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食品是與非
袁隆平院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否認了“超級稻”是轉基因食品的說法,但他同時提到,消滅病蟲害最好的辦法就是培育抗病蟲害的品種、少打農藥,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轉基因種子。
農業部2011年9月19日公布,袁隆平指導的“Y兩優2號”百畝超級雜交稻試驗田平均畝產926.6公斤,創我國大面積水稻畝產最高紀錄。
但“超級稻”的超高畝產量并未給糧食需求大國的國民帶來喜悅,公眾關注的焦點落在了“超級稻”究竟是不是轉基因技術的產物?
轉基因技術,從字面上不難理解,指的就是基因的轉移。實際上,轉基因有廣義和特定兩種含義。廣義的轉基因泛指生物間基因轉移。自然界中物種間的天然雜交和自然選擇、農業生產中常用的雜交育種,都發生了基因的重新組合,都經過了轉基因。從這種意義上講,轉基因與生物進化和遺傳改良相隨,古已有之,并不新奇。
人們現在常說的轉基因卻有特定的含義,它專指利用現代基因工程(又稱遺傳工程)技術,將人們期望的目標基因,經人工分離和遺傳修飾,重新導入生物體的基因組中,從而能夠改善生物體原有性狀或賦予其新的優良性狀,使其在營養品質、消費品質方面向人類所需要的目標轉變。利用上述手段獲得的生物就是轉基因生物,國際上普遍稱作“遺傳修飾生物”(GMO)。以轉基因生物為直接食品或為原料加工生產的食品就是轉基因食品。
隨著中國加入WTO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到來,轉基因食品已經被不知不覺滲透到人民生活的各個部分。
轉基因食品研究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但真正的商業化是近十年的事。90年代初,市場上第一個轉基因產品出現在美國,是一種保鮮番茄。這項研究成果本是在英國研究成功的,但英國人沒敢將其商業化,美國人便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據農業生物技術應用國際服務組織今年2月發布的數據,美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轉基因作物種植國家,去年共使用6680萬公頃土地種植大豆、玉米、棉花等轉基因作物。10月16日,美國數百名民眾在白宮周邊地區集會和游行,要求政府實行所有食品清晰標記是否含有轉基因成分的政策。
與美國相反,歐盟日本韓國強烈反對將轉基因技術應用于食品。法國、德國、奧地利等歐盟國家至今都禁止在本土種植轉基因玉米,但是2010年3月2日歐盟批準生產一種轉基因馬鈴薯(主要用于動物飼料)。歐盟規定,轉基因物質含量0.9%以上就需清晰標明“本產品為轉基因產品”。日本與韓國都禁止在本土種植轉基因糧食。
我國于2000年8月8日簽署了《國際生物多樣性公約》下的《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國務院于2005年4月27日批準了該議定書,中國正式成為締約方。
議定書的目標是保證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的安全性,盡量減少其潛在的對生物多樣性和人體健康可能造成的損害;在缺乏足夠科學依據的情況下,可對他國試圖入境的轉基因生物及產品采取嚴格的限制與禁入措施。該公約的第23條規定,對轉基因生物要進行嚴格的風險評估、風險管理和增加決策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應在決策過程中征求公眾意見,向公眾通報結果。
2009年11月27日,農業部批準了“華恢1號”、“Bt汕優63”兩種轉基因水稻,一種BVLA430101轉基因玉米的安全證書,兩個產品分別限在湖北省和山東省生產應用。這是中國首次為轉基因水稻頒發安全證書,也是全球首次為轉基因主糧發放安全證書。但是,2010年3月農業部新聞辦公室在官網發文強調,此前農業部批準發放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安全證書并不等于允許商業化生產。
袁隆平院士則認為對轉基因也應該認真研究,不能片面。他考察過能抗病蟲害的轉基因大米,效果很好。這種大米含有的轉基因叫做“毒蛋白基因”。由于還沒有在人體上做過實驗,他本人愿意食用那種抗蟲的轉基因大米,來證明沒有問題。他表示利用生物技術開展農作物育種是農業科技的發展方向,必須加強轉基因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陳萌整理)
□ 編輯 陳 萌 □ 美編 閻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