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洪其
善待國民是最好的國家形象
□ 潘洪其
安赫爾特?捷孚凱?羅伯國家形象指數調查機構新近推出的2011年度全球形象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國家形象從2008年的第26名提高到第22名。專家指出,良好的國家形象不但能夠贏得好名聲,還能帶來一些實質性的利益,比如經濟往來合作等,中國為此要作出更持久和切實的努力。
正如每個人都有個人形象,每個國家也有自己的國家形象。一個國家的形象如何,取決于給世人留下什么印象——特別是給其他國家的人留下了什么印象。安赫爾特?捷孚凱?羅伯國家形象指數調查機構從2008年起每年都對50個國家的形象進行民意測評。今年的民意調查在包括 11個發展中國家在內的20個國家進行。測評標準分為出口、政府職能管理、文化、國民素質、旅游與移民、投資環境等6個方面。不知這11個發展中國家是否包括中國,即便包括,中國人對自己國家的評價,在中國國家形象的得分構成中也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得分還是來自于其他國家居民對中國的評價。
具體到測評標準涉及的6個板塊,一個國家的出口、文化(包括文化遺產)、旅游與移民比較容易為外國人了解,政府職能管理、國民素質、投資環境則不大容易為外國人所了解。不少國家對外進行國家形象宣傳,也大多側重于前面三項。在今年的國家形象測評中,中國的文化遺產板塊在50個國家中名列第三位,在中國國家形象的6個板塊中得分最高。同時,中國的政府職能管理板塊得分較低。這大致說明,雖然政府職能管理不像文化遺產那樣容易為外國人了解,但政府職能管理的水平如何,總會通過其他一些途徑和渠道表現出來,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給外國人留下印象,最終在國家形象測評得分上呈現出來。
辦好奧運會、世博會事關中國國家形象,搞好春運、解決“看病難”,具有更直接而重要的意義。
個人的形象首先表現為外在形象,但一個人最為本質的形象,還是表現為內在形象——內在的素質、修養、見識、情趣等。國家的形象也是如此。如果說出口、文化、旅游與移民等主要反映一個國家的外在形象,主要與對外交往的因素有關,那么,政府職能管理、國民素質、投資環境、法治環境等則主要反映了一個國家的內在形象,主要關系到政府的治理水平,以及政府與百姓的互動關系,等等。一方面,國家的內在形象建設需要長期修煉“內功”,特別是政府要深入推進自身改革,提高依法行政和規范權力運行的水平,通過體制改革強化權力的相互制衡和權利對權力的監督,依法保障公民的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使廣大民眾切實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這些“內功”有助于提高政府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從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社會評價,改善國家的內在形象。
另一方面,一個國家“內功”如何,內在地決定了其在出口、文化、旅游與移民等外在形象上的表現。如果一個國家的政府職能管理水平低下,投資環境惡化,法治不彰,公民權利缺乏保障,無論下多大力氣在對外形象推廣上做文章,也難以產生強大、持久的宣示力和說服力。同時,在信息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一國的國民如何感受、評價自己的國家,必然會形成集中而強勁的輿論,影響到外國人對這個國家的感受和評價。
今年1月17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籌拍的《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在美國紐約時報廣場大型電子顯示屏上播出,至2月14日共計播放8400次。這是繼2008年國家形象片《幸福篇》在CNN、BBC等世界知名媒體播出后,中國第二次進行大規模的國家形象推廣。與此同時,有媒體將1月19日起正式啟動的全國鐵路春運稱為另一部規模宏大的“中國國家形象片”,認為如果解決春運“一票難求”的時間表被一次次推遲,普通乘客為了回家過年,不得不長期忍受難以想象的困苦,中國的國家形象不免就要打折扣。這種比較是很有見地的。辦好奧運會、世博會事關中國國家形象,搞好春運、解決“看病難”這樣的民生大事,對中國的國家形象建設具有更直接而重要的意義。
一個國家的形象不能只是用來對外展示,而更應當用于對內的關懷——關懷普通人的命運,關懷民生的疾苦,關懷社會公平,關懷權利保障。對所有國家而言,尊重、善待自己的每一個國民,無疑都是最好的國家形象。
□ 編輯 劉文婷 □ 美編 閻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