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剛
(上海市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上海 201100)
心理反腐:肅貪倡廉建設的有效預防機制
孫 剛
(上海市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上海 201100)
201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意義非同一般。對于反腐倡廉建設而言同樣是風險與機遇并存。從內外因的關系來看,治理腐敗應從內因著手,重視心理反腐。因此,反腐倡廉應以預防為主,重視心理建設;反腐倡廉要以人為本,從全民抓起;要擺脫不良心理,不“破窗”,“零度容忍”。總之,心理反腐是反腐倡廉建設的有效預防機制,無論是公職人員還是人民大眾,都要擺脫各種不良心理,反腐拒腐,倡廉倡勤。
反腐倡廉;心理建設;全民;預防
201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意義非同一般。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世情、國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征。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我們要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科學把握發展規律,主動適應環境變化,有效化解各種矛盾,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1]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嚴重影響和國際國內環境的深刻變化,從總體上看,中國的反腐倡廉建設保持著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成效顯著。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隨著我國進入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加速期和社會矛盾的凸顯期,各類社會熱點問題疊加出現,各種力量都試圖發出自己的聲音,加上信息傳播手段日益多樣便捷,人們的思想意識、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日益多元多樣多變,特別是境內外敵對勢力仍在通過各種途徑、運用各種手段在思想文化上進行西方價值觀和制度模式的滲透……這都讓中國的反腐倡廉建設風險與機遇并存。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根據自身歷史方位和中心任務的變化,不斷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一些黨員干部法治意識、紀律觀念淡薄;一些地方和部門選人用人公信度不高,跑官要官、買官賣官等問題屢禁不止;有些領導干部宗旨意識淡薄,脫離群眾、脫離實際,不講原則、不負責任,言行不一、弄虛作假,鋪張浪費、奢靡享樂,個人主義突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重;一些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中發生的腐敗案件影響惡劣,一些領域腐敗現象易發多發。這些問題嚴重削弱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嚴重損害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嚴重影響黨的執政地位鞏固和執政使命實現,必須引起全黨警醒,抓緊加以解決。
反對腐敗應以預防為主。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反腐倡廉建設的總體要求是:“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預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設。”[2]在這里有三次提到腐敗的預防,即“懲防并舉”、“注重預防”、“更加注重預防”,兩次重點提出。2010年1月12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指出:“要進一步加強預防制度建設,推進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建設,建立健全預防腐敗信息系統,建立健全防止利益沖突制度,形成有效預防腐敗的長效機制。”[3]這充分說明了預防腐敗的重要性。只有有效的預防腐敗,才能有效遏制腐敗現象的滋生蔓延,才能最大限度的減少腐敗行為和治理腐敗給社會造成的損失。事實證明,加大預防,防患于未然,無疑是成本較低、效果更好的反腐敗措施。另外,加強預防也是許多國家應對腐敗的成功做法。《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就把預防腐敗作為基本宗旨,強調各成員國應當在預防上下工夫。預防腐敗需要我們增強憂患意識和前瞻理念,強化責任意識和協作意識,常懷憂黨、憂國、憂民之心,從思想上和內心深處拒腐防變。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內部矛盾(即內因)是事物自身運動的源泉和動力,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腐敗問題的產生,源頭是腐敗者心理上、思想上的腐化墮落。因此心理反腐不可忽視。
反對腐敗應重視心理建設。腐敗行為是一種很復雜的社會現象,更是一種復雜的心理行為,是在錯誤心理支配下實施的自覺行為。因此,要取得反腐倡廉建設的勝利,就必須研究腐敗的心理障礙,以預防心理腐敗為主、為首,重視心理建設。這是因為:(1)心理腐敗是行為腐敗的前提。心理需求是一種潛在的行為傾向。腐敗心理可以說是一種潛在的腐敗,當腐敗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潛在的行為傾向變為顯性的外在行為時,行為腐敗就在戰戰兢兢的心理下開始了。隨著腐敗行為的不斷強化,心理的接受度越來越強,“不會有事”的自信心越來越重,戰戰兢兢的心理也就消失了,行為腐敗變得心安理得。(2)腐敗心理是腐敗行為的內在動力。腐敗行為自始至終都貫穿了規律性的腐敗心理。腐敗心理是引起并且推動個體發動、維持、強化腐敗行為的心理原因和初始動力,物必內腐而后朽。從不良心理的累積到內在腐敗心理的演變再到外在腐敗行為的轉化,在這一演變過程中,特別是腐敗心理演進到一定階段,腐敗心理機制從根本上完全制約了腐敗者。(3)腐敗心理的蔓延呼喚心理建設。腐敗行為的產生是多種腐敗心理共同作用的結果,貪婪心理、放縱心理、從眾心理、僥幸心理、補償心理、投機心理、權貴心理、虛榮心理、不平衡心理、軟著陸心理等種種腐敗心理的蔓延讓反腐倡廉的心理建設變得越來越重要。(4)人性的弱點需要心理反腐。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人的本能欲望是腐敗的根源性動力。“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只有在心理上不斷強化責任感、道義感,才能在面臨誘惑時不啟動貪欲、身陷淫威逼迫時不依從懦弱,才能在灰色區域中不迷失自我,才能強化對人性促優防劣的監控意識。(5)反腐敗的心理建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心理建設不僅具有事前的防范性和矯正性,事中的干預性和抵制性,而且具有事后的調控性和拒絕性。因此,反腐敗的第一陣地應是心理陣地,最有力的行動應是心理預防和矯正,最主要的手段應是心理教育和心理建設。
反腐倡廉建設不僅要依靠公職人員的自律,還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正如列寧所說:“使所有的人都來執行監督和監察的職能,使所有的人都暫時變成官僚……”[4]孟德斯鳩也說過:“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5]沒有監督和制約,就不能有效預防腐敗,預防不成功,懲治再有效也不能說明問題。而監督和制約只有依靠全體人民,這是因為:(1)就腐敗現象滋生蔓延滲透的情況來看,腐敗習氣已侵入低年齡階段。由于有些家長在孩子上幼兒園、小學、中學、畢業就業等問題上托關系、走后門,孩子從小耳濡目染,以致小學生競選班長也知道給同學買禮物“拉票賄選”。因此反腐倡廉要從娃娃抓起,這有助于反腐工作的穩定性、長期性、延續性和有效性。(2)社會對腐敗現象的寬容、接納、羨慕甚至效仿態度要求對全民進行反腐倡廉教育,形成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良好社會風尚。(3)反腐倡廉建設要深入推進,需要得到全社會的參與和支持,這就要求增強全民反腐倡廉的意識和能力,共同積極地投入到反腐倡廉建設中。(4)有些社會公眾對腐敗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提高這些公眾的覺悟和公職人員對腐敗現象的鑒別力和自覺抵制力、營造“人人思廉,全民助廉”的濃厚社會氛圍也需要從全民抓起。
不良心理的不良作用不容小覷。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的“破窗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棟建筑物上的一塊玻璃,又沒有及時修復,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在這種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蔓延。
所謂“零度容忍”,就是對不良習慣習氣、不道德行為、輕微違規行為等決不容忍,堅決打擊,徹底清除。唯有如此,方可將不良行為扼殺在萌芽狀態,從而避免姑息養奸,以防止事物發生質變,真正做到“防微杜漸”。雖然“零度容忍”在法難責眾的現實下實施有點困難,但這絕不影響“零度容忍”作為一種教育和要求的效果,因為這是對社會、對民眾的負責,是對有損于國家利益的現象的不遷就、不寬恕,是對一個社會廉潔、誠信氛圍的全力維護,一定要堅持下去。
反腐倡廉不僅是黨和政府的事,更是我們每一個公民應盡的職責。作為公職人員應利居眾后,正己正人,清正廉潔,不破窗;作為普通公民,應恨腐拒腐、督腐反腐、凡腐必反,零容忍。
[1]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參見胡錦濤:建設科學嚴密完備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體系[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1/12/content_12797879.htm.2010-1-12.
[4]列寧選集(第 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5] [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 [M].張雁深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孫剛(1978-),男,江蘇鹽城人,上海市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科研人員兼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