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志
“育才不育德”憂患無窮
□ 李 志
4月1日,搭乘航班從日本抵達浦東機場不久,汪姓留學生與來接機的母親發(fā)生爭執(zhí)。據(jù)圍觀者介紹,當時,汪某從行李中取出一把水果刀,對著母親連刺數(shù)刀。(《新聞晨報》,4月10日)
中國很多父母是最委屈的,他們以高考狀元、哈佛女孩為成功目標,為子女傾注一切,卻往往得不到孩子“孝”的回應。反而,子女或毫無顧忌的反叛,或輕易觸碰社會底線,甚至以身觸法,為父母帶來身心創(chuàng)傷。西安音樂學院鋼琴八級的藥家鑫,對車禍事故中的弱女子連刺8刀,雖未傷父母身體,卻傷透了父母的心。在輿論譴責這些毫無血性的青年的同時,社會和家長們也不得不深思,在他們身上投注的諄諄教誨何以沒有在關鍵的時刻管住他們瞬間的殘忍?
可以說中國父母的育才之道高度相似。學習上,廣泛使用的是在美國出名并受質(zhì)疑的“中國虎媽”的高壓政策;生活上,是有求必應的放縱式。這一嚴一慈忽視了更為重要的,能在關鍵時刻喚起良知的“做人的教育”——德育。
然而,如果將責任全推到父輩,那是苛責,因為中國父母無心背后還有更多無奈。在如今競爭激烈的中國社會,不說成龍成鳳,即便是找一份收入可以、體面的工作都日趨艱難。闖過高考獨木橋,還要面對無所不在的潛規(guī)則,不是中國的父母自找苦吃,而是現(xiàn)實之無奈,讓他們在不自覺中走上了唯“成功之道”。同時,孩子們青少年時期本應在學校受到承擔責任,健全道德觀念和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卻被我們的應試教育侵占得所剩無幾。
80、90后一代,一面是以自由為代價的家庭教育,一面是社會和學校一味的高壓和苛責,在這種悖反式環(huán)境中長成了隱忍的“好學生”與殘酷的“歹徒”。要避免更多的悲劇,需要社會與家庭的合力。我們的社會應以反省和自律為新一代提供鍛造的熔爐,歸還孩子的自由,以拓展孩子的自由精神和道德自律為教育的重任。成功沒有唯一的定義,更不能以犧牲做人之本為成功增加籌碼,否則將為家庭、社會埋下風險的種子。育才應先育德!
□ 編輯 潘 陽 □ 美編 閻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