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胡喜盈 錢朱建
三百老人投資夢斷蟠桃園
文·圖/胡喜盈 錢朱建
經過兩年多浴血奮戰,300位老人終于打贏了這場艱辛的官司……
2004年底,家住武夷路的張桂香老人,不僅拿出自己全部積蓄,還以其他理由向子女要錢,共籌集6.8萬元購買了施普公司的會員證。家里只收到過幾封施普公司的安慰信,承諾分紅很快就到,但卻一直拖到現在。
2004年底,68歲的李亦達接到一個陌生電話,聲稱上海金山區農業示范企業上海施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施普公司”)要組織一批老人去免費游覽桃園。李亦達開始時將信將疑,覺得只要自己不用付錢,去轉一轉也沒什么問題。
2005年元旦,李亦達和老伴兩人按約來到中山公園一幢寫字樓前,走進施普公司辦事處。據李亦達回憶,當時一行共有30多位老人一起乘車前往金山。
在施普公司,老人們受到了熱情接待。參觀蟠桃園、品嘗農家菜。施普公司把老人們召集起來,給大家介紹公司概況和項目。
施普公司陣容龐大,高官“滿座”,除了吳新穎是董事長,還有副區長、區農委主任、區旅游局局長等擔任顧問。
女強人吳新穎,1976年出生,先后獲得2004年全國雙學雙比女能手、2005年上海市“促進就業先進個人”、2005年全國優秀青年鄉鎮企業家等稱號。她承包了金山區呂巷鎮5000畝土地,建成蟠桃基地3000余畝。吳新穎表示,用第三產業旅游業的發展來支撐第一產業農業,是蟠桃園的發展思路。農業旅游既帶動了蟠桃園的人氣又提高了產品在市場的知名度,“來農業游的年輕人也是我們的農產品潛在的消費者。”吳新穎說,通過這種方式,蟠桃園培養了一批固定的消費者,用旅游業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受到款待的老人們實地考察了蟠桃園,又看到如此隆重的陣勢,都對施普公司不再懷疑。抱著想為自己找一個空氣清新的“桃園”作為養老去處的美好愿望,滿腔熱情地把自己僅有的養老錢拿出來投入施普桃園的建設,幾乎到場的所有老人個個都和施普公司簽訂了合同。
筆者在一份合同中看到,老人并非直接購買蟠桃樹,而是購買施普公司的《會員證》。老人花費3980元可購買一份《會員證》,并可獲贈半畝共計50棵蟠桃樹果品銷售收入(批發價)的40%,這樣的利益分配一直持續5年,每年10月20日為分紅日。此外,會員持證還能享受諸如旅游消費打折等優惠。
“現在后悔已經晚了,合同里根本沒有將分紅收益的具體數額寫進去。”李亦達從一沓文件里抽出一張發黃的復印紙遞給筆者,在這張打印的“施普蟠桃效益分析表”上,施普公司給老人們描繪了一幅美好的藍圖:會員如購買兩份會員證,總花費為7960元,按照該公司測算,蟠桃樹單株產量從7斤、15斤、25斤、35斤到40斤逐年遞增。按照每斤2元固定收購價,最終測算出5年預期收益。5年后會員通過蟠桃銷售收入分紅獲得純利潤4440元,年回報率達11.2%。如此美好的前景,打動了這些老人。但這個預測效益表并沒有寫入合同,只是作為打印的表格另外發給了老人。而很多老人卻誤以為,自己今后就能按照表格里所列的數額,每年領取分紅。
2004年底,家住武夷路的張桂香老人,不僅拿出自己全部積蓄,還以其他理由向子女要錢,共籌集6.8萬元購買了施普公司的會員證。“隔了2年多,錢要不回來了,她才告訴我們。”張桂香的兒子告訴筆者,家里只收到過幾封施普公司的安慰信,承諾分紅很快就到,但卻一直拖著到現在。
“蟠桃很大很甜,應該賣得不錯,可錢都到哪里去了?”一名購買了《會員證》的老人告訴筆者,夏天,她曾和幾個伙伴一起到施普公司的蟠桃園住了一個星期,每天去幫忙將好壞桃子分開裝起來。
由于連續兩年沒有拿到分紅,不少老人開始著急了,聽說蟠桃園缺人手,便主動聯系要去幫忙。“都是70多歲的人,在那里干了一個星期的活兒,還不是為了早點能拿到錢?”老人告訴筆者,她們原本以為,自己這番苦心能感動老板,早點把錢分給他們。
距離2008年的約定分紅分配日已經過去10多天,老人們連該公司原來的老板也找不到了。
“你來我們公司也沒用,我們也找不到吳總。”筆者致電施普公司在金山區呂巷鎮呂廊公路16號的總部,工作人員告訴筆者,雖然董事長吳新穎仍是公司最大股東,但由于身體不好,已經很長時間沒有來公司了。
該工作人員介紹,一直有會員打電話或者直接到公司來找吳新穎,“現在已經換了領導,不過只有她能解決問題。”
按照老人和施普公司合同約定,每年10月20日施普公司會進行年度收益測算,并在那時通知會員領取收益。但老人們發現,最近兩年,每到這個日子,施普公司的領導就會換一個。“最早是吳新穎,后來換成了一個姓姚的,再后來成了一個姓朱的。”老人們反映,每次他們上門去要錢,新老板就說自己對過去的賬目不太清楚,要老人去找姓吳的。同時,新老板又會許下一番承諾,如此操作,一直拖延至今。
在合同中,筆者注意到這樣一條:老人花3980元購買一份《會員證》后,無論何種原因都不予退款。
由于承諾的收益是預測效益,那張預測表里的金額也沒有寫入合同,老人簽訂合同后,只得到40%這樣一個籠統分配比例,合同并沒有規定施普公司每年必須給會員分紅的最低額。
也就是說,一旦銷售收入達不到預測的數額,或者因為天氣病蟲害等原因桃子欠收,老人們只能自認倒霉。此外,合同也沒有規定,一旦5年中有某些年份沒有分紅,是不是將分紅年限延長?
總之,老人交完錢,得到的就是一份看來很好,但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的收益。
據了解,和施普公司簽訂合同的,絕大多數都是70歲左右的老人。很多老人是在陌生電話邀請或者是在公園早鍛煉時被邀請去旅游,然后入會交費的。這家公司之所以瞄準老年人,無非是看準了老年人防范意識不強,容易被一些表面宣傳所蒙蔽。
“施普公司已經成為我們鎮最大的不穩定因素。”在接受筆者采訪時,金山區呂巷鎮負責外宣的陸先生直言不諱,“蟠桃是我們呂巷鎮的特色農業,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蟠桃節,施普公司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們鎮的對外形象,甚至對整個蟠桃產業造成了負面影響。”
據了解,該鎮曾多次向上級反映過這家公司的問題。根據呂巷鎮政府掌握的材料,施普公司于2002年下半年落戶于金山區呂巷鎮,主要種植3000多畝美國紅蟠桃。但由于事前施普公司科學考證不夠、規模擴大過快、市場預測不足,造成產量低、口味淡、銷售渠道不暢。據悉,2006年該公司的3000多畝紅蟠桃嚴重滯銷,大量的紅蟠桃爛在田里或冷庫里。再加上內部管理混亂,施普公司已經到了資不抵債、無法正常運轉的狀態。
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呂巷鎮黨委書記陸惠明、鎮長施芬芬和有關鎮分管領導數次與施普公司董事長、法定代表人吳新穎見面,并就施普公司經營狀況及有關問題了解情況,聽取意見,要求公司法定代表人吳新穎妥善處理當前出現的各種問題,確保公司正常運行,并提出了政府幫助解決有關問題的辦法和措施。
“現在老人們情緒激動,我們也在想辦法,但由于雙方有合同,我們不可能過多干預,最好還是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由于老人和施普公司之間的合同非常特殊,并不像拖欠民工工資那樣容易解決。
“這個所謂購買《會員證》的合同,兼有入股、入會和合同的性質,很難界定。”陸先生說,可能當初施普公司就是想鉆空子,用了這種手段。
數年過去了,我們不忍心看著許多年邁、多病、家境困難的會員天天在失望中煎熬。幾年里,已經有8位死亡,近10人得了癌癥,許多人要住院和手術還在等著錢用,心急如焚,那是他們僅有的養老血汗錢哦!
于是,在經過多方法律咨詢后,李亦達、忻水桂老人領先,將施普公司告到上海市金山區人民法院,2011年1月28日,法院做出判決:解除原告李亦達、忻水桂與被告上海施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于2005年1月簽訂的合同;被告上海施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返還原告李亦達、忻水桂人民幣10140元。
法院認為,根據合同的約定,原告并不參與被告的經營,所有獲贈桃樹并不確定且全部由被告經營管理、銷售,原告只是享有固定的收益,因此,原告的行為并不符合投資、買賣服務的法律特征,而宜被認定為以投資、服務名義出現的借貸,同時,在本次訴訟前,原告也曾催告被告還款,故原告要求解除合同并要求被告返還借款本金,應當獲得法院支持。
法博士點評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本案是一個利用免費活動招募一批老年人加入該公司所謂的投資項目引起的糾紛。一些老年人的業余活動可能不太多,夫妻倆待在家里閑來無事,碰到這類免費游玩的活動都會抱著“反正不要錢,試試也無妨”的心態加入,這樣就恰好落入了別人的陷阱。老年人在參加這類活動之前,不妨向朋友或者親戚詢問一下,以前是否參加過這種活動,或者利用網絡搜索看看是不是騙局。
老年人很容易被表面的一些利益所誘惑,又普遍沒有很高的法律意識,對合同書這類文書也不太接觸,所以就很容易成為刀俎上的魚肉——任人宰割。老年朋友在遇到此類情況時,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能僅憑一時沖動就訂立合同,要多詢問他人的意見,至少要和兒女們商量,并摸清對方的底細,以盡量減少受騙上當的可能。
編輯:靳偉華 jinweihua1014@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