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喬是成都的一名青年交警,工作十幾年來,他以平和謙虛的態度、風趣詼諧的語言贏得了眾多粉絲“蕎麥”的追捧,被譽為“史上最幽默交警”,他在成都電視臺主持的《譚談交通》節目,成了成都市民街談巷議、津津樂道的一道亮麗的風景。譚喬的這一身幽默功夫到底靠什么練就的呢?
一、引得恰當 改得自然
譚喬讀了很多書,從詩詞歌賦到流行雜志無不涉獵,你從他執法時信手拈來的詞句中就可見一斑了。
一個女司機車里載的鮮花伸展到車體之外,影響了交通安全,譚喬迎上去,流利地背了兩句詩:“吆喝,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譚喬這一處引用可以說恰到好處,女司機自是笑著接受了整改。
一位大爺騎著三輪摩托車進城,拉它的卻是“嘶嘶”叫的馬兒,大爺還悠閑地甩著馬鞭……譚喬趕緊上前:“大爺,只聽過摩托羅拉,您這是“摩托馬拉”,我還頭一回見……”一字之改讓我們見證了譚喬的機敏和幽默。
有一次更絕。一位李姓司機闖紅燈了,譚喬把李清照也搬了出來:“你們李家的名人——李清照寫了一首詞,就是給你寫的,‘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而你這應該是‘試問沖燈人,卻是違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紅停綠走?’”譚喬的一引一改,讓司機明曉錯誤、知規守法的同時,也受到了一次傳統文化的教育。
二、問得可樂 答得可笑
譚喬很喜歡傳統藝術,從小就喜歡聽馬季、趙炎等人的相聲,現在最喜歡郭德綱。相聲中的鋪墊、現掛、打岔等手法,譚喬運用起來那是駕輕就熟,張口就來。
一輛貨車超載,貨物幾乎要掉出來。譚喬上去就是一連串的排比句:“你裝這么多貨,掉出來砸到人怎么辦?砸到車怎么辦?砸到了花花草草怎么辦……”這么相聲似的連珠炮問法加上譚喬的一本正經,一臉的嚴肅,讓人忍俊不禁,司機馬上表示認罰。
某日,譚喬攝制組跟拍一輛超速水泥車。司機告饒道:“警官,你就讓我走吧,再不走,我那一車水泥就報廢了。”譚喬:“水泥報廢?你就不怕因為車速快而把你給報廢了?”瞧這接話的反應,一個“報廢”頂得上半個小時的苦口婆心。
一次,譚喬攔住了一輛違章車,正好這司機有電話要接:“你等會兒啊,我這兒有個警察,你等我把他處理了再和你聯系……”譚喬馬上一臉的無辜:“你要處理我?天哪,我看看你刀在哪呢?”譚喬無厘頭的接話讓那受了處罰的司機啼笑皆非。
有一次,譚喬抓住一個騎電動車的人,他超寬超載地運了幾塊重重的大木板,譚喬就喊他下來,好奇地問他:“這么大塊木板,是怎么讓它在這個小小的電動車上不倒呢?”
這個問話里面顯然暗含著批評,那個人老實巴交地說:“手——掌好。”譚喬當時就納悶地說:“我是警察,不是首長。”這打岔的功夫,好像還真把自己當成了檢閱部隊的首長了。
三、導得漂亮 演得精彩
譚喬不僅語言功夫好,而且還很有做導演的欲望和天分。你瞧,這就來了——
兩個人一塊違章了,譚喬讓其中的一個教育另一個:“來,你來告訴他,應該怎么說?”這人太靦腆得開不了口,譚喬便開始給他們“說戲”:“你給他說‘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來,說‘你這樣做是不對的。’”窘窘的倆人相信一定會牢牢記住這次“做演員”的機會。
有一次,譚喬抓住一家騎電動車的,小女娃娃蹲在前面,老爸騎車,老媽坐在后面,譚喬的導演癮又犯了:“小朋友,會不會唱吉祥三寶?我這兒有個歌,你用吉祥三寶的調調來唱。‘爸爸,電動車可以載人嗎?’爸爸你應該說‘不能’,你唱‘那為什么你載著我和媽媽?’爸爸說‘我錯了’,然后‘我們全家就是危險的一家’,啊!”譚喬導演的這出“危險三寶”一定會讓很多人對違章的危害認識更深刻。
有時候,只是做導演好像也不過癮了,譚喬索性將自己變成了演員,親自上陣。
一輛超載的貨車上面趴著幾個押貨的搬運工,譚喬手持話筒上前招手:“樓上的朋友們,你們好嗎?”好家伙,儼然一副港臺歌星出場的派頭。
在“請勿橫穿三環路”的標志前,一名正翻越圍欄的市民被譚喬攔下,譚喬笑瞇瞇地走上前去,這一次他把自己變成了“小沈陽”:“其實橫穿三環路吧,挺短暫的,你前腳一邁,后腳一收,這一趟你就過去了;你前腳一邁,后腳來不及收,這一輩子就過去了!哈——”這種獨特的批評方式,讓這名橫穿馬路的市民在笑聲中增強了交通安全意識。
幽默交警譚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工作并快樂著。“要想公道,打個顛倒”,這是譚喬很喜歡的四川重慶方言;“不是處罰,也不是教育,是交流”,這是譚喬恪守的工作理念。善于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站在司機角度考慮問題,使譚喬形成了詼諧幽默的獨特工作方式,在改變了交警與司機原本水火不容的尷尬關系的同時,讓勸導交通參與者注意交通安全變得既“搞笑”又“高效”。既調侃又尊重,既堅持原則,又講究人性,譚喬的執法方式相信會給我們很多工作和做人方面的啟示。
編輯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