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經緯
“富得流油”的反思
文/李經緯
黑色的石油漂浮在渤海海面,魚類在黏稠的浮油中溺死,繼去年的大連漏油之后,國內海洋石油采掘巨頭中海油與它的合作伙伴康菲公司重蹈覆轍。(7月14日《南方日報》)。
漏油事故在一個月前就已經發生,但中海油與康菲公司隱瞞不報,直至事發半個多月后被媒體曝光。而他們仍企圖淡化事件的嚴重性,屢屢躲避民眾和媒體的追問,并繼續生產。中海油以及康菲公司對民意的蔑視、對媒體的傲慢以及社會公德意識的淡薄,使此次事件備受關注。中海油往日良好的形象也在民眾心中黯然失色。為什么他們敢如此膽大妄為?之后公布的20萬元的賠償金額,更是令人大跌眼鏡。此次事故暴露出來的問題和隱藏的憂患,值得有關方面認真思考并采取措施予以防范。
首先,現行法律法規亟待更新和問責機制有待完善。對于此次責任事故的認定,國家海洋局表示,根據現行的海洋環境保護法,責任主體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面臨最高20萬元的行政執法處罰以及生態索賠。20萬,這對于富得“流油”的中海油而言,無異于九牛一毛。而相對于環境損失而言,更是難以匹配。據了解,國外對漏油事故的處罰則嚴厲得多,去年英國石油公司在墨西哥灣的原油泄漏事件,罰金最高可達210億美元。相形之下我們相關的法律法規亟待更新以適應目前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時,從事故發生后相關人員的漠視亦可以看出央企問責制度之缺失。畢竟,即便犧牲環境等公眾利益,有關官員也往往可以尋出各種借口開脫,進而保下烏紗。
其次,急須喚醒企業社會公德及自律意識。正如之前提到,此次漏油事故,凸現出中海油以及其合作伙伴對社會公德意識的淡薄和無視,從開始的隱瞞不報,到網友的微博曝光,后躲避媒體以及民眾的追問,我們不禁要問,作為知名央企,中海油的公信力何在?社會公德心何在?事故可能會被逐漸遺忘,但事故背后對公德、信譽、安全危機的拷問,卻是中海油及整個社會急需解決的問題。■
編輯:盧勁杉 lusiping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