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周勵
審視陜西的“優勢”和“劣勢”,是為了促進陜西的大發展,是為了陜西能盡快走向“強勢”。
陜西經濟突破萬億元大關后,能否持續有所突破的關鍵是什么?如何有效實施“十二五” 規劃提出的“富民強省”戰略?怎樣才能成為西部乃至全國的經濟強省?每一個陜西人都應該反躬自問——
對比中看陜西“優勢”,對比中找陜西“劣勢”。目前陜西發展狀況中,“發展不夠、基礎不強、結構不優、動力不足、群眾不富”等劣勢問題依然比較突出。對此,陜西人應該有個比較清醒的認識,而“應對之策”又在哪里?
陜西省社科院院長楊尚勤說,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過程本質上就是社會現代化的過程,社會的現代化必須以人的現代化為基礎,沒有人的現代化就沒有社會的現代化。據此,他認為,盡快實現“陜西人”人格特征的“現代化”,是陜西全面實現現代化、實現經濟強省的必要和重要前提。
具體地講,陜西人應該清醒地意識到要趕快遏制自身不足、消滅“劣習”,“現代陜西人”需要修煉的課程還不少,主要應該具有如下一些人格特征:有知識、重科學、講效率、會交際、善合作、重財富、敢消費、勤奮敬業、守法守時、好學進取、求新求變、時尚開放、視野開闊、寬容務實,樂于競爭冒險,崇尚個性與自由,適應自主自立、平等博愛、誠信友善、互利互惠的人際關系。
“對于重工業特別是能源工業成分較大的陜西而言,資源對經濟發展的約束日益突出。陜西資源存量優勢與經濟實力弱勢并存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陜西有大量的經營性資源長期處于閑置狀態,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浪費和貶值。”
陜西省政府參事曹鋼向記者分析認為,陜西要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做大做強第二產業,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將是陜西經濟突破萬億元大關后,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目前陜西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4.2%,而第三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在人均GDP實現4000美元后,陜西經濟正處于轉型提升的關鍵時期,必須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改造傳統服務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提高現代服務業比重。
“比較研究發現,區域經濟差異的一般規律是:官權勢力越強的地方往往也是官僚主義根基最深、官員掌控資源較多和市場配置資源比重偏低的地方。這些地方往往行政效率與公共服務質量較低、民營經濟發育滯后、民營經濟舞臺狹小,致使地方精英分子難以實現人生價值,這反過來又強化了官權的強勢地位,從而形成‘官本位-官僚主義作風-經濟制度落后-經濟人才缺乏-市場化程度低下-民間經濟弱小-經濟相對落后-國民財富增長緩慢-官本位的強化’的惡性循環。”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導白永秀對記者分析介紹,“包括陜西在內的我國廣大西部地區都存在市場化程度較低、官員的服務意識不夠強、行政質量和效率不夠高的問題。因此,市場化是實現陜西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和必備基礎。”
陜西各級領導干部要真正從思想上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到發展民營經濟是建設經濟強省的有效途徑和必要條件,牢固樹立“重企、重商、親商”意識,在加速國企改革的同時,努力促進民營經濟大發展,深化招商引資。
“科技興省是陜西實現建設經濟強省目標的重大戰略,是陜西發展的潛力和希望所在”,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郭衛東認為,陜西推行“科技興省”戰略的當務之急和關鍵環節,是以新制度和新型人才來促進官產學研的緊密結合,加速陜西的科技資源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使蘊藏在政府、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各類閑置資源有效整合到“產業化”過程之中,從而拓寬科技創新和財富創造的源頭,最終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所以,要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以科技為支點撬動經濟較快增長。實現“陜西配套”、“陜西制造”向“陜西創造”、“陜西服務”轉變,關鍵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科技貢獻率。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用先進技術改造提升陜西傳統產業,打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勢產業,實現以科技撬動經濟增長的新格局。
加速城鄉一體信息化有利于打破陜西經濟的封閉狀況,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有利于迅速縮小陜西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數字鴻溝,加快與東部和國際的接軌。
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仲偉周教授認為,應盡快完善各級政府部門政務公開網絡平臺,增加網上行政審批的服務項目,充分利用國家推進金稅、金卡和金關工程建設的機遇,加快建設陜西城鄉信息化進程;把政府辦公自動化和稅務、銀行、工商、海關、外匯、外貿等部門的管理有機結合起來,全面提高政府的辦公效率和服務質量;加快信息技術在產品設計、生產制造和市場營銷中的推廣應用;推進商業企業經營管理信息化,建立新型供應鏈管理體系;大力推進基礎教育的信息化程度,充分發揮遠程教育和現代化信息傳播手段對農村落后地區教育資源的重要作用;重點開發農村實用信息資源,全面建設陜西農業和農村經濟綜合信息服務系統,以信息化促進農村的產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等。
陜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岳亮認為,陜西作為科技大省和教育大省,并不缺少各類傳統型人才,但陜西各級政府要借助“人盡其才”的選拔使用機制和“一流人才一流待遇一流事業”的利益導向措施,加速人才資源向人才資本的轉化。
陜西應當著力培養和起用三類復合型實用人才:一是善于充分調動全民族智慧和力量為實現“富民強省”理想而不懈奮斗的領導型人才和有歷史責任感、能駕馭市場經濟、對百姓有深厚感情的德才兼備的黨政領導人才。二是善于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善于在市場經濟中整合各類資源、能有效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學科帶頭人和專業技術人才。三是勇于創新、尊重科學、尊重市場規律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
縣域經濟往往是一個地區發展的最好折射,而這恰恰是陜西經濟發展的“短板”,目前進入全國百強的只有神木、府谷。
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劉鴻儒認為,城鎮化是承載產業轉移,發展第三產業的重要載體,陜西要縮小與其他發達省份的差距,必須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以有效帶動第二、三產業發展,加快推進經濟形態由傳統向特色經濟、產業經濟、工業經濟和城鎮經濟躍升,逐步縮小城鄉二元差距。
建設國際化大都市西安,自然而然就會對中小城市起到帶動作用,進而輻射城鎮。城市群建設起來了,縣城經濟發展就不在話下。所以,鼓勵農民落戶既要靠政策也要靠市場,而不是僅僅用計劃手段人為指引人們去城鎮。
未來的陜西,我們有理由相信,將成為全國內陸經濟開發開放的戰略高地,也必然會實現“富民強省”的理想。
鏈接
1000億元
到2015年,陜西關中地區全社會研究與開發投入超過300億元;軍民結合產業銷售收入達到1500億元;技術合同交易額超過200億元;科技產業示范基地總產值達1000億元,基本建成以西安為中心的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范基地。
“13115”工程
陜西省從2006年開始實施的科技創新工程,在十年內攻克10個資源主導型產業方向的關鍵技術,開發3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大產品(群),建設10個科技產業示范基地,擇優扶持100個重點實驗室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搭建50個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服務平臺。
418萬人 到“十二五”末,全省人才總量將達到418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173萬人,高技能人才74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