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余飯后,品賞一些改詩的故事,不僅啟人心智,其濃郁的趣味也給人以精神享受。
改詩出差錯
宋代大作家蘇東坡,有一次看到宰相王安石的兩句詩:
明月當空叫,黃狗臥花心。
蘇認為,此詩文理不通。因為“明月”怎么會叫、“黃狗”怎能臥在花心里呢?于是把它改成:
明月當空照,黃狗臥花蔭。
后來,蘇東坡被發配到儋州(在今海南?。S幸惶欤匠峭廪D悠,看見一只奇異的小鳥,便上前問農民:“這是什么鳥?”老農告訴說:“明月鳥?!庇瓮嬷校职l現路邊有一種紫色的花,一條小蟲臥在花心。他問路過的農民:“這是什么蟲?”農民告訴他:“這叫黃狗蟲,愛鉆在花心里?!?br/> 這使蘇東坡恍然大悟,原來王安石的詩句既真實又生動,只因自己缺乏實際生活閱歷,把佳句改錯了。
巧改浪子詩
古時候,江南有個浪蕩公子叫郁二毛,不學無術,好吃懶做。父母相繼去世后,他很快便將家產揮霍一空,淪落為四處乞討的流浪漢了。
一次,郁二毛乞討到一家老農門口。這位老農上下打量了他一下,便對他說:“我看你也是堂堂七尺男兒,不缺胳膊不少腿,為啥自己養活不了自己,卻要當個乞討鬼?”郁二毛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用筷子在地上寫了4句打油詩:
朝吃千家飯,夜宿古廟亭。
未犯朝廷法,任我天下行。
這個浪蕩公子寫罷,對老農冷笑道:“關你屁事!”
對此,老農順手撿起一根樹枝,在其每句打油詩的后面各添了兩個字:
朝吃千家飯——不飽,
夜宿古廟亭——蓋草。
未犯朝廷法——猶好,
任我天下行——狗咬。
郁二毛看了老農添的字,幡然悔悟,痛改前非,變成了一個辛勤勞作、自食其力的好農夫。
改詩見才智
相傳清代著名書畫家鄭板橋10歲那年的春天,隨老師去野外游玩。沿河走上一座石橋,忽見河面上有一具少女尸體。那少女紅衣綠裙,仰面朝天,長發散亂,面色未改。老師深表憐惜,隨口吟詩一首:
二八女多嬌,風吹落小橋。
三魂隨浪轉,七魄泛波濤。
鄭板橋聽了覺得不對勁,于是提出疑問:“老師,你怎么知道這少女是16歲?又是被風吹下小橋的?”
老師被“將”了一“軍”,就說:“那依你看,這詩該怎么改呢?”
鄭板橋琢磨一陣后,將此詩改為:
誰家女多嬌,何故落小橋?
青絲隨浪轉,粉面泛波濤。
老師聽了,覺得比原詩形象具體多了,因而禁不住稱贊少年鄭板橋學有創見,才思敏捷。
妙改祝壽詩
1943年2月的一天,我國著名劇作家于伶過37歲生日。重慶進步文藝團體的許多朋友登門為他祝賀生日,夏衍即席賦《贈于伶》七絕一首:
長夜行人三十七,
如花濺淚幾吞聲。
杏花春雨江南日,
英烈傳奇說大明。
此詩中巧妙地把于伶的4部劇作《長夜行》《花濺淚》《杏花春雨江南》《大明英烈傳》的名稱鑲嵌進去,形象生動地概述了于伶的藝術和人生之經歷,而且完全符合詩詞格律。
同賀于伶生日的郭沫若在贊賞該詩之余,表示詩的情調太低沉了,因為是摯友,于是他就提筆改為:
大明英烈話傳奇,
長夜行人路不迷。
春雨江南三七度,
如花濺淚發新枝。
郭沫若改過的詩,除忠于原詩外,又對于伶同志寄予了“路不迷”、“發新枝”的厚望,希望他堅持正確文藝方向,謙虛勤奮,不斷有好作品問世。在座的同志,無不稱贊此詩改得好。
(編輯 仕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