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匡政
高考作文應走出封閉命題模式
□ 葉匡政
一個人能否對社會和人生有遠見,清晰地思維和寫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育手段。高考作文命題是語文教育很重要的導向,人們關注它,其實就是關注日常的教學模式。
近幾年,我常點評高考作文題,但感覺卻是一年比一年失望。記得2009年,高考作文中還出現過“明星代言”、“圓明園獸首拍賣”等一類與社會事務相關的命題,當時寫文章稱贊過這種命題思路,認為這類命題有助于學生理解寫作與社會責任之間的關聯,能增強他們對社會事務的參與意識和管理能力。這種命題,對未來的語文教育是很好的導向。
令人失望的是,這類與現實相關的命題,在今年高考作文題中幾近絕跡。仔細看了各省份的高考作文題,總的感覺是毫無新意。比如安徽《時間在流逝》和浙江《我的時間》,主題說的都是時間,是一個老得不再老的題目。對處在成長期的中學生,這種題目明顯不適合他們發揮,極難寫出什么新見解,只可能“為賦新詞強說愁”。而四川的《總有一種期待》、全國I卷的《期待成長》、江蘇的《拒絕平庸》等題目,都是20多年前我上高中時就有的作文題。多年過后,命題模式依然沒什么變化。
人們很少關注高考作文命題的公平問題。這種公平,很重要一點體現在它的新意上。老舊題目范文很多,如果學生恰好讀過相關作文,極易憑記憶套作,那些未讀過“范文”的學生就等于處于劣勢;更關鍵的是,這些脫離現實、大而空的命題,讓學生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結合自己的真情實感來寫。
相比較起來,全國卷II《代買彩票》、江西的《孟子三樂》,顯得略有新意,但仍嫌不足。倒是遼寧省最早傳出的考題《如何看待高曉松酒駕》,當時看了覺得很好,因為牽涉到明星、音樂、社會公德和法律等諸多問題,高曉松又是很多年輕人喜歡的偶像,事發時正在高考備戰期,學生們也不會有什么準備,倒能考出一些真水平。后來有新聞證明此題系誤傳。可見現在的高考作文命題者,甚至缺少這種民間智慧的鮮活。
明代朱元璋就曾說過“誠意溢出”,誠意溢出的前提就是要言之有物,而不是無病呻吟。高考作文的目的,是為了考察學生表達真實見解的能力。很多社會事務的參與或管理,都牽涉到觀點的表達,都需要依賴文字。然而,如今高考作文命題提倡的卻是“成長”、“時間”這類空泛、浮華的內容,本身就不太符合年輕人的心理和視角,即便寫出來也極易言之無物。如果學生寫的裝腔作勢、毫無誠意,那么責任究竟在命題者,還是學生?
學生的文風,關系到他未來的思維模式和精神氣質。一個人能否對社會和人生有遠見,清晰地思維和寫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育手段。高考作文命題是語文教育很重要的導向,人們關注它,其實就是關注教學模式。教師只有在日常教學中就引導學生關注各種現實問題,引導學生對這類問題發表看法,逐步培養其公民意識,高考作文命題的現實化才會順理成章。
隨著國人對高考作文題廣泛的關注,希望未來的作文命題能離社會現實更近一些,走出封閉和僵化的怪圈,從而帶動語文教學的變革。當前的命題模式,不僅無助于培養學生對社會的想象力和使命感,從某種程度上說,還會給學生帶來價值觀、思維方式的模糊和混亂。這是需要高考作文命題者三思的事。
□ 編輯 潘 陽 □ 美編 龐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