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的怕與愛
1996年,電子前線基金會(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創始人約翰·巴羅在瑞士達沃斯論壇上發表了著名的《網絡空間獨立宣言》。該宣言模仿美國《獨立宣言》,將當時日益興起的網絡空間比作了新大陸:“工業世界的政府,你們這些肉體和鋼鐵的巨人,令人厭倦,我來自網絡空間,思維的新家園。以未來的名義,我要求屬于過去的你們,不要干涉我們的自由。我們不歡迎你們,我們聚集的地方,你們不享有主權?!?/p>
在最初的敘述中,網絡空間被人們視為烏托邦和伊甸園,面對現實中所有苦痛與不堪,我們都希望在自由的網絡上得到補償。然而,揆諸現實,不難發現塵世中的幽暗在網絡上更容易開出惡之花。
2010年12月3日,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人民法院對一起大學生利用騰訊QQ網絡相約自殺的民事賠償糾紛作出一審判決,騰訊被判承擔10%的責任。此前,360與騰訊綁架用戶的混戰暴露出互聯網行業缺乏內在自我約束和社會責任感。金秋十月間,蒙牛與伊利的黑公關門事件又讓網絡公關亂象浮出水面。
互聯網的勃興本身雖然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為人類自由和價值的伸張提供了新的途徑,但同時諸多的社會問題也如影隨形,如網絡色情與網絡誹謗等等,其中大學生以即時通訊工具相約自殺無疑是最讓人痛徹心扉。
有論者認為大學生QQ相約自殺與網絡無關,要反思和研究的是自殺大學生的心態。然而,中國的互聯網法律規制并非毫無建樹,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法院依照《侵權責任法》作出的判決理據翔實,認為網絡服務提供者明知網絡用戶利用其網絡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而未采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按照時下的流行語,騰訊既然連用戶電腦都能夠全面掃描,沒理由不對QQ上有社會危害性的自殺要約進行審查。
波士頓大學教授、國際倫理與信息技術協會主席理查德·斯皮內洛在其名著《鐵籠,還是烏托邦——網絡空間的道德與法律》一書中認為,正所謂“有一利,必生一弊”,將以上這些問題稱為互聯網技術發展的“社會代價”。
至此,追問網絡時代我們的怕與愛便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怕與愛有時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往往我們越是期待擁有的便是越害怕被剝奪掉的。不可否認,作為反對傳統工業世界及其政治法律結構而出現的網絡空間,以其自由的價值向度承載了人們對于虛擬世界的烏托邦幻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