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劉南歟
醫保轉移接續有何難
□ 本刊記者 劉南歟
多年來一直“呼叫轉移”的醫保個人賬戶,由“一落地生根”變為“跟人走”,在“全國漫游”了。有識之士認為,此舉有助于加快建立完善醫療保障體系,擴大醫療保險覆蓋面,促進人才和勞動力的合理流動,體現社會公平。
前不久,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的消息稱,全區社會保險信息系統統一軟件開發基本完成,并將陸續在全區各地上線,異地就診實時結算一卡通及異地轉移接續功能得以順利實現。
如果說此次廣西醫保是在全區內通用“地方糧票”的話,那么此前上海醫保則變成了“全國糧票”:凡參加上海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人員,跨省、自治區、直轄市流動就業,其基本醫保關系可轉移接續, 轉移接續手續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手續一并辦理。
這表明,多年來一直“呼叫轉移”的醫保個人賬戶,由“一落地就生根”變為“跟人走”,在“全國漫游”了。
早在2010年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財政部聯合公布的《流動就業人員基本醫療保障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規定,自2010年7月1日起,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合)人員流動就業時,將能夠連續參保,基本醫療保障關系將能夠順暢接續。而且強調,各地不得以戶籍等原因設置障礙。
目前,我國醫療保障制度已經覆蓋了超過12.6億人,正在向著全民醫保的目標邁進。但很多流動人口工作地改變后醫保不能轉移接續。新政策出臺后,相關地方和部門繼續出臺細化措施。
業內人士認為,這項政策將推動中國醫療體制改革,幫助老百姓解決異地醫療保障問題,“有助于加快建立完善醫療保障體系,擴大醫療保險覆蓋面,促進人才和勞動力的合理流動,體現社會公平”。
此舉理所當然地受到人們歡迎。
從前,參保人在哪里參保,就只能在哪里看病買藥。由于醫保關系不能轉移,當勞動者從一個地方流動到另一個地方就業時,其繳納了多年的醫保年限不得不歸結為“零”,對參保人來說,這是一種利益損失。
而醫保“跟人走”,意味著參保人“跳槽”,醫保也可以“跟著跳”,在新就業地享受醫保待遇。
因此,從中央到地方都在為醫保能夠“漫游”努力
2009年11月,海南、山西、黑龍江、廣東、廣西和貴州等6省區簽署了《異地就醫結算合作協議》,為異地居住、轉診人員的就醫結算提供了方便。
人社部等三部門新政出臺后,從今年1月1日起,江蘇、浙江、安徽和上海在全國率先實現職工醫保關系轉移。在轉出地已經參加職工醫保,后因跨地區就業,醫保關系需隨同轉移,未達到國家法定退休年齡的機關、事業單位和建立穩定勞動關系的企業職工,均可將自己的醫保關系“隨身帶”。
這意味著,在長三角不同統籌地區參保的年限和實際繳費年限,各地均予以承認,合并計算。醫保關系轉移接續之后,就能按照新就業地的相關規定享受醫保待遇。
安徽省合肥市的做法是,本地職工、居民醫保參保人員到外地就業的,由參保人員向新就業地社保經辦機構提出醫保關系轉至新就業地的申請。市社會保險征繳中心在收到新就業地社保經辦機構發來的《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聯系函》后,出具醫保《參保憑證》和《參保人員醫保類型變更信息表》,發給對方社保經辦機構。
據介紹,職工醫保個人賬戶中有余額的,同時轉出個人賬戶余額。參加職工醫保的自由職業者到外地就業,如有預繳的醫療保險費,在辦理異地轉移手續時退回預繳的醫療保險費。
外地職工、居民醫保參保人員到合肥就業的,由本人或用人單位攜帶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到市社會保險征繳中心提出醫保關系轉入申請,填寫《醫保關系接續申請表》。符合轉入條件的,市社會保險征繳中心發出《醫保關系轉移接續聯系函》給原參保地社保經辦機構,待收到對方發來的醫保《參保憑證》和《參保人員醫保類型變更信息表》,以及轉來的醫保個人賬戶余額后辦理醫保關系接續手續。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表示,醫療保險關系轉移要比養老保險關系轉移簡單得多,只需要轉移醫保個人賬戶資金,而這資金本身就是歸參保者個人所有。參保者在流動就業時,醫保關系可以附在養老保險關系上一起進行轉移,辦理起來也會非常便捷。而地方先行讓醫保轉移有了實際的操作案例,為其“全國漫游”奠定基礎。
然而,從實際情況看,目前醫保“漫游”、“脫軌”還相當普遍。即使一省之內,也頗多“斷頭路”。雖然國家和省里的政策有了,但地市還未制定操作辦法,不接受外地醫保也不轉出本地醫保。
去年7月,廣東省內實行異地醫保結算,但僅有廣、佛等市醫保實現雙向聯網才能異地結算,其他地區的居民來廣州看病報銷難依然是個問題。
跨省也就更為不易。前年,四川成都的劉老先生患有腦血栓,退休后到廣州的女兒家住。可是,沒住兩個月,就叫了兩次120搶救,費用都是自己掏,因為外地的醫保在廣州不通用。老劉想把醫保關系轉到廣州,當地的醫保部門說沒政策。于是,為了不拖累女兒,老劉最終不得不回到了四川老家。
但老人年紀大了,確實需要兒女照顧。當劉老先生的女兒聽說廣州啟動了異地醫保結算后,立即又把老爸接到了廣州,她心里對廣州新的醫保政策充滿感激。
然而,當劉老先生因病住院,她才感到原來醫保地區間的障礙并不是一個決定或文件就能“冰雪消融”的。原來,廣州、成都兩地異地醫保結算,只是開展了代辦業務,由于兩地能報銷的藥品不同,只有一些普通的藥才能在廣州結算,大多數的藥品還是需要回成都結算。
記者日前出差河北省會石家莊,偶遇家在石家莊的小袁。他告訴記者,前些年就已經在石家莊入了市醫保,但是自己的工作單位在哈爾濱,單位要求將醫保轉過去,這樣單位才能給繳納醫保費用。小袁知道,在不同的省份之間轉移醫保關系是非常難的,不過,《流動就業人員基本醫療保障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還是讓他看到了希望。
小袁又經過查詢,證實了國家實行醫保跨省轉移的政策,于是就去市醫保中心咨詢具體轉移手續該如何辦理。可這一問,小袁的心又涼了半截。
石家莊市醫保中心的葉科長表示,雖然國家對于具體醫保跨省轉移的細則還沒有出臺,可現在一樣可以將醫保轉移到外省,關鍵是對方接收時是否承認本市醫保開出的繳費年限證明,如果對方能夠承認,就可以轉移。“我們只能開繳費證明,至于對方怎么辦,需要咨詢當地。”
葉科長坦言,假如你在石家莊繳了5年的醫保,這邊可以開出繳費年限證明,關鍵是轉移過去后,對方省份是否承認這5年的繳費年限,如果不承認,你轉過去后就得重新繳納費用,會面臨其他問題。
醫保異地結算是便民之舉,也是整體趨勢,但是推行起來的確難度很大。當然,電腦聯網很簡單,難的是各地的年限互認、統籌繳費標準、醫保待遇、醫保目錄不盡相同。更重要的是,各地的社保基金是獨立的,由于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有的地區盈余,有的地區虧空,要說放在一起花,還真不是一句話的事兒。
隨著實時結算、大幅提高報銷額度,如今看病的時候能用上醫保是件很不錯的事情。但是,醫保難以實現“全國漫游”,異地就醫有醫保用不上,也讓不少人真切地感受到“看病難”、“看病貴”。
父母退休后跟隨子女在外地常住是一種普遍現象,而老年人的身體不比年輕人,常常要和醫院打交道。他們給記者算了算賬:“看完病要打電話回老家問怎么報銷,七八個電話打下來說法很多。有時說看的不是三甲醫院,不能報銷;有時說可以報銷,但要親自回老家辦理……電話費加上路費,報銷花的錢比看病的還多。”
醫保轉移接續有多難?江蘇省醫療保險基金管理中心主任胡大洋認為,以身份和城鄉差別為基礎的保障制度,保障水平的差異很大,首先就面臨公平的問題;其次,城市和農村醫療保險的管理部分分設,又面臨著體制上的問題,可能導致制度之間不能相互銜接,地域差距較大。以縣區為主的統籌層次低,管理效率也比較低,同時人口流動快也給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帶來諸多問題。
而在廣東省衛生廳巡視員、省人民醫院院長林曙光看來,要實現醫保轉移接續并不難,而且還可以實現多贏。
他舉例說,目前省醫院就已經與江西贛州、湖南醫保管理部門達成初步協議,讓兩地來穗打工的外來人員用醫保在省醫院就醫時得以實時結算。
林曙光坦率地說,其實從醫院的角度,也是可以先行突破這個壁壘的,而涉及到的“成本高”、“報銷標準不同”等難點問題,從目前操作后來看,也不是突破不了的問題。“我們去年由書記帶隊,去多個地方的醫保部門談判,目前,廣州和海南實施了異地結算,我們醫院也是海南(省直)參保人異地結算的醫院,簽了協議。”
林曙光還透露,省醫院也和江西、湖南提出這方面的合作要求,當地派人來了解過情況,在了解到結算金額不會超過他們的支付能力后,表示很愿意合作。目前,省醫院已經和這兩個地方的醫保部門達成初步協議,兩地病人到省醫院看病,按照談成的報銷標準等,為病人先實時結算,省醫院再根據病人的數量、金額與當地醫保部門一個季度或者一年結算一次。“我們的談判團隊跟我匯報說,談判過程很順利,對方也很積極,認為合作是多方多贏的。首先對病人是一件大好事,醫院、醫保中心也是互惠的。”
針對醫療機構聯網費用高的問題,林曙光表示,“用錢不會太大。”
此外,對于醫保目錄不同的問題,林曙光認為這也不是問題,因為各地醫保目錄是在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的基礎上制定的,有許多藥物各地都納入了醫保目錄,“這個是很實在的問題,應該盡量在短期內解決。”
林曙光很有想法,他說,國家盤子大,要依靠國家解決一切問題,在實際操作上有一定困難,地方政府反而應該積極突破,建立異地協作機制,“比如廣東省先與勞務輸出比較大的省份聯系,兩地社保單位達成協議。推廣到多少個省就多少個省,不要等國家。”
近幾年國家對于社會保險關系的步子邁得很大,雖然現在有些方面可能還不成熟,但是“不管怎樣,醫保轉移接續是大方向。”這是共識。
衛生部副部長王國強表示,全面推廣醫保轉移接續的問題,衛生部會統一考慮,“這是便民方式,有什么理由不推行呢!”
□ 編輯 尹麗麗 □ 美編 龐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