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談不是穩定物價的良方
進入4月以來,無論是處江湖之遠的普通百姓,還是居廟堂之上的政府高層,均為“物價”二字所困,前者備感生活的壓力,后者顯得格外繁忙。
先是在4月初,因日化和方便面企業放出漲價信息,國家發改委緊急“約談”了相關企業,要其加強社會責任,不得隨意搭車漲價;隨后的4月5日,央行宣布自6日起加息0.25個百分點,意在再次為高企的通脹和物價降溫;4月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浙江調研時強調,今年要把穩定價格總水平放在宏觀調控的首位;4月13日,全國工商聯的24家商會聯合發出《保供應、穩物價、促和諧》倡議書,承諾會員企業和企業主絕不串通漲價、人為抬價;同一天,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強調要千方百計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
高層如此集中火力猛攻“物價”,實為罕見。我們也可從中窺探到,一季度CPI達到5.4%。而這些集中的火力又能否真正將高企的物價“鎮壓”下去呢?
先來看央行的加息。本輪物價上漲是全球性的,也是輸入性的,上漲的根源是發達國家無休止地濫發貨幣。對我國而言,這樣的價格上漲屬于成本推動。而通過加息抑制價格上漲,前提是價格上漲必須是“內需拉動型”,而非“成本推動型”。直白地說,你可以擋住“熱錢”流入,但擋不住基于美元濫發而引發的成本大幅提升。相反,越加息成本越高,成本越高越要向下游商品傳導,物價壓力越大。加息就像是在物價杠桿的另一頭給力,會將物價撬起。
再來看國家發改委的“約談”與全國工商聯的倡議書。筆者認為,二者關聯密切,倡議書是對“約談”的回應。
包括農業產業商會、烘焙業公會、水產業商會、紡織服裝業商會在內,這些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全國工商聯24家商會發出的倡議,看起來很美,很感人。但仔細琢磨這個“倡議”,無非就是“不串通漲價、人為抬價”,而不是老百姓所希望的“不漲價”。
從市場經濟角度講,“不串通漲價、人為抬價”,是市場游戲最基本的規則,如今連基本的規則也要以高姿態出來“倡議”,既可見當下的市場生態到了何種地步,也可見漲價預期已經憋到了何種程度。
商會的倡議再高調,企業的承諾再動人,其本身沒有任何法律約束力。因為企業要靠獲取利潤才能生存與發展,在“成本”壓力面前,倡議也好,承諾也罷,勢必將在短時間內土崩瓦解。
同樣,“約談式調控物價”,給公眾的不只是高興,還有隱憂。這種擔憂,是一種不踏實的感覺。生產成本在漲,約談不讓漲,是不合市場規律的。“約談”兩個月之后,消費者會不會遭受“報復式漲價”?
目前物價高企的行業,均為競爭性產業,其價格上漲乃是市場內生需求,無法遏制也不可強壓。通過約談來穩定價格的做法,表面上看是在開會協商,實際上是用行政手段強制限價。然而,用限價的方式控制物價,就如同“拉閘限電減排”一樣,只能在短期內達到一定效果,卻沒有解決根本問題。
要想鎮住飛奔的“物價”,筆者認為,從短期來講,要對壟斷性行業,特別是石油、水電煤氣等基礎資源性產品價格加以控制。因為基礎資源價格影響下游產品成本,轉嫁能力強,如果不控制基礎資源產品價格,反而要求處于市場終端的企業限價,既不合理也不現實;從長期來講,要建立正確的激勵機制鼓勵企業提高效率,深化中國市場改革,最大程度地減少不勞而獲的市場食利階層。
居廟堂之上,當憂其民。加息也好,倡議與約談也罷,老百姓期盼的是一個放心、穩定的物價。
陳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