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節奏的生活當中,偶爾出現身體不適的情況在所難免,但去醫院就診,掛號、看醫生、化驗、開藥,不僅要搭上大把的時間,弄不好還會因為上班請假被扣工資。“微博問診”是指網友圖省事不去醫院,直接利用微博向醫生咨詢病情的新方式。
8月4日,甘肅省衛生廳在其官方網站上公布了《關于在全省利用微博開展健康傳播的通知》提出,甘肅省1000名中醫教育指導老師和1500名取得主治醫師職稱以上的臨床類別執業醫師,要在2011年8月底前每人以實名分別在門戶網站注冊開通個人微博,微博數目共計5000個。每個二級醫療機構和疾控、監督、血液、健康教育等衛生機構開通個人微博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不少于10人,每個三級醫療機構開通個人微博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不少于50人。
如今各大微博網站上,各類醫生名頭的微博數以千計。只要登陸個人微博,在微博搜索中輸入“醫院”、“大夫”、“醫生”,就能得到幾十頁的搜索結果,而名列前位的醫生微博,粉絲人數甚至達到幾十萬人。這些醫院和醫生的微博,發言大多不離本行,包括健康提醒、工作見聞等等。其中一些醫生在微博上開講座,向大家介紹一些防病治病的知識;或者專家之間利用微博相互交流探討;還有的醫生通過微博,對患者提出的各種健康問題進行解答。
在某中醫針灸醫院醫生的微博上,有網友咨詢病情時說:“患者女,50歲,面癱患病已十年,當地醫院針灸六七個月效果不好,中藥也喝了不少,現有后遺癥,右眉抬不起來、眼睛閉合不是很緊。”一天后,醫生便回復道:“我們的巨刺(古代刺法名)研究目前的主要集中在急性期階段,對后遺癥期的療效還未進行過系統觀察。您的病程比較長,徹底治愈的可能性極小。但是對于改善目前癥狀還是有幫助,建議針灸配合隔姜灸治療?!?/p>
不用出門,不用排隊掛號,花幾分鐘發條微博,就能得到專業的建議。“微博問診”借著微博即時、互動的強大特性,逐漸受到廣大患者,尤其是年輕人的青睞。
微博上尋醫問藥雖然具有方便、快捷,打破地域性限制等優點,但醫療機構或醫生在開通微博時并不需要審核個人信息,網站也無審核醫療機構或醫生資質、職稱等信息的權限。不需要任何驗證,就可以以“某醫院婦科醫生”、“某醫院肝膽外科醫生”等注冊微博。如果網友接收了錯誤或者虛假的信息,后果不堪設想。絕大多數醫院的微博在回答咨詢后,都會提醒患者盡快到醫院就診。四川省成都市各大開通了微博的醫院均表示,微博不具備“看病”的功能,只是起到對疾病初步引導的作用。
微博問診“不是微博看病,是健康咨詢”,是通過轉載和發布健康信息,以回答網友在微博上的提問和咨詢等方式,承擔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詢,收集、整理、驗證,為群眾提供就醫指導,收集群眾對醫療衛生工作的意見建議等任務。在這個意義上,微博問診的“聊效”重于“療效”。在當前醫患關系隔膜、緊張的語境中,通過同為網友的身份認同和溝通,可以拉近醫生和民眾間的距離、改善醫患關系;在眼下中醫遭誤讀、被邊緣的背景下,通過微博宣傳中醫的深厚底蘊和獨特優勢,也不失為一條出路。
但是需要提醒患者的是,微博上的診療行為是不受法律保護的。如果發生誤診或者延誤病情,患者只能自擔風險。
2001年,衛生部頒布了《互聯網醫療衛生信息服務管理辦法》。其中規定,醫療衛生信息服務只能提供醫療衛生咨詢,不得從事網上診斷和治療活動。醫生在網上提供醫療建議,沒有收費,很難構成醫療合同,醫生不一定要承擔責任。同時,網上魚龍混雜,有些“主任醫師”、“專家”,在現實中可能是水平低劣的醫生,甚至假醫生、醫托等,其給出的建議不具參考價值。一旦出現意外,患者會因為侵權主體難確認、相關證據難搜集等原因,維權困難。
(由陳萌綜合整理)
□ 編輯 陳 萌 □ 美編 王 迪
“微博問診”靠譜嗎?