.中國的公民社會發展狀態[J].探索與爭鳴,2008,(02):11.

[18]馨元.公民概念在我國的發展[J].法學,2004,(06):29.

[19]周光輝.當代中國政治發展的十大趨勢[J].政治學研究,1998,(01):37.

(責任編輯:王秀艷)

Abstract:Changes in political discourse demonstrate transitions in political civilization.To acquire the victory of new-democratic revolution,build and consolidate the socialist regime,the concept of “people” and “mass” covered “citize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And they became core concepts of politics.Bu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concept of “citizen” is gradually returning.It becomes a prevalent term.Toward the era of right,the return of “citizen” is imperative and a matter of course.

Key words:People;Mass;Citizen;Discourse;Return

The Return of “Citizen”

Zhang Xing

D0

A

1007-8207(2011)03-0018-05

2010-12-13

張星 (1987—),男,安徽潛山人,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政治學理論與方法、中國政府與政治以及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政治發展。

猜你喜歡
中國共產黨概念群眾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散文詩(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Birdie Cup Coffee豐盛里概念店
現代裝飾(2022年1期)2022-04-19 13:47:32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輝煌
當代陜西(2021年12期)2021-08-05 07:45:08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當代陜西(2021年12期)2021-08-05 07:45:06
始終和群眾融為一體
當代陜西(2021年6期)2021-07-22 06:48:48
多讓群眾咧嘴笑
當代陜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幾樣概念店
現代裝飾(2020年2期)2020-03-03 13:37:44
學習集合概念『四步走』
“群眾來求助”等十六則
主站蜘蛛池模板: 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高清不卡| 青青青视频蜜桃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日本欧美一二三区色视频| av天堂最新版在线|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在线日本国产成人免费的|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精品成人啪精品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囯产AV | 熟妇丰满人妻av无码区| 99视频只有精品| 欧美影院久久|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18黑白丝水手服自慰喷水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亚洲熟女中文字幕男人总站|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欧美国产另类|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a国产精品| 啪啪国产视频| 亚洲a级毛片| 毛片基地视频| AV熟女乱| 日本精品视频| 99精品国产电影|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偷拍美女撒尿视频| 欧美亚洲欧美| 98超碰在线观看|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人大臿蕉香蕉| 黄片在线永久| 91免费观看视频| 午夜日b视频|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无码| 日韩精品视频久久|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99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欧美中文字幕第一页线路一|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1级黄色毛片| 中国毛片网| 成年人国产视频|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www|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亚洲视频二|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啊嗯不日本网站| 青青操国产视频| 欧洲在线免费视频|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黄| 久久情精品国产品免费|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无码'专区第一页|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亚洲| 美女被操91视频| 一级全黄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