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彥偉,劉 彤
(⒈中共榆樹市委,吉林 榆 樹 130400;⒉東北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
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農村執政基礎建設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 劉彥偉,劉 彤
(⒈中共榆樹市委,吉林 榆 樹130400;⒉東北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130117)
不斷加強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建設是時代的一個主題,是全黨的一項重要任務,尤其是廣大農村黨員干部一項義不容辭的責任。本文主要運用矛盾分析法,分別從國際新環境、國內新形勢、黨自身情況的新變化角度出發,分析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所面臨的一系列機遇和挑戰。
執政基礎;機遇;挑戰
進入20世紀90年代,經濟全球化以一種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席卷全世界,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中國帶來巨大歷史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給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帶來巨大挑戰。黨該如何采取積極有效措施,保證黨的執政基礎,同時又善于根據全球經濟的變化,改善和推進現有執政資源的轉型和重組,這不僅具有重要研究意義,而且成為中國共產黨執政的現實基礎和關鍵。
黨執政的主要經濟基礎是以黨的十五大提出并由十六大深化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即以公有制為主體地位和以國有經濟為主導作用。全球化加深了世界各國的聯系,使世界成了一個互相聯系互相依存的統一整體,結束了20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形成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孤立狀態,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時代發展的主題,全球化使各國從原來的政治、軍事對抗轉變為經濟、綜合實力的互相競爭。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使得中國逐漸成為國際舞臺上一支重要的力量,為黨一心一意搞經濟建設,全心全意謀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環境和契機。
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沖擊下,我國的經濟制度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1992年,黨的十四大正式確立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1995年,江澤民同志強調,要“始終保持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體地位”。也就是“三個體現”,即“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和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的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體現在國有經濟控制國家的經濟命脈;體現在國有經濟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導向作用”。經濟制度的相關調整既是改革開放后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又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黨順應全球化發展的趨勢,領導全國人民推進和參與全球化進程,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不動搖,繼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落實和推進“三個代表”要求,探索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黨的領導和執政方式,以經濟全球化為契機,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道路。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都有了很大發展進步,但在經濟全球化潮流的沖擊下,中國政府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中國現存的政治體制無法與經濟全球化發展下的外部資源相適應,不少矛盾因政治體制問題日益凸顯,盡管有一些涉及經濟體制,但從側面反映出的卻是政治體制的滯后與不完善。為適應全球化趨勢的要求,我國政治體制必須做出相應調整。鄧小平同志在1986年就指出:“不搞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難于貫徹。”“現在經濟體制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體制,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經濟體制繼續前進,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阻礙四個現代化的實現。”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政治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必須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積極妥善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然而,另一方面,“現代性有助于政治穩定,而現代化則孕育了政治不穩定。從傳統社會向現代化邁進的轉折時期是政治不穩定的高發期”。對于中國來說,沒有政治穩定這一前提,其它一切無從談起。就中國具體情況而言,政治體制改革是一項重要的、長期的、需要慎重對待的工作,太快太慢都不行。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中國不可避免地要加入一些國際性組織,如聯合國、WTO、WHO等等,這是國家利益的需求,也是國家發展的需要。全球化過程中政府將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各國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調控、管理能力的競爭,這必然推動我國政府體制的改革、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機構的精簡。從90年代國際環境來看,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是相輔相成的,政治體制改革必須與經濟體制改革同步進行;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國際地位的提升,在世界形勢發展中,中國已逐漸成為一個舉足輕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進一步融入全球化潮流就必須以經濟體制改革為契機,適時加快政治體制改革的步伐。
隨著農村經濟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給“三農”工作和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尤其是給農村黨的執政基礎建設帶來了新挑戰,提出了新課題。中國作為全球化進程中的后續加盟者,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種意識形態的滲透和外來文化的沖擊,西方國家的自由民主制度、市場經濟制度、政治文化觀念,都將對我國政治思想和社會文化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在這種形勢下,能否鞏固黨的農村執政基礎至關重要。
⒈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社會主義國家“西化”、“分化”策略。早在二次大戰后期,西方一些國家就將和平演變的目標放在第四代、第五代中國人身上。而后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里,始終通過處理國際事務、經濟貿易往來、宗教民族事務之機,利用一些反華勢力、宗教邪教組織,通過互聯網等媒介向世界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在內)輸出政治經濟制度、價值觀念、生產方式、文化等,企圖在思想意識形態領域掌控發展中國家。美國是當今世界最大霸權主義國家,冷戰結束后,美國企圖打著“自由”、“民主”的幌子,進一步稱霸世界,對中國采取政治滲透、經濟限制、軍事威脅等措施,實現其獨霸世界的野心。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抬升和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美國已把中國視為主要障礙,始終將我國列為全美戰略的假想對手之一。其實質是想最終將中國納入西方體系。利用西藏、臺灣、人權等問題對中國進行牽制,加大對中國的分化程度。
⒉經濟全球化形勢下網絡傳播的沖擊越來越大。發達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僅掌握著世界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信息手段,還向世界提供著大多數的高科技產品。通過種類繁多的高科技產品傳播其西方意識形態、理論觀點及價值體系,通過互聯網、多媒體、高科技、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先進的科學技術等手段,使西方意識形態逐漸滲透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領域、文化領域以及價值體系。鄧小平同志曾指出:“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一些深刻的矛盾剛剛暴露出來。我們可利用的矛盾存在著,對我們有利的條件存在著,機遇存在著,問題是要善于把握”。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強和推進,使我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受到嚴重沖擊。尤其是廣大農民思想單純、覺悟有限、文化水平相對不高,抗腐蝕的能力偏低。這就提醒我們黨必須長期不懈地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思想來武裝全黨,特別是要武裝好農村的黨員隊伍,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始終牢記“兩個務必”,始終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落到實處,真正做到 “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只有這樣,我們黨才能不斷提高黨的執政水平和領導能力,不斷增強抵御各種風險的能力、增強駕馭市場的能力、增強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增強總攬全局的能力。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我國社會階層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尤其是農村社會,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落實,農村最基本的生產單位,由計劃經濟時期的生產隊變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家一戶。隨著農業的分化發展,農業內部結構得到科學調整,園藝特產業、畜牧業、農產品深加工業、交通運輸和勞務輸出業得到“近親繁殖”,迅速成為支柱產業,因而農民隨著產業發展也相繼成為企業員工、個體經營者、中介人等等多種身份,社會階層結構悄然發生變化,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的必然結果。社會階層結構的新變化有利于維護市場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有利于社會的長期穩定、進步和全面發展。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其不利的一面。因此,客觀、真實、全面認識和對待社會階層結構的新變化,處理好各階級階層之間的關系,對于鞏固黨的農村執政基礎和增強群眾基礎,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為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工人階級是我國的領導階級,是先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代表。鄧小平同志指出:“工人階級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就是同社會化的大生產相聯系,因此它的覺悟最高,紀律性最強,能在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中起到領導作用”。工人階級始終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先鋒隊伍。革命年代,工人階級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投身反帝反封建反官僚的革命斗爭。建國以后,工人階級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建設發展的中堅力量,成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堅定支持者,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主要力量。江澤民同志指出:“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我國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日益提高,工人階級的先進性也在發展,黨的階級基礎不斷增強”。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工人階級將不斷發展壯大。據統計,目前,我國每年新增城市就業人口達1000多萬,這些人大多加入到工人階級隊伍中來。隨著現代化進程加快、農村經濟穩定發展,將會有相當數量的農民不斷轉化為工人,陸續加入到工人階級這個隊伍中來,伴隨工人階級隊伍、結構的深刻變化,黨的執政基礎將受到深刻的影響。
對于現階段我國工人階級劃分為幾個階層,各學者自持己見。有的從就業和收入差異出發,認為可以把現階段我國工人階級隊伍劃分為管理者、專業技術人員、普通工人、特殊工人四大層;有的學者認為,現階段我國工人階級應該劃分為企業管理者、知識分子、私營外資企業的雇傭工人,農民工和城鎮下崗、失業職工五個階層;也有學者根據不同群體獲取的資源不同,把現有職工隊伍劃分為六大群體,即知識分子群體、機關公務員群體、企業經營管理者群體、普通職工群體、特殊困難群體以及外來勞動者群體;還有學者把工人階級劃分為國家與社會管理者、經營管理者、專業技術人員、產業工人群體(其中的農民工又是個相對特殊的群體)、辦事人員群體、商業服務員工群體和從企業事業單位下崗、半失業群體七大階層。這些劃分方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中不難發現,不少學者已將農民工、外來勞動群體以及下崗失業職工作為我國工人階級中一個重要部分。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當前在鞏固黨的階級和執政基礎方面所面臨的工人階級的問題是不可避免的,工人階級內部不同階層之間利益的調整問題對新時期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是一個機遇與挑戰,尤其是對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上是一次重大機遇和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化和鄉鎮企業以及非公有制經濟的全面發展,社會流動性質加快,我國工人階級的人數發生了突飛猛進的變化,從1978年的1.2億增加到目前約3.5億。其中新增的農民工包括鄉鎮企業工人和進城民工已超過各類城市戶口職工的總人數。這些從鄉村走出去的農民工對于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起到重要作用。由于就業方式靈活多樣,不少農民工又掌握一定的技能,他們的就業方式已轉變為主要由市場機制調節勞動力供求關系、實行企業和職工雙向選擇、勞動合同制的就業方式,甚至還包括大批自主創業和回鄉創業方式。這些農民工對工作單位的依附性大大減弱,個人自由擇業、求職的空間明顯擴大,靈活性、流動性日漸增強。這些農民工中有不少先進的典型和榜樣,對于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帶領農民致富起到先進的榜樣作用。這些因素促使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建設上必須順應時代變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相對于城市,農村依然具有獨特的社會環境。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制定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用“三個仍然、三個最”集中概括了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即: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后,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因此,工人階級的分化,尤其是農民工隊伍的壯大,給鄉鎮帶來了發展機遇,也給執政黨帶來巨大挑戰。如何把握機會應對挑戰,已經是擺在各基層黨組織面前的重要課題。
農民身份 “分層裂變”是改革開放后出現的新情況,是黨鞏固農村執政基礎的一個新挑戰。如何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基礎建設上面臨的最大難題。要鞏固黨的農村執政基礎建設,就必須認清在改革開放條件下,農民身份“分層裂變”的現狀和趨勢。
⒈農民階層的分化現狀。一些社會學者認為,中國的社會結構轉型經歷了1840年到1949的慢速發展階段、1949年到1978年的中速發展階段和1978年至今的快速發展階段。改革開放以前,與中國傳統社會大致可分為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相比,我國的社會結構仍然比較單一。中國真正出現大規模的社會轉型結構是在改革開放以后開始的。對于改革開放后不斷加深的農民階層分化,有的學者又進一步將之劃分為改革開放前期和改革開放后期兩個階段。從1978年到20世紀90年代這一段時期,可稱之為改革開放前期,這段時期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導致了人民公社的最終解體,農民獲得自土地革命以來的又一次解放。農民獲得土地生產經營權和使用權,不少農民還獲得了自己選擇職業的權利,從事其他產業的生產。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農民獲得了作為獨立的生產者參與市場競爭的權利。農民進一步深化,但還受到體制的限制,尤其是戶籍制度的限制。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改革開放后的農民分層又進入第二階段:農民分層進一步加快,一些農民實現了徹底的職業流動,失去農民身份。這一時期農民階層的分化主要集中表現為兩方面:一方面是職業分化,即所稱的離土;另一方面是地域分化,即所稱的離鄉。這兩個方面都是不斷變化的變量,如果將這兩個變量綜合起來考慮,筆者認為農民流動的方式可以概括為四種類型:離土離鄉型;離土不離鄉型;離鄉不離土型;不離土不離鄉型。前兩者屬于跨地區、跨行業或者兩者兼有之間的流動,這兩者類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農民階層的分化隊伍已經越來越龐大,職業分化和地域變動已經成為我國農民流動的兩大特征。僅以吉林省榆樹市為例,通過發展園藝特產業、畜牧業、餐飲商貿業、交通運輸業及勞務輸出業,農民已從糧食生產中解放出來,在各產業和區域內外流動,形式也主要體現為上述四種。
⒉面臨的挑戰。在邁向現代化和進入小康社會進程中,農民階層不斷分化,這對鞏固黨的農村執政基礎而言,既帶來機遇,又帶來挑戰。農民在分化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帶來許多新問題,這些新情況應該引起執政黨的高度重視。一是收入增長不均衡,貧富差距加大。全國農村居民和城鄉居民收入不均衡,城市居民與居民之間收入也不均衡,農民與農民之間貧富差距也逐漸加大。尤其是在農村,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使少數農民在“第一桶金”的張力下,財富迅速積累,與后續者貧富差距逐步加大,“二八定律”現象比較突出。二是農村人口數量和質量發展的矛盾突出,人均資源占有量越來越少,農業發展受到限制。尤其是土地作為有限資源。近年來,隨著城鎮建設、生產占地,耕地面積逐年減少,成為農村發展的限制因素。三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自然災害頻發,抗天災的能力較弱。仍以吉林省榆樹市為例,該市雖已連續六年榮獲全國糧食生產標兵市(縣),但是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十分薄弱,靠天吃飯問題還比較嚴重。四是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農民負擔過重的問題仍然存在。
⒊帶來的機遇。如何妥善解決農民在身份“分層裂變”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重點在于如何加強黨的執政基礎地位建設。縱觀世界,沒有一個國家的階級或政黨像中國一樣擁有如此龐大的農村基層黨員隊伍,以及由這些農村黨員支撐起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好黨在農村的基層黨組織是促進農村改革和發展的可靠組織保證,是實現黨對農村工作領導的重要途徑。中國農業發展的經驗表明,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轉變農業生產增長方式,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科技興農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逐漸建立合理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困難。目前,“三農”問題是擺在執政黨面前一個重要的問題。“三農”問題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是人口問題,減少農村人口數量,提高農村人口質量,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是黨在農村執政建設的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只有做好這項工作,維護和發展好農民利益,不斷滿足農民物質精神等各方面利益需求時,才能進一步提高黨和政府在農民群眾中的威信,才能使農民群眾思想解放,才能帶動行動上的實施,才能使農民群眾自覺、有效的克服一切不良社會風氣,才能加強和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全面推進黨的自身建設這一新的偉大工程,以改革創新精神迎接當前面臨的新機遇和新挑戰,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保證黨始終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是全面奪取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的關鍵。
中國共產黨近90年的光輝歷程證明,只有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中國面臨的國內環境、社會環境,還是執政黨自身的情況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對此做了清晰的判斷:“我國相繼實現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民族獨立、人民當家作主新社會的歷史性轉變,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性轉變,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這“三大歷史性轉變”,表明中國的社會性質、發展方式、經濟體制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黨所處的社會環境發生變化了,其執政方式也必然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新世紀、新環境、新任務使黨執政方面面臨巨大考驗和挑戰,即: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從黨執政績效來看,這些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艱巨的。這也就是“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成為四中全會的主基調的原因。“常懷憂黨之心,恪盡興黨之責”,黨對全體黨員提出這樣的要求,背后寄予著殷切的盼望和期待。尤其是在中國廣大的農村,基層干部自身思想政治素質還相對有限,對形勢的分析認識水平還相對有限,在新的形勢和任務及要求面前,有些同志可能無法應對,這就給農村黨的執政基礎建設促成新問題,提出新挑戰。
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與時俱進,創先爭優,這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政治優勢。我們一定要汲取國內外執政黨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建設一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求真務實、改革創新,艱苦奮斗、清正廉潔,富有活力、團結和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新環境、新情況向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提出了許多新挑戰,針對我國特殊國情,農村執政黨在執政建設方面更要經受得起來自方方面面的挑戰。因為世界上從沒有一個政黨有如此龐大的農民隊伍和農村基層黨組織,黨內自身情況的新變化對黨鞏固執政能力建設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黨在農村執政能力建設過程中應該結合農村具體實際,加強領導班子建設,鞏固執政能力建設。在努力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的同時,加強黨性鍛煉,提高理論水平。近年來,中組部高度重視黨性修養和黨性鍛煉,先后開展了三個代表、先進性教育、學習實踐活動、創先爭優等活動,深入開展了“講黨性 重品行 做表率”的黨性活動,學習牛玉儒、鄭培民、沈浩等活動,在全國掀起了“講、重、做”和學習先進人物高潮。農村在開展這些執政黨建設活動時,更加注重務實性和創造性,更加注重黨性修養和思想政治理論覺悟的提高。始終堅持以德為先,把黨的思想建設放在首位。注重觀念更新,破除小農觀念,樹立良好的理想、信念、世界觀、價值觀。以市場為指揮棒,調整思維方式,調整工作思路,調整生產生活行為,通過采取扎實有效的工作舉措,切實提高群眾生活水平質量,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高度重視和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是我們黨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從挫折中奮起、在戰勝困難中不斷成熟的一大法寶。”這是對89年來黨執政經驗的客觀總結,是黨在長期革命實踐中得出的基本結論。
只有不斷加強黨的自身建設,黨的事業才能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才能永葆先進性,才能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才能體現“三個代表”的重要本質。黨的三代領導集體,都是在中國革命的歷史關頭,站在國家、人民利益和民族命運的高度,將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從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出發,第一代領導集體通過“改造”自身,成功地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通過加強和改進自身建設,開創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通過探索自身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使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農村干部隊伍,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組織保證,是加強黨的自身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黨內自身情況的變化既為造就一支高素質的農村干部隊伍提供了有力的國內壞境,又賦予了農村干部新的歷史使命。因此,黨在農村基層執政能力建設上要認真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堅持集體領導、個人分工負責與農村實際工作相結合的原則,凡屬重要問題,都要由領導班子民主集體討論,做出決定。完善農村干部隊伍的培訓和選拔機制,造就一支工作能力強、與群眾聯系密切的高素質農村干部隊伍。
一方面,要加強教育培訓。加強干部理論學習和實際工作的能力培訓,堅持干部四化方針和德才兼備原則,拓寬選人用人渠道,穩定農村干部來源。以當地企業為依托,大力培養農村優秀干部,從地、縣、鄉、鎮機關中選調優秀的年輕干部下派到鄉鎮掛職鍛煉。選拔高素質農村領導干部,建立起一支數量充足、素質較好、年齡結構合理的優秀農村后備干部隊伍群體。健全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組織建設。
另一方面,要注重農村基層干部的示范模范帶頭作用。通過培訓學習,努力提高村干部綜合素質,尤其是村黨組織書記致富帶富、統攬全局、推動發展的綜合能力;落實包村領導黨建工作責任制,通過組織召開村班子民主生活會、交心談心等活動,促進村“兩委”干部發揮表率作用;加大民選村黨組織書記選拔任用力度,不斷改善班子結構,選好配好班子,增強村干部示范帶動作用。
從國內情況看,黨的作風目前是好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廣大黨員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立足國情、面向未來,積極進取、銳意改革,發揚民主、依法治國,為黨的隊伍建設注入新活力,促進改革開放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這與廣大黨員在自身建設上精益求精是分不開的。從國外情況來看,我國對外開放力度不斷加大,對外交往也逐漸增多,西方的文化以及生活方式隨風而入,資產階級的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就會腐蝕一些意志薄弱者。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國力也在不斷增強,西方有些國家不愿意看到中國的發展和強大,和平演變中國的企圖仍然存在。隨著農村經濟的全球化,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自然面臨著西方資產階級思潮的挑戰。這種挑戰對于那些放松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改造的同志,就可能被拉下馬,推下水。盡管這些現象只是發生在個別人身上,但對黨的形象和聲譽的損壞、對黨群關系的破壞都不可小視。共產黨肩負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中國的使命,要完成這一使命,全黨牢記宗旨,永不變色,尤其是農村黨組織和廣大農村黨員占黨的組織力量的絕大比重,更要注重自身建設。
加強黨的自身建設,核心是通過加強作風建設,同人民群眾保持好血肉聯系。人民群眾認識一個政黨,最直接、最簡便的途徑就是看它的作風如何,尤其是農民群眾,更注重屬于作風建設范疇的表象。黨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惟一宗旨。為人民謀利益是黨全部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牢記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堅信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為此,在中國廣大農村,黨要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通過不斷破解“三農”問題,來強化自身力量,堅實執政基礎。
新形勢使農村黨的執政基礎建設既面臨機遇又面臨挑戰。農村基層黨員干部擔負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重任,是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的領導核心和骨干先鋒力量。他們始終站在農村第一線,是農村各項政策的貫徹者,是黨聯系群眾的紐帶,他們遍及農村各地,熟悉了解農村情況,能夠切實解決農民的問題和農村發展中遇到的實際情況,與農民群眾具有緊密的聯系。從一定角度看,他們的言行舉止,是黨的作風建設的縮影。為此,新時期,加強黨在農村執政能力建設,必須加強和重視農村干部的作風建設,做到戒驕戒躁、以思想帶動行動,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宣傳發動的能力,在急、難、險、重等重大任務面前勇挑重擔,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毛澤東曾說,一個共產黨員,應該是襟懷坦白忠實積極,以革命利益為第一生命,以個人利益服從革命利益;無論何時何地,堅持正確的原則,同一切不正確的思想和行為作不疲倦的斗爭,用以鞏固黨的集體生活,鞏固黨和群眾的關系;關心黨和群眾比關心個人為重,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為重。這樣才算得一個共產黨員。農村黨員領導干部更要關心農民群眾,關心農民利益,通過加強自身建設,實現“黨風正、民心順、國家興、事業旺”。
[1]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
[2]鄧小平文選(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3]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華夏出版社,1988.
[4]我國面臨空前就業壓力 勞動力供需矛盾如何緩解[EB/OL].人民網,2004-06-03.
[5]孫居濤,田楊群.新時期工人階級構成變化與利益關系調整[J].社會主義研究,2004,(02).
[6]上海市黨建研究會課題組.認真研究當代中國工人階級的新變化[J].黨建研究,2001,(09).
(責任編輯:牟春野)
Abstract: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ruling party in rural infrastructure is a subject of age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the whole party,especially in the rural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of a bounden duty.In this paper,the use of conflict analysis, respectively,from the new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domestic new situation,new changes in the situation of the party's own point of view of consolidating the party's power base in rural areas face a range of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Key words:the basis of the ruling;opportunities;challenge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Basis of the Ruling Infrastructure in Rural Areas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New Period
Liu Yanwei,Liu Tong
D25
A
1007-8207(2011)03-0001-05
2010-12-30
劉彥偉 (1963—),男,吉林長春人,中共榆樹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劉彤 (1957—),男,吉林長春人,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