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婷
(西安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部 陜西西安 710128)
論執政黨理論創新的三個基點
馮 婷
(西安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部 陜西西安 710128)
在國際形勢變幻莫測的今天,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必須不斷創新其執政理論,遵循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以科學的、發展的、唯物的歷史觀為基點,永葆活力,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走上健康持續的發展道路。
理論創新;發展;執政黨
創新是當代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而理論創新是其先導。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指導思想的創新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意義十分重大。我黨在馬克思主義辨證唯物論的指導下,用科學的、歷史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結合中國實際創造出一系列符合我國國情的理論指導思想,而這些思想又都具有其深刻的理論根源,本文將結合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文中的唯物辯證思想對我黨理論創新基點做以下分析。
執政黨的理論創新是執政黨的生機所在。毛澤東思想的提出,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戰略思想的發展,無不顯示著我們黨在理論創新方面的成就,這樣的創新已經達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它必然成為我們黨不斷保持生機活力的源泉。
我黨的理論創新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法,與舊唯物主義形成鮮明對比。舊唯物主義用力學的觀點解釋一切自然現象和人類生活現象,看不到不同自然現象之間,以及人類生活同自然現象之間運動規律的重要區別。
自然界的運動是有規律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無論是自然現象的改變、動植物的生長乃至地球、宇宙空間運動,都遵循著一定的規律,如同機器的運轉,有了固定的模式,照著固定的方法去生產。但是舊唯物主義忽視了人,忽視了作為世界主體的“人”所具有的主觀能動性。如果僅僅單純的類比自然界,那么我黨也就不會有什么理論創新,我們的民族也就不會發展。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國化就是我黨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勇于創新、敢于創新的表現。
我們一再強調“創新”是新時期我黨帶領全國人民走向新生活的第一大基點,是因為創新不但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體現,更是結合實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表現。它要求我黨在執政過程中必須克服舊唯物主義缺陷,結合當代中國發展實際狀況來制定方針、政策、路線。它同時要求我黨的理論創新要科學的反映“三大規律”、實際地推進社會發展和人民利益的實現和要求的滿足,而不是僅僅在形式上、概念上提出“新”的東西。這是一個不斷再認識的進程。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而發展是一個民族存在的根本目的。科學發展觀是我黨新時期理論研究的優秀成果,它站在唯物主義的立場上,把發展置于“第一要義”的關鍵地位,突出了“發展”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決定性意義,也為執政黨理論創新指明了方向,成為我黨理論創新的第二大基點。
而舊唯物主義理論的第二大缺陷在于它的“形而上學性”,這點與科學發展觀截然相對立。舊唯物主義認為:我們不能把自然現象理解為一個過程,而應把自然運動看作是周而復始的;不能把歷史理解為普遍聯系的運動過程,而應把歷史理解為單個事件的匯集。這顯然是與歷史的發展相背離的、荒謬的說法。
社會是一個普遍聯系的、發展的過程,執政黨如何在這個變化的過程中科學的制定社會經濟發展政策,就必須認識清楚這一點。正如馬克思所說“我們的理論是發展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1]新中國成立之后,我黨四代領導集體結合我國的革命和建設實際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一系列理論成果。歷史的實踐已經為我們證實了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正確性了。
我黨始終堅持用唯物辯證法看待問題,結合中國實際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首先,毛澤東為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理論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其一,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動力問題,毛澤東在1957年的《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中,首次提出了“社會基本矛盾”這一概念,為唯物史觀增添了新的范疇。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毛澤東明確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2]其二,關于社會基本矛盾的具體表現,毛澤東認為,社會基本矛盾必然具體表現為不同社會發展階段和不同歷史時期中的社會主要矛盾。當新中國初始時的主要矛盾基本解決了的時候,毛澤東就有著清醒的認識,于是在八大會議上指出:“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上解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的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3]
鄧小平對毛澤東的發展觀進行了科學地揚棄。他明確指出:“關于基本矛盾,我想現在還是按照毛澤東同志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的提法比較好。當然,指出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決問題,還需要就此做深入的具體研究。但是從二十多年的實踐看來,這個提法比其他一些提法妥當。”[4]黨的十三大報告把生產力理論進一步提高到具有普遍意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加以論述:“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從來認為,生產力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只有適應生產力的狀況,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產生,社會主義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的推進,以至共產主義的實現,都離不開生產力的發展。”“我們承認并且充分重視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巨大反作用;但是,只有在承認生產力的決定作用,承認生產力是根本標準的基礎上,才能正確處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保證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變革能夠真正適應當代中國生產力發展的狀況和要求而不陷入主觀隨意性。”[5]這一論述,把著眼點突出地放在經濟基礎上,強調經濟的發展,恢復了生產力因素決定力量的地位。
江澤民同志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在堅持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更加重視作為上層建筑重要組成部分的政黨建設,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新發展,它為全面提高領導干部的素質,提供了有力的保證。新的歷史條件下,抓好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必須加強人的主觀世界的改造。胡錦濤總書記曾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指出:“領導干部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解決好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問題,就不可能領導好改造客觀世界的工作”。他強調,寓改造主觀世界于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用改造主觀世界的成效來推進客觀世界的改造。
目前,國際形勢變幻莫測,我們在發展途中遇到了不少問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黨面對如此復雜的局勢,再一次嫻熟的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形成,是中國共產黨人自覺運用歷史規律改造世界的理論成果。現實生活是科學發展觀的不竭之源。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科學發展觀結合中國當下的歷史發展階段,描繪出國人生活世界的實質,使人成為變革生活世界的主體。回應了社會提出的新問題,解決了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力抓好就業和再就業、社會保障、扶貧開發、安全生產、社會穩定等民生問題,使廣大人民群眾更好地享受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毛澤東非常突出政權為核心的上層建筑反作用;鄧小平極力強調生產力為基礎的經濟基礎決定作用;江澤民高度重視政黨建設為重點的上層建筑反作用;胡錦濤力舉科學持續的發展觀。不同階段的理論創新,是對社會發展理論認識過程中辯證法的使用,體現了“四代領導人”在中國化發展理論過程中的克服與保留、傳承與發展,是我黨理論創新杰出的表現。
發展是一個民族永恒不變的追求,但歷史告訴我們:人類的發展必須遵循自然界的規律,任何有違規律的行為都會受到自然的懲罰。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由于一味追求經濟發展,忽視了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由此造成了很多環境問題。正如舊唯物主義一樣,在社會領域中以精神為理論解釋的邏輯出發點,無視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必然會釀成重大惡果。
我黨在積極探索人類社會發展的途徑時必須遵循客觀規律,這也是執政黨理論創新的第三大基點。面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任務,需要鼓勵和支持科學的理論創新,尊重和保護全黨全國人民理論創新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與此同時,唯物的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必須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立足于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致力于解決以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為社會主要矛盾的一系列矛盾。要堅持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作為推進改革、謀劃發展的根本依據,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頭腦,立足社會主義初級段這個最大的實際,科學分析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和挑戰,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場化、國際化的新形勢,深刻把握我國發展所面臨的新課題,如此才能真正領導我國走上健康的發展道路。
總而言之,新時期、新起點,我們面對的是全新的任務,面臨的是全新的挑戰,在全新的環境中,我黨仍會以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論為基點,堅持“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遵循執政主體與一系列對象之間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真正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使黨永葆生機和活力,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前進,開拓新境界、迎接新挑戰、取得新成就。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81.
[2]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73.
[3]黨集體創作.中共八大關于政治報告的決議[R].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4.
[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81-182.
[5]黨集體創作.中共十三大工作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王征國.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唯物史觀基礎[J].現代哲學,2009,(2)
[2]云吉利.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下探索和把握黨的執政規律[J].前沿.2006,(12)
馮婷(1986--),女,陜西漢中人,西安外國語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